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種被炒翻的「卡通圖」逐漸降溫之間,為何愈來愈多企業開始發行「NFT 會員卡」?

本文來自關鍵評論網,作者丁肇九,INSIDE 授權轉載。
最近的 NFT 市場很熱鬧,也很冷清。
幾天前,全球最有價值的 NFT「無聊猿(Bored Ape Yacht Club)」賣虛擬土地賺了 2.85 億美元(約 84 億台幣)、燒了 2 億美元的以太幣手續費;又過了幾天,馬斯克突然把 Twitter 頭貼換成無聊猿,過一小時又發文說「非同質化⋯⋯其實好像還是能同質化」,讓相關的幣瞬間漲跌 20%,也引發「把別人 NFT 的 JPG 拿來當頭貼有沒有侵權」的討論。
也是在同一個時候,外媒報導 5 月第一週統計的全球 NFT 日均銷量,和 2021 年 9 月頂峰相比少了 92%,活躍錢包也大幅減少,許多圈外人更笑稱 NFT 熱潮已退。
當然,用短期低點對照衝動消費時的頂峰數據沒有太大意義,但更重要的是,NFT——或者說是整個區塊鏈——存在之初也不是為了服務那些猴子猩猩外星人忍者獅子鳥圖片的交易,在炒作型商品隨著相對熊市而熄火之際,NFT 在商業與銷售的應用,卻持續蓬勃發展,不減反增。
炒作圖片結束,商業應用開始?
過去,我常覺得許多 NFT 開發者雖然滿口藝術、科技、社群、樂趣,但真正驅使消費者購買的動力仍然是「覺得他會漲」。
所以當一個「看起來好像會漲」的 NFT 出現時,就會有很多人開始熬夜刷優先購買權的「白名單」、開賣後砸重本,然後換手,等該賺錢的人都賺到了,失去流動性 NFT 便開始跌,讓最後買的那些人套牢。所以才會有那麼多不明不白進場的人,會覺得 NFT 是詐騙。
不過近來已有越來越多不是以競價炒作為目標的 NFT 出現,例如完全是蒐藏性質的張惠妹演唱會紀念 NFT,或是從最初就不鼓勵轉賣的「酒吧 NFT」FlyingClub,此外也有 Prada、Gucci、LV、Adidas、雅詩蘭黛等許多精品或消費品把 NFT 當成宣傳一部分,更有媒體把 NFT 當成會員卡,每個操作各有高下千秋。
會不會就是在「卡通圖」一頭熱逐漸降溫之際,NFT 的商務運用才會真正冒出頭角呢?我就是抱著這樣的想法,前往 RE:DREAMER Lab 與三創生活共同主辦的《Meta-Commerce Web3 商務論壇》,在眾台灣區塊鏈前輩暢談之下,也得到幾個關於商業領域的 NFT 心法和玩法的啟發。

哪些事情非要區塊鏈來做不可?
由於區塊鏈、去中心化、Web 3.0、NFT 等詞彙越來越「潮」,傳統企業若只一窩蜂追求噱頭而推出與區塊鏈結合的專案,很容易落入為做而做的狀況,最後甚至搞得四不像,收不了尾。
品牌開始行動前,應該先思考自己要的是什麼。一如論壇中 NFT 交易平台 OurSong 創辦人吳柏蒼所說:會員卡 因為有價值、會長久留著、有價值和轉移需求,在方便驗證和交易的區塊鏈上以 NFT 形式發布就很適合,但如果只是使用一次的票券,做成 NFT 可能就沒有太大的意義。
也是這樣的觀察,OurSong 就推出把「兌換券」和 NFT 分開的功能,讓 NFT 持有者可以在 APP 中得到不上鏈的活動或商品兌換券,讓 NFT 專注在他最合適的應用場景,而不是好像什麼東西都要做成 NFT。我覺得這樣的設計十分合理而且實用。
除了上不上鏈,「怎麼上鏈」這件事水也很深,因為不同商業目的,也需要搭配不同鏈的特性。
像是台灣公鏈「ThunderCore」的共同創辦人 Chris 就講到,若是要做高單價的交易品,自然可選擇高附加價值但手續費也高的以太鏈,如果要達到快速交易目的,或許就可以選擇 Solana 或其他快速又低手續費的鏈,不用糾結一定非要以太不可。
而發行 NFT 形式的「會員卡」又有什麼意義呢?活動當天不同場次的多位講者,都有提到「資料蒐集」的功能。因為擁有這類 NFT 的消費者,基本上就是對品牌最忠心的一群人,一但他們持有NFT,之後不論是線下的會員活動到鏈上「空投」其他東西,都能有數不盡、而且傳統會員卡難以做到的操作可能。
想清楚自己需要的是 Web 3.0 的什麼,是企業啟動專案前的第一要務。
開始之前要先想消費者如何進場,和怎麼收場
在企業採用區塊鏈與 NFT 技術進行宣傳的同時,通常都會搭配 Twitter 或 Discord 等社群經營操作,但失敗甚至是引發炎上的案例其實也不少。
論壇中我覺得台灣電通行銷區塊里里長伯說到了一個重點:企業需要思考怎麼收尾。

