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元資本、Headline Asia(前身為 Infinity Ventures)、AppWorks 這三間對台灣科技、網路新創而言舉足輕重的創投機構在今天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對話,談了非常多關於創業者與創投雙方如何建立關係、創業者如何善用創投資源,以及這三間創投到底怎麼看待台灣市場等話題。
而在 Q&A 環節,這三間創投也特別分享接觸、投資區塊鏈、虛擬貨幣新創的經驗,以及他們怎麼看到 WEB3 未來潛力。進入正題之前,先快速簡介這三間創投與談人、投資喜好,以及跟投資了哪些區塊鏈新創或專案:
- 心元資本(與談人鄭博仁):偏好投天使輪、種子輪,這一兩年才開始投資區塊鏈領域,已投資公鏈 LUNA(Terra)、Metaverse 團隊 Highstreet。
- Headline Asia(與談人黃立安):偏好投 B 輪以後,在 Infinity Ventures 時代就投過 MaiCoin、COBINHOOD,近期則有 XY Finance 等已投資約 70 間跟區塊鏈相關新創。
- AppWorks(與談人林之晨):三者中唯一有自營加速的創投,曾投資公鏈 Flow、錢包服務 Blocto,區塊鏈領域投資約 20 間。
Q1:三間創投機構怎麼決定是否投資一間區塊鏈新創?跟投資一般網路新創有何不同?
鄭博仁:心元是這一兩年才開始投區塊鏈新創的,區塊鏈新創普遍跟我們在投天使輪、種子輪的經驗很像,通常都是要先拿到錢才有能力開始開發產品的階段。但我們目前會比較喜好創辦人之前就在某個產業深耕、而且是想用區塊鏈解決產業的問題新創。像 Luna 的創辦人 Daniel Shin 是韓國第二大電商 TMON 的前任 CEO,他們的產品理念也很清晰,是為了幫助電商在區塊鏈上建立一個可以跟支付寶競爭的支付平台;而 Highstreet 前身是 Lumiere VR,也是深耕 VR 好幾年的新創。
黃立安:投資區塊鏈新創最大的挑戰就在於時間!傳統上我們認為一個網路新創創業三年 IPO 就已經是非常快的一件事,但在區塊鏈世界六個月就 IEO 的人大有人在,等於是把時間壓縮成好幾倍。
林之晨:因為有智能合約的關係,把投 Token 到這個智能合約的過程比較像在一個獨立的募資專案(編注:很類似投資一檔電影,盈虧僅限於這檔電影內),而不是傳統投一組新創團隊的感覺,一般團隊萬一一檔產品失敗了,創投還可以從旁協促他們轉去做其他產品,相較之下創投在投智能合約看的比重就會從人轉成專案身上。
Q2:你們個人會比較喜歡用股份投區塊鏈新創,還是用 Token 投資他們?
林之晨:我覺得投 Token 這件事在法規或其他層面上會越來越像股份投資。
鄭博仁:沒錯,尤其想在美國想投資區塊鏈新創,有越來越多的創投會想股份、Token 兩者都投,因為現在也有越來越多的區塊鏈新創會希望創投能教他們怎麼正式的讓公司成長。
黃立安:原本創投流行傳統股份用傳統基金、投 Token 就用專門虛擬貨幣的基金投,兩者操作上各自獨立,但近年美國股權通證(Tokenized Stocks)法規面的影響,現在也可以用一個基金同時投股份跟 Token 了。
Q3:你們認為 Web3 是假議題嗎?Web3 能為台灣帶來什麼機會?
黃立安:我們這個月正在募一支 8000 萬美金的基金,專門加碼投資區塊鏈,我們認為 Web3 很有機會。
鄭博仁:其實台灣曾在 2017、2018 在全球區塊鏈產業中扮演了一個蠻重要節點,而我認為現在 Web3 對台灣新創而言,是最有機會創業一開始就直接進攻全世界市場的,我在台灣從事這行也有 15 到 20 年了,但我第一次感覺這麼深,過去台灣創業者會看矽谷在做什麼、日本在做什麼然後學習,但現在 Web3 時代可以不用看美國,直接捲袖子走到全世界了。
林之晨:從歷史上來看,台灣網路業其實曾有一段非常好的時光!像博客來開站根本就只有晚 Amazon 幾個禮拜而已。但台灣投資者在 2000 年達康泡沫那波以後就突然對網路業失去信心。但現在不同了,你可以不認同 Web3 這個 buzzword、不叫它 Web3 也沒關係,但區塊鏈確實能讓台灣創業者從第一天就打全世界,然後把錢下放、去中心化,為全球市場重新建構商業模式。
但我不覺得區塊鏈產業能跟台積電一樣當台灣的「護國群山」,因為從本質上來看,他們第一天就是做全世界生意、使用者遍佈全球,已經是全球公司了。
2022 INSIDE 趨勢論壇 #1 Metaverse 意見大蒐集!一分鐘填問卷享超早鳥七折優惠:https://bit.ly/3FE0HaU
加入 INSIDE 會員,獨享 INSIDE 最精采每日趨勢電子報,未來還有會員專屬內容。 點擊立刻成為會員!
核稿編輯:Mia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