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診恢復後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隱憂,日川崎氏症學會與小兒科學會發起全國性調查
端午連假後,台灣傳出首例收治兒童確診 Covid-19 康復月餘後,發生「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的個案,引起社會關切。於確診康復數週後的多重器官嚴重發炎,日本川崎氏症學會與日本小兒科學會等團隊有鑒於海外已發生多起包含死亡的重症案例,因此將展開全國性調查,裨益開發治療方式。
根據讀賣新聞報導,團隊說明,「多系統發炎症候群」會在感染 Covid-19 的 2~6 週後發病,症狀包含發燒、起疹子、腹痛、以及下痢等。其中有 2 到 6 成的患者會發生全身血管發炎的症狀,而該症狀與「川崎氏症」相同。儘管該現象被認為是免疫系統的過度反應,但機制仍未明。
根據時事通信旗下的醫療新聞網站時事 medical 報導,濱松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小兒科的宮入烈教授解說,儘管部分症狀與川崎氏症相近,但「醫學上的分界還沒有結論」。
目前治療上以治療川崎氏症也會使用的免疫球蛋白製劑靜脈注射為主,效果不明顯時則會併用皮質類固醇(Corticosteroid)當中的葡萄糖皮質素(Glucocorticoid),其他也有使用生物製劑等治療。然而,現狀因為患者人數極少,因此無法實施大規模臨床試驗,也仍未能確立治療方式。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表示,美國截至 5 月底為止,20 歲以下已有 8,525 人診斷罹患該症候群,其中 69 人死亡。半數的患者年齡介於 5~13 歲。而日本國內 10 歲以下的 Covid-19 確診人數已達 240 萬人以上,截至目前為止針對 MIS-C 並未有正式統計,僅有十數起零星個案報告。因此對於實際患者數與何種治療具有效果,均仍多所不明。
以此,川崎氏症學會與小兒科學會團隊將針對日本國內具有住院設備的醫療院所等,共 2,100 間設施為對象,實際調查確診病童的重症程度、血液檢查的結果、治療內容、以及後續過程等。
小兒科學會成員、也是日本「獨協醫科大學」埼玉醫療中心小兒科主任教授,小兒感染科專家松原知代醫師表示,「透過篩選並累積 MIS-C 症候群的數據,就可以與海外資料做比對,希望能對開發治療及預防方式有所裨益」。
核稿編輯:Mia
加入 INSIDE 會員,獨享 INSIDE 最精采每日趨勢電子報,未來還有會員專屬內容。 點擊立刻成為會員!
延伸閱讀:
- 有效性 80.3%!輝瑞 BNT:5 歲以下幼童接種 3 劑 BNT 疫苗,安全且有效
- 研究:COVID-19 住院患者 1 年後完全康復者不到 30% 常見 5 大長期症狀
- 國際醫學期刊:新冠康復者,近半數一年後仍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