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鹽酥雞 NFT 發大財?任何東西上鏈大家就會搶著買?你對 NFT 可能有些誤解

你說,那不就是電腦畫出的東西嗎?我用手畫的怎麼會還更不值錢?但對不起,目前 NFT 的市場就是這樣。最重要的是,千萬不要看到什麼項目新聞報了就買下去——因為上到主流媒體的,通常都是已經漲完的東西。
評論
buxmty0agiskujabvsqasac28zemtl.jpeg
截圖自OurSong
評論

本文來自關鍵評論網,作者丁肇九,INSIDE 授權轉載。

和流行、時尚與許多東西一樣,台灣人熱衷的事物總會晚國外一兩季,而這波熱潮這幾天落到了 NFT 上頭。

台灣媒體並不是最近才關心 NFT,早在今年 5 月就有許多 NFT 藝術家 Beeple 作品創下 6900 萬美元高價的報導,然而對大部分台灣人來說,這可能是第一次聽到 NFT 這三個字,覺得有人因此發大財很酷,但也覺得好複雜,而且覺得「反正我好像也買不起」。

短短半年間,NFT 市場歷經了無數的變化和驚喜,但主流媒體再一次關心起這件事的契機卻再台灣也不過——師園鹽酥雞出了 NFT,而且幾天就漲了百倍

一如筆者之前文章說到,對非幣圈的人來說,一千行曠世創新的程式碼,可能還不如一個漲了百倍的迷因,師園鹽酥雞這個橫空出世的百倍讓人們為之瘋狂,其所屬 OurSong 平台上也出現了各種「#第一家 NFT 餐廳」系列的銷售,珍奶拉麵滷肉飯流沙包,每到午夜開放搶購的時候都會塞車,100 個 copy 常幾十分鐘就能賣光。

g66bi9yon7mmr7eiqtclauzg8pc5tv.jpeg
在師園之後,發行 NFT 的餐飲店家變得越來越多。

但這種一窩蜂行為,卻也讓沒有深入了解的人,出現許多關於NFT的迷思。

你現在才買的 NFT 不太可能「漲百倍」,更別說是你自己畫的

首先,雖然「出 NFT」應該馬上要成為餐飲品牌曝光的主流行銷手法,但細看那些所謂「漲兩倍」以至「漲百倍」的專案,因為原本底價就低(大多是 1 到 10 美元),漲完之後價值頂多只值台幣數百或數千,和許多人想像的「NFT 一夜致富」恐怕還有些距離。

此外,那些高價下的流通率大多極低,換句話說,100 份同款的 NFT 可能在賣出「100倍」後,就陷入有價無市的狀態,用更低價買入的人也賣不掉,只能轉為低價折現或蒐藏。所以看看包括師園在內的類似專案,過了幾天都出現價格降低,甚至以低於發行價售出的情況。

另一個盲點,就是覺得把自己的作品變成 NFT 放上平台,大家也就會跟著搶。

這種想法最常出現在對區塊鏈毫無經驗的人,只看到售出的部分,便覺得自己畫的畫、拍的照,在真實世界那麼好看大家都說讚,放上鏈人們怎麼可能不會搶?

但這個想法是錯誤的,單幅的藝術品在 NFT 市場上大多都炒不高(Beeple 也不是每件都能上百萬,最近有些新作品甚至還賣不出去)。單從結果論看,近來真正能炒高的,反而是那些「看起來很醜」的頭像系列作品。

ojft647sjw5gp8jh7bfsxgx8v7zbrp.jpeg
目前「全新的」CyrptoPunk一個最便宜也要80以太幣——約37.3萬美元

例如余文樂日前在佳士得以1.2億台幣賣出的CryptoPunk,或許多歐美明星和運動員都持有的 Bored Ape Yacht Club(目前販售中最便宜的「地板價」大約 630 萬台幣),這些作品的特色,是程式會在臉耳鼻口服裝刺青等不同部分隨機組合,讓每張圖皆獨一無二而稀缺,對比起傳統藝術作品將一幅原作「Mint」成 100 份的方法,在概念上更具有炒作性——因為只有這一個,我喜歡的話,就非跟他買不可。

