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宇宙浪潮席捲,三大科技巨擘齊聚!台灣要抓住哪些機會?

元宇宙不是突然就蹦出的科技,而是經過漫長的科技發展,在 5G、雲端、AR/VR、算力等技術達到一定的水準後,元宇宙的出現就水到渠成了。不過台廠在面對元宇宙商機時,大多還是採取硬體製造業的思維,軟體在世界上與龍頭企業相比還是有一段差距。
這次 AWS 攜手高通(Qualcomm)、Arm 等科技大廠共同舉辦「元宇宙線上論壇」,其中 Metaverse 應用場景實戰對談,由 INSIDE 主編李柏鋒主持,與談人有 AWS 香港及台灣總經理王定愷、高通副總裁暨台灣、東南亞與紐澳區總裁劉思泰,以及 Arm 台灣總裁曾志光,從他們的經驗來檢視台灣的產業在元宇宙的浪潮中有什麼機會?又有哪些挑戰呢?

大家對元宇宙都不是毫無準備,而是已經佈局許久
首先,劉思泰表示,對高通來說,在過去十年都已經陸續投入許多資源,能無縫接軌現在的元宇宙產業,5G 科技和運算能力讓虛、實整合的技術開始急速成長,其實 XR 技術在最近幾年已經相當普遍的被應用,醫療、休閒、教育、工業都已經有豐富的案例,現在這時代讓許多技術融合起來,所以元宇宙的成長才能以這麼快的速度攀升。
曾志光則指出,元宇宙要成熟,硬體端要輕薄短小、省電,但由於體積限制,運算、人工智慧必須要放在雲端上,這些技術的架構 Arm 在 30 多年前就已經在準備、發展。
此外,王定愷認為,如果時間倒推回 6、7 年前,當時 AR/VR 技術還不成熟,但現在技術漸趨完備,沉浸體驗也越來越真實,AWS 已經開發出遊戲、職業訓練軟體,都已經為元宇宙做好準備。而元宇宙需要大量的雲端運算,這也是 AWS 的機會,元宇宙的趨勢取決於供給與需求的碰撞。
許多企業都想建立自己的元宇宙,大一統會是趨勢嗎?
許多大企業都正開發自己的元宇宙,不過,用戶要在不同的平台之間轉換,而且保有已購買的裝備或身份,未來這仍需要各家平台高度整合。
王定愷表示,各種企業創造的元宇宙其實不會有衝突,去中心化的時代來臨,元宇宙的情況應該不會是大一統,而是百花齊放。
另一方面,曾志光認為,在不同的情況下,用戶會選擇不同功能的元宇宙,不過元宇宙之間的連結是將來需要解決的問題,個人資料在元宇宙之間傳遞,通用的資安技術將會是未來元宇宙發展的關鍵。
同時,劉思泰解釋,多數的企業都已經普遍使用網路,在網路發展的過程中,其實大眾就已經在逐漸習慣元宇宙的世界,AR/VR 的技術進步相當快,未來只要戴上頭戴顯示器,就能做到許多事。各種企業也能在元宇宙發揮自己的想像,高通能提供高效晶片,提供使用者更適當、更優質的體驗。剛開始也許會百花齊放,但大多數廠商進入後,應該會逐漸整合。
在台灣做元宇宙的創業是否有可能?
曾志光指出,未來也許進到車子中就能進入元宇宙,倒回來想,這樣的情況需要什麼技術?購物、自駕,台灣在高科技產業、半導體、資通、製造的基礎相當好,重點在於,企業想如何運用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進入元宇宙領域,未來需求相當大,商機無限,這股元宇宙熱潮將是創業者的良機。
王定愷補充,台灣的科技業已經有數十年經驗、產銷整合的能力相當強,在未來去中心化的時代,企業要思考終端消費者需要什麼,而不是落於傳統思維靠中間人提供需求。AWS 一直專注於了解客人,消費、娛樂等都是研究的焦點,尤其是網路原生世代的需求將是關鍵。
再來,就是不要害怕犯錯,在這過程中找到迭代和改善,而且製造元宇宙相關設備的公司,自己的公司也應該全面使用這些產品,才能體會用戶的需求。
劉思泰認為,台灣有人才、技術,但要增強整合各產業的力量,才能立足世界。各產業的經理人都應該要有成為產業領導人的雄心,將各家廠商的優勢串連起來,成為一個產業鏈,就能更快讓產品進入市場。
AWS、高通、Arm 三家企業如何彼此合作
王定愷表示,探索未來的商機,除了需要勇氣,也要合作。接著,劉思泰指出,之前已經跟亞馬遜有許多合作成功的案例,而且三家企業遍佈全球,也不停的接收各種經驗和新想法,相互介紹合作、討論。
此外,曾志光認為,元宇宙需要各種軟、硬體廠商合作,期望各企業經理人,不要怕犯錯,先思考我能做什麼?元宇宙的發展一步步在發生,未來的商業模式其實有很多機會,如果能放下成見,對各產業進入元宇宙都是好的。
政府在元宇宙浪潮中扮演的角色
劉思泰表示,台灣不缺技術、經驗和人才,但人才是關鍵。希望政府能幫助培訓、媒合人才。第二,在教育方面,要刺激員工,讓他們有夢想、方向,知道成長的道路,強化生態系的正成長。
曾志光認為,元宇宙的人才是相當多樣化的,從根本面,培養資通人才,第二,對於技術人才的引進法規鬆綁、對於新創公司提供誘因,讓資源能流入新創產業,扶植新創,也可以藉此培養人才。期望政府能有更多優良的沙盒實驗環境,讓新技術更快落地。
王定愷指出,政府也要有想像力,例如文策院用元宇宙講台灣的文化故事,政府的監理行業不但要勇於嘗試跨域連結,也要思考如何用元宇宙改變台灣的產業型態。而且最重要的是,要把全世界當成市場,尤其是新創企業,政府能做的事其實很多,在人才培育、法規、扶植新創、鼓勵沙盒實驗等,都是政府很好的施力點。
核稿編輯:李柏鋒
加入 INSIDE 會員,獨享 INSIDE 最精采每日趨勢電子報,未來還有會員專屬內容。 點擊立刻成為會員!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