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車世代】試乘 AUDI e-tron S Sportback:3 顆馬達發威!帶來絕佳跑山體驗

就在一年前差不多時間,INSIDE 曾參加 AUDI 官方試駕,駕駛 AUDI 第一台量產電動 SUV e-tron 55 quattro S line 從花蓮走中橫經過太魯閣、武嶺,下至南投埔里最後由國三到台中的挑戰行程。
最近我們則再度試乘了 e-tron 車系的最新作品:e-tron S Sportback(e-tron S 同步發售),好好體驗這台最大功率 370 kW、0-100 km/h 僅要 4.5 秒的 5 門電動跑旅。由於行程較緊湊,這次我們僅在北部附近的山路進行了半天的道路試駕。
照慣例,先簡單介紹一下這次試駕車款 e-tron S Sportback 的基本資料:
- 最高時速:220 km/h
- 電池容量:95 kWh
- 最高續航里程:347 ~ 378 公里(WLTP)
- 最大馬力:503 ( boost 模式 )
- 車長:4958 mm 軸距:2928 mm 車高:1627 mm 車寬:1956 mm
- 充電規格:CCS 1
再來看一下 e-tron S Sportback 的外觀。







為什麼這台車會被冠上「S」之名呢?除了車長更長、車高壓低讓它外型更運動化之外,e-tron S Sportback 最特別之處、也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科技重點:它搭載了「非同步式 3 具電動馬達」以及專屬的後軸雙馬達扭力分配系統。
S 比 e-tron 多設計了一顆馬達不是為了單單讓馬力加大而已,更重要的是為了讓每一次轉彎或遇到不同路面時,可以讓後軸依照不同路況,即時對左後輪、右後輪進行主動式的扭力分配。


這乍聽之下,聽起來有點像電子控制式的 AWD 對吧?其實概念是很接近的,但是 AUDI 在 e-tron S Sportback 往前更進了一步。雖然每間車廠的 AWD 技術都有差異,但基本上在油車時代,就算電子式 AWD 會使用行車電腦控制每個輪子扭力,但都還需要用到變速器、傳動軸等機械式結構。
但電動車(前後雙馬達設計)要想實現 4WD、AWD,好處就在於可以省去變速器、傳動軸等機械式結構,只要能控制馬達,各自分配不同的扭力給左右兩輪就可以了,包括 e-tron、特斯拉等都是這樣的設計;但是 e-tron S 能讓操控性能更優秀的秘訣就在於後輪兩個馬達各自負責一顆輪子,讓左右後輪的各自出力更單純、更直覺,而且 e-tron S 是刻意使用 FlexRay 通訊協定讓控制元件與後軸兩個馬達直接連線,扭力控制的反應速度可以精密到毫秒內。



而且 e-tron S 跟 e-tron 一樣,把電能回充力道特地規劃成 0(滑行)、1、2 三段式,並在方向盤後設計成跟打檔快撥一樣的「回充力撥片」,這讓電能回充功能變得跟油車換檔一樣;再跟後軸雙馬達扭力分配系統加在一起駕駛樂趣十足。

e-tron S Sportback(以及 e-tron S)的車載系統是使用自家家開發的 MMI navigation plus,這套系統很早就用在其他 AUDI 的車款上,是相對成熟但可擴充性較低的車用系統。e-tron S Sportback 跟 e-tron 一樣,在儀表板、中控台總共配置三組數位螢幕,支援 Apple CarPlay、Android Auto。



像剩餘電量、電量使用情形等資訊,都可以在儀表板上可以藉由方向盤按鈕快速切換顯示;中控台的數位螢幕採力回饋設計,不過跟一年前 e-tron 試乘的狀況相比,e-tron S Sportback 觸控螢幕所需的力道輕多了,但類似於按實體按鈕將感受回饋給車主的設計還在。



e-tron S Sportback 也跟 e-tron 一樣,在後同時提供直立式、約可供一台手機充電的無線充電板以及 2 個 USB Type-C 端口給 3C 產品充電;同時 e-tron 那獨特、科技感十足的全數位虛擬後視鏡也有在 e-tron S、e-tron S Sportback 提供選配。(這次試駕沒試到)


這次 INSIDE 在汐止五指山山路進行試駕,我們雖沒有超過速限,但也有刻意在幾個坡度頗大的髮夾彎將速度放慢後再加速,這樣試下來,e-tron S Sportback 在過每個彎的表現都相當平順流暢、電動動力即時且充足。


這就得歸功於後軸雙馬達扭力分配系統的表現,而且搭配獨立五連桿式的氣壓懸吊系統時,e-tron S Sportback 在過每個彎時,幾乎感覺不出來車體有側傾,相信比起 e-tron 還有其他廠牌競品,e-tron S Sportback 更有份兼具豪華車行駛間的平穩度,跟性能車該有的熱血操駕感。


不過如果你是有明顯電動車里程焦慮的人,可能要注意一點;e-tron S Sportback 縱使微調過外觀,調整過車體的空氣力學減少不平穩的氣流,讓將阻力係數降至 0.26 Cd,但它跟 e-tron 一樣搭載 95 kWh 的鋰離子電池,但因為多了一顆馬達讓動力放大的關係,它的最大行駛里程落在 347-378 公里,比 e-tron 的 446 公里少了將近 100 公里左右。去年我們試駕 e-tron 55 quattro S line 從花蓮經過武嶺到台中,歸功於 e-tron 優秀的動能回充系統,即使有激烈操駕,到達台中時電量還有 28%,但如果換成 e-tron S Sportback,可能就會讓人擔心一下了。


不過,如果你是平常大多跑市區、假日偶爾進行跨縣市旅行的用路人,目前 AUDI 已經在跟 TAIL、EV OASIS、EVALUE 等夥伴合作下,建立起可環島的快充充電站點了,全台 35 個 DC 快充點有 11 座 AUDI 自家的極速快充站以及 24 合作快充點,另外還有 204 個 AC 目的地站點可供使用,相信能有效大幅降低你的里程焦慮。
備註:本文照片若未特別標注,皆由 INSIDE 攝影。
加入 INSIDE 會員,獨享 INSIDE 最精采每日趨勢電子報,未來還有會員專屬內容。 點擊立刻成為會員!
延伸閱讀:
- 【電車世代】試乘 Volvo XC40 Recharge:第一台 Android Automotive 純電,開起來就像支手機!
- 【電車世代】Taycan Cross Turismo 試乘:想跑車性能又 Off Raod 越野?非它莫屬
- 【電車世代】開著奧迪 e-tron 上武嶺,體會「軟」「硬」造車思維的分水嶺
- 【電車世代】新手想開特斯拉體驗一下?試用共享租車 Udr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