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年選物 AirPods 3 開箱!空間音訊下放很有感,續航力 UP

蘋果最新的無線藍牙耳機 AirPods 3 在去年 12 月 20 日正式在官網開賣,不過受限於晶片產量與物流關係,當初訂購 AirPods 3 的消費者將在最近陸續收到貨。

不過年關將近,有沒有讀者(特別是果粉)正在觀望是否要入手 AirPods 3 呢?今天就讓 INSIDE 來為各位開箱實測一番。在進入實測環節,先提供一下基本資訊:
- H1 耳機晶片
- 藍牙 5.0
- 皮膚感測器
- 動作、語音偵測加速度計
- 力度感測器
- Apple 特製驅動單體
- IPX4 抗汗抗水
- 充電盒支援 MagSafe 無線充電
- 有線充電 Lightning 對 USB-C 連接線
- 飽電最大聆聽時間 6 小時,搭配充電盒 30 小時
- 官方售價:5,990
空間音訊功能下放
在 AirPods Max、Pro 大受許多人好評的「空間音訊」功能這次也下放給 AirPods 3 了,它的原理是透過內建陀螺儀和加速度計追蹤頭部的轉動動作,經過計算後調整左右耳出聲量,模擬出左右耳距離裝置的變化。
說白話一點,當你看著螢幕放音樂、影片,頭往右邊轉時,左耳因為距離螢幕(實際聲源)比較近,所以就會增加左耳音量、降低右耳音量,讓你帶耳機時也能感覺聲音一直是來自裝置的方向。
這次 Chris 跟 Mia 在實測後感覺 AirPods 3 在計算頭部轉動、變化左右耳音量時相當自然,不會有慢一拍的感覺,試看 Netflix 影片時增加了不少臨場感,有時候甚至還會有「我是不是把手機聲音開出來給其他人聽」的錯覺!

不過要注意,空間音訊現在在 iPhone 上可是要更新至 iOS 14 以上,如果要在 MacBook 上聽的話,只支援 2021 年後的 M1 MacBook Pro,而且要更新成 macOS Monterey 才行。

雖然沒有通透,但音質提升不少
延續上面空間音訊的體驗,雖說 AirPods 3 跟 AirPods Pro 相比少了主動降噪、通透以及矽膠耳塞所帶來的封閉式阻音效果,但音質表現上特別是跟 Chris 的 AirPods 2 相比有非常明顯進步。

這是因為跟空間音訊一樣,AirPods 3 也具備 AirPods Max、Pro 所具備的適應性等化功能,並且在少了 Max、Pro 那樣封閉式阻音效果狀況下,透過新的自家設計動圈驅動單體與音器驅動增加音質,並透過即時運算來強化中低音給音。
通話品質更有感
但如果跟聆聽音樂比起來,蘋果這次在軟、硬方面都加入了一些巧思,讓 AirPods 3 跟 2 的語音對話品質相比上更是飛躍式的提升。硬體方面耳機的嵌入式麥克風不只重新設計過面積,也用上新的物理聲學篩網包裹,可以有效降低通話的外在噪音;軟體有了新的 AAC-ELD 語音解碼器,不管向別人說話、或是接受其他人的軟體語音通訊都更加清晰。
耳型可能是選購重點之一
但跟 AirPods 2 比起來,AirPods 3 的充電條狀觸點雖然比較短,消費者戴起來後,別人看上去的感覺可能更緊湊一些,但它跟人耳接觸的框體反而更大了一點。對 Chris 個人來說密合度反而跟 AirPods 2 比起來差了一些。當然這是個人耳型的關係,但如果你是在意密合度的朋友,建議要試戴看看這個感覺是不是你要的。

雖然 AirPods 2 還沒停產,讓 AirPods 3 現在卡在 2 跟 Pro 之間,市場定位還有點尷尬,但很明顯的,AirPods 3 未來將準備慢慢取代 AirPods 2,成為 Apple 自家的無線藍牙耳機入門級產品(蘋果生態系最入門的無線耳機則是 Beats Flex) 。
那什麼樣的消費者適合購入 AirPods 3 呢?首先如果你是還沒擁有任何藍牙耳機、AirPods 的 iOS 消費者,你可以依照預算、聆聽時間、以及有沒有矽膠耳塞這三個因素,在 AirPods 3 跟 AirPods Pro 做選擇。其次AirPods 3 無論在收聽音樂、通話的品質都有大幅提昇,如果你是覺得 AirPods 2 音質還不夠、或想要體驗空間音訊功能,也不想要耳塞式耳機的消費者,可以考慮升級成 AirPods 3。
核稿編輯:李柏鋒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