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wie 商業投資】BCG 公司在東南亞成立首座氣候創新中心,背後有什麼考量?

從永續發展到碳交易市場
淨零碳排的永續需求水漲船高,各國政府與企業無不加速腳步因應,身為東南亞創新樞紐的新加坡在 2022 年財政預算會議中提出將碳稅從原先的每公噸 5 新幣(約台幣 104 元)調漲至 25 新幣(約台幣 520 元),逐漸跟上國際水平,至於為何要突然調漲碳稅呢?過去,新加坡一直以低稅率與科技研發中心做為吸引跨國企業進駐的誘因,但在國際企業與供應鏈將碳排放視為必要之事時,新加坡也跟隨調整腳步,期望透過跟上國際標準來維持其強大的招商能力。
不過,除招商需求外,該國還有更深層的考量:成為全球碳交易中心,由淨零碳排延伸出來的碳資產交易/管理需求讓許多企業與國家心動,擁有負碳排的企業未來將能出售碳權給需求者,各國成立碳交易平台也成為金融市場後的下個戰場。在這樣的趨勢下,身為全球第二大顧問公司 BCG 自然也發現了龐大商機。

四大做法協助新加坡成為全球綠色樞紐
在與新加坡經濟發展局(Singapore Economic Development Board,EDB)的合作下,BCG 成立了氣候暨永續中心(Climate & Sustainability Hub,CSH),作為邁進亞洲淨零市場的起點,該中心列出四大作法,從各面向同步並行。

為何選擇新加坡作為起點?即便 BCG 在亞太區的業務已具備相當規模,但在面臨一個說新不新,說舊不舊的環境永續議題,唯有透過企業內部/外部創新才可能在 2050 年符合國際嚴格標準。
根據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簡稱 WIPO)會公布全球創新指數,新加坡名列全球第八創新國家,星國政府端出多種數位政策,如「智慧國家」、「數位整備能力藍圖」、「中小企業數位轉型」,以及「Startup SG」等,吸引 Google、P&G、Bosch 等外商企業入駐,在綠色經濟的驅動下,新加坡政府更在 2021 年推出《新加坡 2030 綠色計畫》(Singapore Green Plan 2030),可說是將數位與綠色環境列為國家發展主要目標。在這樣的推動下,衍伸出的顧問商機自然讓業者積極投入。

資料來源:Strait Times
新加坡優化空間仍大,但已逐漸搶得先機
無論對企業或是國家來說,永續發展都是相當浩大的工程。自從巴黎協定(COP 21)以來,歐盟的諸多國家如瑞典、芬蘭提倡潔淨能源,事實上,北歐中的冰島、挪威、瑞典及芬蘭已於 2014 年提前達成 2020 年再生能源目標,而歐盟更是提出「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CBAM),2023 年開始針對高耗能產品收取碳關稅。
而這些低碳國家除了朝向零碳國家邁進外,也在貿易投資政策上開始檢視各國狀況,對於亞洲許多開發中國家而言不啻為一種壓力,特別如石化、煉油業者,紛紛透過內外部創新來達到標準。
新加坡雖在亞洲國家投入永續發展上相當積極,但與歐洲相比依舊不足,深知這不是政府自己就能解決的事,深化與顧問公司、企業、國際組織的連結,搭配如淡馬錫與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的能耐,方為該國加速產業綠化的實際作法。
責任編輯:Mia
核稿編輯:Chris
加入 INSIDE 會員,獨享 INSIDE 最精采每日趨勢電子報,未來還有會員專屬內容。 點擊立刻成為會員!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