你說,那不就是電腦畫出的東西嗎?我用手畫的怎麼會還更不值錢?但對不起,目前 NFT 的市場就是這樣。

大部分人買 NFT 不是為了好看,而是因為判斷他會漲

最熱的 NFT 市場價格之所以(姑且稱為)跳出真實世界的美感,我認為——就和整個區塊鏈類似——人們投入金錢仍不是為了實際價值,而是為「期待上漲」驅使。

換句話說,當然有人會因為支持某位藝術家或覺得哪個作品很美而購買 NFT,但那些真正賺到暴利的人,買的就是人人會搶的 Project,因此他們會往人多的地方擠,因此那些名字裡帶有 punk、chimp、doge、club 等關鍵字的跟風品,就算價錢貴,上架仍然會被秒殺,而且許多過了好幾個月還在繼續往上漲。

就像是明明有些區塊鏈的技術成熟到能和聯合國合作,但他們幣的漲幅卻還不如柴犬幣,而後者就只因為,嗯,叫做柴犬。

當然,對大部分的我們來說,前述那些在以太鏈上的 NFT 多貴到難以入手(因為買的人持有以太幣時一顆可能才50美金,你現在要入場的話一顆快 5000 美金)。如果你只是想賺熱潮錢,有個流行又實用的玩法是買不同鏈的類似仿盤

簡單解釋,前述那些 NFT 大多是放在以太鏈上面,用以太幣交易,但因為以太生態系的價錢已經衝得很高,手續費又貴,許多人便會轉向其它「和以太有同樣功能」的鏈上來交易。例如手續費低的 Solana(SOL)是最近的趨勢,上面 NFT 的價格還算低,後續也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另外 Polygon、AVAX 和日前因麥特戴蒙廣告火紅的 Crypto.com 平台也有一些機會,特別後者夾帶巨大的行銷力,之前一隻原價 200 美元的Loaded Lions系列NFT,一週內地板價已到 4200 美元,甚至有一隻賣了 100 萬美金。

52ryy058y2wopcr8yqfc1hqlmv1je5.jpeg
這隻 Loaded Lion 以100萬美元的價格售出,但購買人的名字 Mark Watney 與 Crypto.com 代言人麥特戴蒙在《絕地救援》的角色名字一致,被猜測為行銷手法的一部分

此外,現在許多NFT專案也會結合DAO和GameFi這些Fancy的玩法,如果你懂基本概念,非常值得深究;如果你連上一段都看得霧颯颯,建議進場前還是先找個了解區塊鏈的朋友上上課,否則下場可能比韭菜還淒慘。

最最最不能忘記的是,如果你不是長期關心區塊鏈動態的人,千萬不要看到什麼項目新聞報了就買下去——因為上到主流媒體的,通常都是已經漲完的東西。

區塊鏈打破了傳統市場資訊封閉,仔細研究就能找到自己的機會

我常和朋友說,區塊鏈投資的資訊流通若用台股比喻,就像是:

「上市前內線交易 → 企業核心幹部 → 大股東 → 投資群組老師 → 在 LINE 裡面轉發投資訊息給你的朋友」

然後速度乘上 50。一個會漲的東西,只要能在老師之前入場基本上就能賺錢,越前面投入賺越多。

當然,你知道的,千萬不要成為那種轉發投資訊息的朋友。

可幸的是,在傳統投資市場若要知道前段資訊,除非你姓蔡姓辜姓林不然幾乎不可能其門而入,但區塊鏈的好處就是能打破這種壟斷,只要花時間研究,一定能找到很多還在草創的專案,在他們的 Telegram 或 Discord 裡一同成長,得到第一手消息,決定買賣時間點。

