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經濟新聞:延攬台積電拉升境內晶片自製率 歐洲為時已晚

歐洲聯盟(EU)執委會日前提出「歐洲晶片法案( EU Chips Act )」,計畫投入 430 億歐元(約新台幣 1 兆 3700 億元)公共與民間投資,另提供 110 億歐元加強現有研究、開發與創新技術,以期提升境內晶片自製佔比。日本經濟新聞 15 日報導,認為半導體「台灣依存」現象在歐洲亦屬嚴峻,然而在歐洲扮演關鍵角色的德國態度曖昧,恐讓延攬台積電赴歐設廠生產之路蒙上一層陰影。
日本經濟新聞分析,美、日均已相繼做出吸引台積電赴當地設廠的配套計畫,主要經濟體當中,僅有歐洲仍未有決定性投資案。歐洲端儘管心急,但對於掌握全球半導體產業主導權的台灣而言,與中方關係密切的德國,仍須採取審慎態度。吸引設廠落後,恐影響今後歐洲半導體戰略。
根據日經新聞報導,目前歐洲所使用的半導體逾五成為台灣製,全數仰賴進口。本次法案正是 EU 為擺脫過度依賴台灣生產而提出。過去歐洲為防止不公平競爭行為,嚴格限制國家對企業的補助。然而在美國為首的世界各國均祭出鉅額補助款延攬半導體巨擘時,歐洲已無法繼續置身事外,終至公開本次的方案。具體來說,歐洲希望吸引區域內闕如的半導體大廠如台積電、及 INTEL ,以期在 2030 年達成生產佔比倍增的目標(目前為 10%)。
儘管如此,歐洲的落後感不言而喻。日經新聞列舉自 2018 年起,中國先進製程已進入量產、 2021 年也獲得增資;美國則是自 2020 年成功延攬台積電,亞利桑那州新廠建設中;連日本也在去年秋季,確定了熊本縣的投資案。對於日益檯面化的半導體不足與地緣政治風險,主要國家都早已採取對策。
日經新聞提到,在中國日益升高的統一壓力下,台灣希望以半導體作為強化各國關係的最後手段。對於歐洲,自然也希望以最有利的條件換取歐洲渴望的半導體廠進駐。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多次表達「認真評估」德國投資、亦強調「處於非常初期評估階段」。
日經認為,站在歐洲上風處的德國,儘管是歐洲最大的半導體消費國,卻也不願讓台灣掌握所有主導權。該報導以環球晶收購德國世創案破局告終為例,說明德國政府在期限的 1 月 31 日前未予通過,但「德國當局以『中國太晚通過該案、致使德國來不及趕上期限』為由,最終將責任轉嫁給中國」。日經並稱,德、台各懷異心,持續相互牽制。歐洲已然落後於世界的「台灣拉攏」攻防戰,才正要展開。
核稿編輯:趙正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