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遇到朋友,無論是總經理、 永續長、還是總務,不約而同都聊到一個令他們「焦慮」的話題—綠電交易。
我整理了以下四個重點,希望對你快速了解綠電交易有幫助。
- 什麼是碳中和?RE100?24/7 零碳能源?
- 為什麼你應該要關心?
- 綠電真的都被一家公司買走了嗎?綠電夠嗎?
- 如何購買綠電?
【重點一】 什麼是碳中和?RE100?24/7 零碳能源?
有人談碳中和,有人說 RE100,基本上是在講不同的事情。
1. 碳中和:透過碳盤查、計算碳足跡了解現況,再透過購買綠電或碳補償,使淨運營碳排放量降至零。
2. RE100 (100% 再生能源):採購足夠的再生能源(綠電),以匹配每年運營消耗的總電量。
3. 24/7 零碳能源 (全時綠電) : 從運營所在地的電網直接獲取持續的零碳能源 (每天 24 小時,每周 7 天)。
這三件事應該循序漸進,麥肯錫全球董事 Denise Lee 提到 Google 設定的目標是第一個十年完成碳中和,第二個十年完成 RE100,第三個十年完成 24/7 零碳能源。你的企業也應該依照實際需求去設定時程表,照表操課,才有可能達成目標。
【重點二】 為什麼你應該要關心?
為什麼幾乎所有企業都要買綠電?主要的剛性需求有三點:
1. 來自客戶的壓力:國際大廠 Apple、Google、Facebook 等 350 家,及國內企業台積電、台達電、宏碁、華碩、國泰金控等 18 家公司都已經加入 RE100,承諾 2050 前達成 100% 使用綠電,而這也連帶影響供應商要開始使用一定比例的綠電。
2. 用電大戶條款 : 台灣政府規定契約容量超過 5000kW 以上的用電大戶,必須在 2025 年,履行建置契約容量 10% 的綠能設備或其他義務,共有四種方案,購買綠電便是其中一種。
- a. 設置再生能源發電設備
- b. 設置儲能設備
- c. 購買再生能源電力及憑證
- d. 繳納代金
3. 環評承諾:環評委員要求設置一定比例的綠電,竹科二期便要求使用契約容量 20% 的綠電。
【重點三】 綠電真的都被一家公司買走了嗎?綠電夠嗎?
如果真的免不了要買綠電,但綠電夠嗎?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國家再生能源憑證中心指出自 2017 年 5 月發出第一張再生能源憑證(T-REC)憑證以來,總體核發數量已突破百萬張,交易量則突破了 91 萬張,但有超過 98.7% 都是被某一家半導體公司買走,同時有多個離岸風電案場即將完工併網,也已與這家半導體公司談妥購售電合約。
總體來說,台灣的綠電到底夠不夠呢? 我們從供需面來看:
- 供給:台灣綠電發電量超過 174 億度,但其中有 58.2% 是自用發電,有 26.3% 是台電,可供交易的民營電廠只剩 15.5%(26.97 億度)的綠電。而這還要扣掉民營電廠已經簽長約賣給台電(躉購)的部份, 也就是說,可以參與綠電交易的只剩 7.5 億度而已。
- 需求:永豐銀行資深副總經理歐陽子能提到 2021 年台灣綠電交易的需求大約是 159 億度,假設 2030 年製造業 15% 使用綠電,那需求會成長到 176 億度
綜合以上分析,綠電可說是嚴重供不應求。如果你的企業還沒有開始評估綠電交易,等到重要客戶要求了再評估,可能已經來不及了。
【重點四】如何購買綠電?
那麼要如何購買綠電,又該如何評估呢? 企業購買綠電有以下三種方式:
1. 直購:直接跟綠電發電業者買。
2. 零售:透過綠電售電業者買。
3. 團購:集合多家企業一起團購。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蔡亦臺提出綠電採購的6個教戰守則,提供你參考:
1. 盤點自身用電資料:電號?用電屬性?用電量?電費計算方式?用電成本?
2. 確認企業採買目標: 為了供應鏈減碳需求?達到 ESG 承諾?用電大戶法規?降低國際碳邊境課稅風險?加入 RE100?
3. 了解不同綠電種類:價格?發電模式?是否匹配自身用電型態?
4. 成立綠電採購專案小組:一次性長期合約?分階段採購?須納入總務、財務、法務、經營與董事會等,亦可以諮詢外部獨立專業顧問。
5. 協商綠電採購條件:客製化合約?價格?採購年期?承諾採購量?付款期間?憑證申請?延遲風險?餘電?
6. 落實綠電交易與綠電轉供:案場進度?電業執照申請?後續台電轉供申辦?定期與售電方追蹤以確保供電穩定。
【結論】轉換思維,化被動為主動
隨著愈來愈多企業加入 RE100,用電大戶條款的履行時間愈來愈近,綠電採購策略無疑是企業永續戰略目標很重要的一環,但也因為供需的不平衡,而令人感到焦慮。
你在焦慮買不到綠電的同時,或許也可以參考微電能源執行長王愍迪提到的另一種思維:與其當 Consumer 等著別人生產綠電賣給你,你也可以成為 Prosumer,除了被動買綠電之外,你也可以積極參與綠電市場,創能、儲能、節能!
「投資最聰明的時候像在做事業,經營事業最聰明的時候像在做投資。」
— 班傑明.葛拉漢 Benjamin Graham
加入 INSIDE 會員,獨享 INSIDE 最精采每日趨勢電子報,未來還有會員專屬內容。 點擊立刻成為會員!
核稿編輯:Chris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