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來自 Wired《The Bad Times Are Coming for Startups》,作者 Arielle Pardes。台灣康泰納仕集團授權提供,由 Amber Peng 翻譯並經 INSIDE 編審。
上週,販售客製化名人影片的新創公司 Cameo 的員工開了一場集體會議,有件壞消息要宣布:公司決定開除近 4 分之 1 的員工。
CEO 史帝夫・格拉尼(Steve Galanis)在發布裁員消息後在推特上表示:「今天真是太慘烈了,我很遺憾地要請 87 位親愛的員工走人。」但底下網友的留言相當不滿。Cameo 在 2021 年大肆招募員工,因此這波裁員代表許多員工只做了不到一年。就算格拉尼的推特大頭貼是無聊猿猴(Bored Ape)的 NFT 也沒用。
幾小時後,金融科技新創公司 Mainstreet 的 CEO 道格・拉勞(Doug Ludlow)也宣布裁員 30% 的員工,他在推特上表示:「我們深信現在已經很糟的市場在未來幾個月,甚至幾年只會每況愈下,因此不得不裁員。」
裁員和其他相關的概念都跟過去兩年的樂觀榮景背道而馳。在那段期間,幾百萬美元的創投就像派對裡的開胃點心一樣吃完馬上補。估值飆升、不斷有新公司上市,讓投資新創公司看起來像是穩賺的一件事,因此吸引了源源不絕的創投資金。不過這場派對好像一瞬間結束,而且裁員可能預示著更糟的未來。
「未來可能要經歷一場腥風血雨了。」-Matt Turck, Firstmark
自 1 月以來,根據 Layoff.fyi 的資料,近 50 間新創公司已經進行大規模裁員,其中包含 Robinhood 和 Peloton 等在疫情期間大幅成長的公司,但現在他們必須面對榮景不再的現實,手上的能動用的現金也少了。Cameo 等新創公司必須收拾前兩年大撒幣的後果。格拉尼對《The Information》表示:「裁員是不得以但卻必須的決定,這樣才能平衡公司的花費和儲備金。」
儲備金是渡過難關的關鍵因素,近期沒有募到資金的新創將越來越難撐下去。2022 年前三個月是後新創公司創投交易量最高的時期,但是過了這一季後熱潮已經開始消退。許多投資人預估未來募資將越來越困難,因此建議保守投資。
風險投資公司 Firstmark 的合作夥伴馬特・吐克(Matt Turck)表示:「目前處境最困難的新創公司就是還在成長初期的獨角獸公司,很會燒錢,各項指標不差但也不到好,手上有 12 個月的儲備金。許多這種公司接下來會裁員,因為他們必須立刻停止燒錢,否則儲備金要用完了。」
PitchBook 的資深風險投資分析師凱爾・史丹福(Kyle Stanford)表示:「風險投資者在 2021 年的想法已經大幅改變。」他們的熱情不再,部分是因為大環境的經濟因素 – 持續上升的利率、通貨膨脹、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以上都已經造成公開市場的衰退,但是未上市企業會比較晚才受到影響,不過成長初期的新創公司正在進行的大裁員已經表明了未上市企業已經開始受到波及。許多預計 2022 上市的新創公司都決定先緩一緩上市計劃,而 Uber 等科技公司也決定減少行銷預算和招募新人,而 Meta 等大型公司已經停止招新員工,也警告未來可能會裁員。
雖然多數人都同意經濟將衰退,但是新創公司受到的影響卻不同於之前的螺旋式通膨。PitchBook 解釋這是因為美國自 2020 初大概發起了兩千輪創投,史丹福指出:「這比 2006 年到 2013 這段期間結束的募資更多。」因為市場上還有好幾十億的錢還在流動,儘管估值和交易額已經從高點下來了,但創投交易不太可能會完全停滯。
不過過去兩年的熱潮似乎還是消退了。吐克表示:「市場的緊張情緒每天都在升高,而投資人不安的情緒和市場衰退似乎會形成惡性循環。」新創公司必須更賣力的募資,或是儘早開始獲利已脫離對投資者的依賴,吐克進一步指出:「做不到這兩點的公司,可能要經歷一場腥風血雨了,人才收購失敗,公司完全撐不下去,有些公司的下場大概會很難看吧。」
不過黑暗中仍有一線曙光,撐過去的新創公司將會變得無比強大,許多當今最熱門的公司如 Uber、Airbnb、Square、Stripe、Facebook,都是在經濟不好的時期建立的。不過,每一隻成功飛越經濟衰退的獨角獸,腳下可能踩著數百間不幸的新創公司。
責任編輯:Chris
核稿編輯:湯皓茹
加入 INSIDE 會員,獨享 INSIDE 最精采每日趨勢電子報,未來還有會員專屬內容。 點擊立刻成為會員!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