

本文來自中央社,INSIDE 授權轉載。
清華大學天文研究所助理教授何英宏與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組成跨國研究團隊發現,由 2 顆恆星互繞組成的聯星系統行星,是最有可能孕育外星生命之處,應列為太空搜尋的主要目標。
國立清華大學 16 日發布新聞稿,何英宏表示,因地球是唯一已知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因此,天文學家過去尋找外星生命時也傾向關注只有一個太陽的單恆星系統。
何英宏表示,銀河系中約有一半的恆星是聯星系統(Binary star systems),就像有 2 個太陽,2 顆恆星夠接近、受到彼此的引力影響而互繞,環繞它的行星環境也與單星行星有很大的不同。
何英宏指出,聯星系統大約每百年就會噴發一次,比起單星系統約萬年才噴發一次更為頻繁;在恆星噴發後,環繞著它的行星上的碳、氫等可組成生命體的有機化合物就有機會重組,也就更有可能孕育外星生命。
何英宏表示,他與團隊使用位於智利北部沙漠的 ALMA 望遠鏡,觀測距離地球 1000 光年外,大約 1 萬年前形成的年輕聯星系統 NGC 1333-IRAS2A,得到了它的高解析度快照,再以電腦模擬其演化之前及之後的狀態。
何英宏指出,科學家們以往認為圍繞單恆星的軌道比較單純,不受多個大天體影響拉扯,也比較容易維持穩定的溫度和光照,有利於生命的存續。但這種想法已被最新的研究結果推翻。
何英宏說,研究團隊從模擬中得知,包圍這個年輕聯星的氣體流動混亂且劇烈,導致噴發,大量物質落向恆星,使恆星變得明亮 10 到 100 倍,然後又恢復到正常狀態。在噴發期間,正在形成行星的圓盤中的氣體和塵埃被撕裂並重新聚積,改變了行星的結構。
他說,團隊分析觀察到的水、甲醇以及其他複雜的有機物,以及有 9 到 12 個原子的含碳分子,發現聯星系統噴發破壞了岩石中的水及複雜有機物,使有機分子破壞及重建的速度比單星系統更快,更有機會孕育出生命。
清大表示,這項研究獲得清華大學天文資訊與計算中心及教育部玉山計畫補助。跨國團隊成員還包括美國密西根大學教授,何英宏則負責計算與模擬出觀測結果的理論模型。這項研究成果最近登上國際頂尖期刊「自然」(Nature)。
責任編輯:Heemie
核稿編輯:湯皓茹
加入 INSIDE 會員,獨享 INSIDE 最精采每日趨勢電子報,未來還有會員專屬內容。 點擊立刻成為會員!
延伸閱讀:
- 如果真有外星人,NASA 該揭露外星人存在的消息嗎?
- 金星有生命嗎?麻省理工、劍橋提出了新的證據
- 真的有外星生命嗎?NASA 在火星找到有機分子:可能是古代生命的線索
- 地球生命起源之謎 天文學家:量子穿隧是唯一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