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wie 商業投資】衛星服務商模竄出,未來太空世界更加熱鬧

資金湧入太空產業鏈為哪樁?
太空經濟的發展帶動一波投資熱潮,單在 2021 年吸引了 1780 億美元投資,其中 145 億投資在太空基礎建設上,大筆的資金灌入如 Space X、Sierra Space、Planet Labs 等製造火箭與衛星與周邊服務的企業,同時,根據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 (Morgan Stanley) 的報告預估,全球新太空產業在 2040 年的營收將突破 1 兆美元。
這些資金倒不僅是看好富豪太空旅行的商機,而是整條太空供應鏈的形成:從低軌道衛星、地球觀測(Earth observation)、太空垃圾清理(space debris clean-up),甚至到防禦隕石撞擊的太空設備都囊括在內,當然還需要加入如 5G/6G、人工智慧、車聯網相關的軟體,許多人以為只有硬體設備是太空產業主力,事實不然,軟體與周邊衍生也同樣重要。

新的商業模式:以現有硬體設備打造可拋棄式衛星
相較於過去一次使用需 10 年以上的衛星,目前衛星產品生命週期為 3-5 年,與原先最大的差異是,衛星更換一如手機般方便且可以大量生產,同時,這些衛星的製造材料也延伸到部分用汽車零組件即可生產,降低生產成本,如 Space X、Planet Labs 都投入這種可拋棄式衛星的生產。
可拋棄式衛星還有一個好處是,由於衛星在太空 10 年以上,其上方的軟體難以更新導致功能低落,而這些可拋式衛星每次可搭載新型軟體與演算法,甚至有些能與地面連線直接軟體更新,讓衛星在執行資料搜集與運算任務時更為上手。

當然,這樣的新商業模式可能影響到供應鏈的需求,一般來說衛星供應鏈可分成上游的設備製造、中游的發射&營運,以及下游的終端應用。可拋棄衛星的興起讓衛星發射營運商重要性大幅提高,SpaceX、Arianespace、United Launch Alliance、Rocket Lab、Virgin Orbit 等企業都是未來受益者。此外,像是地面網路託管或地面站即服務(Ground Station as a Service)等業務也開始蓬勃發展,提供衛星發射業者衛星控制、數據分析、天線安裝營運的服務,AWS 與微軟正善用自身雲端優勢切入該領域。
不一定要發射衛星,買數據服務也行
當租賃與訂閱的商業模式風潮也吹進衛星產業時,相關服務也隨之而起。即便衛星製造成本正在下降,卻也不是每個國家都有能力發射衛星與維持營運,那如果還是需要衛星服務怎麼辦?訂個衛星數據服務就對了。
美國衛星服務新創 Astro Digital 正是這樣的公司,透過搜集全球數百科衛星的立方衛星遙測影像資料,加入其演算法模型,Astro Digital 立馬成為數據服務商。另外一家 Leo Labs 也提供類似服務,該公司能運用全球陣列雷達網路的數據與雲端運算為衛星模擬運行軌跡,當越來越多的衛星發射至太空時,運行空間勢必受到擠壓,Leo Labs 看準這一商機,開始賣數據、甚至顧問服務。
羊毛出在狗身上,到衛星產業依然適用。當然,這些新商業模式並未完全成熟,不過在太空經濟持續發酵下,新的營運模式將快速竄起。
責任編輯:Mia
核稿編輯:Chris
加入 INSIDE 會員,獨享 INSIDE 最精采每日趨勢電子報,未來還有會員專屬內容。 點擊立刻成為會員!
延伸閱讀:
- SpaceX 將額外籌集 17.25 億美元資金!更計畫對內銷售 7.5 億美元普通股
- Blue Origin 捲土重來?阿提米斯計畫將徵求其他公司與 SpaceX 並行開發登月小艇
- 每月 135 美元起!SpaceX「星鏈」Starlink 推休旅、露營車專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