說得不禮貌一點,就算是龐氏騙局,只要你夠早進場,就不會當最後一個買的人。

n3bsaci4lv9ck9wj8lgyobqjek3o97.jpeg

必須強調,區塊鏈和 NFT 的發展還在很初期的階段,仍有無限的應用可能,明年的光景可能會和今天完全不同,但價值歸價值,如果你只想在這波瘋狂裡賺到錢,就必須知道那種只是把一幅畫放上鏈的做法,和熱錢所在的趨勢潮流幾乎是平行世界。

不只虛擬幣和 NFT,從 220 塊的長榮、400 塊的高端,到一件一萬塊的公仔或潮鞋,很多東西的價錢都是名不符實,但也非都不值得投資,重點是知道熱錢在哪、自己買的是什麼,而且只投入自己賠得起的錢,就有機會在泡泡膨脹的過程中,取得「看不懂」或「覺得太麻煩」的人賺不到的利潤。

加入 INSIDE 會員,獨享 INSIDE 最精采每日趨勢電子報,未來還有會員專屬內容。 點擊立刻成為會員

責任編輯:Chris
核稿編輯:Mia

延伸閱讀:


最新發展:


Yahoo 展開業界最大的生成式 AI 消費者調查,挖掘消費者洞察

「AI」儼然是 2023 年最火紅的名詞,截至十月,市場上已有將近九千個 AI 工具,且持續高速增加中。Yahoo 國際消費者洞察暨數據分析部總監蘇建勳,率領團隊進行「生成式 AI 消費者大調查」,挖掘台灣消費者對生成式 AI 的洞察。
評論
Photo Credit:Yahoo!
評論

AI 人工智慧,儼然是 2023 年最火紅的名詞,截至 2023 年十月,市場上已有將近九千個 AI 工具,且持續高速增加中。Yahoo 國際消費者洞察暨數據分析部總監蘇建勳,率領團隊進行「生成式 AI 消費者大調查」,挖掘台灣消費者對生成式 AI 的洞察。

無庸置疑!AI 已經置入人類的日常生活

AI 將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從早起床、運動、工作、午餐、瀏覽網站等,都有結合 AI 的應用,更不用說,在通勤中的歌單、影音 Video、推薦書單,都有 AI 著墨的痕跡,可口可樂更甚至在 2023 年九月,發表了人類與 AI 共創的未來可樂 Y3000。

從金流來看,2023 年第一季,生成式 AI 領域就吸引了百億美元的投入,是 2022 年全年度四倍的資本投資,其中以介面、文字與視覺上的應用,是最吸引創投的三個主要應用領域。但就細部來看,許多領域尚未出現優勢領先者,這也就意味著:未來幾年,AI 有如戰國時代,持續競合,在未來還有更多改變。

Photo Credit:Yahoo

台灣消費者對生成式 AI 的使用 多集中在工作、學習上

回到台灣,用戶和市場對持續發展中的 AI 皆充滿期待,為了瞭解台灣消費者對生成式 AI 的看法,Yahoo 在 2023 年九月透過網路問卷調查,針對台灣 13 歲以上的消費者,搜集近八千個有效樣本數,這是台灣在 2023 年對消費者進行的最大樣本數調查。

Photo Credit:Yahoo

首先,在參與調查的消費者中,有半數曾經使用過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工具其中 11% 經常使用

根據調查發現,有半數參與調查的消費者曾使用過生成式 AI 工具,相近於日本的 56.5%、新加坡 54.4%、瑞典 54.3%,而其中有 11% 是經常使用、25% 偶爾使用。

Photo Credit:Yahoo

最大的應用則集中在查詢疑問解答(49%)上。同時,除了工作及商務事務(42%)的應用;生活上,消費者也期待生成式AI工具應用在旅遊行程建議(43%)、健康諮詢監控(40%)與投資財務規劃(39%)領域的使用。 此外,從各年齡層分佈中也觀察到,年輕族群經常使用的比例較高,Z 世代使用者(13-24 歲)中有近 3 成是經常使用者、千禧世代(25-40歲)則為 1 成 。