因為有太多專案大張旗鼓的展開,但熱度過去後,企業本身資源投入變少,好不容易凝聚的社群也逐漸流失,最後只剩下空殼,對企業形象並不會加分。因此企業決定進軍 Web 3.0 之初,就該思考自己要達到的目的——是單次活動,還是要永續經營,並評估兩者背後完全不同的成本,才不會因草草結束造成支持者反感。
此外,雖然幣圈人習以為常,但對一般的用戶來說,那些註冊交易所、KYC、買幣、換幣、開錢包、匯錢等流程,仍然是非常高的門檻,也很容易因此將潛在消費者擋在門外。
交易所 MaiCoin 旗下虛擬錢 包Qubic Wallet 的 A9 就說,他曾看過某個「購買懶人包」裡有 12 個步驟「根本看不完」,他們也因此在自家平台上推出「用信用卡買 NFT」的服務。事實上,包括 Coinbase、Cyrpto.com 等平台或 MoonPay 這樣的服務在國外皆存在已久,也都是在想辦法讓「圈外」消費者能盡可能簡單的買到幣圈商品。
畢竟,如果沒有新的金錢流入,幣圈裡的資金也只是從一個專案轉到另一個專案,持續有新的使用者帶錢進入,才是讓整個生態圈不斷成長的方法。而這背後,都是金流系統的串接。
Web 3.0 和 2.0,究竟有什麼不一樣?
Web 3.0 和去中心化的優劣,在業界至今仍爭議不休,但我很喜歡區塊鏈社群顧問三媽的解讀:「在 Web 3.0 要面對的股東,是每一個 Owner。」
確實,過去企業經營只要跟少數幾位股東回報,安撫好高層就不會有大問題,但在 Web 3.0 時代,假如你發一個幣或 NFT,持有者換個角度看其實也都具有投資人身分,每個人在社群也都會提出不同意見。
套用 RE:DREAMER 的共同創辦人 Boyu 的說法,Web 3.0 就像是在煮「石頭湯」,相較於從前由企業煮好一鍋湯,接著用各種行銷手法說服消費者買湯的模式,Web 3.0 更像是有人說「我有個煮好湯的點子」,然後讓所有的參與者丟入自己的東西,一起煮出一鍋好湯。
若將這個模式套用到商業上,傳統企業的客服模式也會發生改變,過去消費者遇到問題可以被投訴專線和一個個公關隔開,但在 Web 3.0時代,社群中的持有者很容易可以找到主理者本人,高層直接面對消費者的機會也會變得更多。
雖然公關危機可能隨之增加,但連帶的好處,就是許多用戶都會提供對專案本身有直接幫助的意見,這是過去商業模式難以達成的特色,也是進入 Web 3.0 領域的企業值得利用的優勢之一。

上述的種種服務與商業模式,許多看似理所當然,但背後從寫智慧合約、Web 3.0 介面導入、金流串接、社群經營等,其實都需要大量技術人才,傳統企業因為 Coding 問題讓整個NFT專案變成災難的案例也不在少數(咳咳,嘟嘟房,咳)。
與其自己蠻幹,其實台灣早有許多經營已久的顧問或工程團隊,企業放眼 Web3.0 紅利之餘,也別忽略這些基礎技術的重要性。找一個足夠優秀的團隊,長時間投入這個只會不斷成長的社群,或許才是跟風噱頭和永續經營最大的差別,消費者也絕對看得出這兩種企業本質的不同。
責任編輯:Chris
核稿編輯:湯皓茹
延伸閱讀:
- 阿妹也發 NFT 了!13 萬枚專為購票粉絲發行,只送不賣
- 【米勒的行銷世界】NFT 是不是泡沫?請先理解數位 IP 的三元關係
- 5 首未公開創作面世!張雨生 Demo 化身「樂界」NFT
- 【塞掐 Side Chat】EP65|跟我想的不一樣!當麻瓜創作者闖進 NFT 公海 ft. Co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