在調查中發現,大部分的用戶尚未使用個人化的應用,因此調查近一步探究,除了工作用應用,消費者想在哪些領域應用 AI?得到的結果是:旅遊、健康與投資三個領域。

Photo Credit:Yahoo

消費者正面看待 AI 生成的內容,但不能缺乏規範與監督

當 AI 生成的內容開始進入人類的生活中,台灣消費者又是如何看待?有 68% 認為無法完全取代人工生成的內容,有 55% 認為在不久的將來將取代人工內容。

最受消費者青睞的是 AI 生成 + 人工的內容,無論是「AI 生成 + 人工驗證」,或是「人工生成透過 AI 建議強化」,都有六成的接受度,甚至比「純人工產出」(55%)的偏好還高,但是只有 25% 的消費者可以接受「純 AI 產出」的內容。

Photo Credit:Yahoo

就內容種類而言,電影、影音、音樂、藝術作品,消費者對 AI 生成內容的接受度較高,但是個人原創相關的內容,例如小說、動漫、論文報告、Podcast 的接受度就偏低了。

Photo Credit:Yahoo

普遍來說,台灣消費者對 AI 生成內容的接受度高,但 63% 認為「AI 內容和當前其他社會及政治問題一樣令人擔憂」,像是透過 AI 創造的假新聞、假訊息、影音、音檔、改編故事,用來誤導或愚弄用戶,都十分令人擔憂,有 78% 消費者就認為「與人工內容相同,AI 生成內容需要規範與監督」。

Photo Credit:Yahoo

媒體使用 AI 消費者最在意「事實查核」

當媒體使用 AI 時,消費者在意什麼?首先,台灣消費者最在意「事實的查核」及「有沒有完整的人工審查監督機制」,另外,「數據的公正性」和「使用上的規範」也是消費者重視的,「完整的員工教育」和「透明揭露」,消費者不排斥 AI 內容,但特別在意媒體有沒有告知內容是由 AI 生成的。

Photo Credit:Yahoo

Yahoo 奇摩新聞創新實驗:生成式 AI 與人工智慧結合,即時編輯總統候選人全方位政見

作為廣納各方新聞來源的聚合平台,Yahoo 奇摩新聞致力以可信賴的科技技術服務讀者,今年的總統大選特輯,Yahoo 奇摩新聞首度嘗試運用生成式 AI、與既有智慧新聞彙整技術整合,在每日海量的新聞報導資訊中,即時生成、歸納出各方參選人在各項重要話題上的觀點看法,如:兩岸關係、居住正義、能源政策、經濟發展、教育文化、勞工權益、育兒福利、年金改革等,讓用戶更快速掌握參選人全面的政見,幫助用戶做投票決策的參考。為確保在生成式 AI 實驗嘗試的應用上保持可信賴、確實等價值,編輯團隊輔以審查把關,同時蒐集網友回饋,即時做出相對應調整。

Photo Credit:Yahoo

 AI 人工智慧一直以來都是 Yahoo 的 DNA 之一,從 Yahoo 的首頁、郵件、廣告產品、電商體驗,長期都有將 AI 應用在自身產品的經驗,因此 Yahoo 在使用 AI 工具時,強力堅守「提供更好體驗」、「更聰明算法與性能」、「透明與問責」和「數據安全與保護客戶」的四大準則,希望以 AI 帶給帶給用戶與客戶更好的體驗與成效。

AI 帶來便利的同時 不能缺少人性化

總結來看,我們可以肯定生成式 AI 的內容將擴及消費者日常生活,同時消費者期待媒體負責任的使用 AI,媒體與消費者間的信賴感變得更加重要,最重要的是,即便 AI 帶來許多便利,但不能缺少人性化,消費者相信人工監督和人類原創才能創造最好的結果。

2023 Yahoo 生成式 AI 消費者大調查:下載連結

本文章內容由「Yahoo」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