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來自 Wired《The Father of Web3 Wants You to Trust Less》,作者 Gilad Edelman。台灣康泰納仕集團授權提供,並經 INSIDE 編審。
你是不是在懷疑到底 Web 3 是什麼?不,你並不孤單。相信你這陣子常常從 VC 創投、新創簡報還是什麼稀奇古怪的公司口中聽到這詞,但也很難給 Web 3 一個很具體的形容。
對那些有信仰的人來說,Web3 是下一代網際網路,甚至還代表真實社會的未來面貌。很多人會說,Web 1.0 一開始也很去中心化、而且是開放協議為主的時代,大多數的線上活動往往都直接導向到某個單一網頁。而我們現在身處 Web 2.0 是集中化的,大量的資訊來往以及商業活動都集中發生在 Google、Facebook、Amazon 等少數科技巨頭的封閉平台上,而且這些平台名義上還受各國中央政府所管制。但 Web3 要的,就是打破這些壟斷機制。
簡單來說,Web 3 的基礎定義是指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生態系。這些基於 Web3 所開發的平台跟 APP 不會有一個中心化的組織控管一切,而是由使用者們共同擁有,而且是分散式地透過幫助開發、維護平台或程式來獲得「部分」的所有權。
Gavin Wood 在 2014 年提出了 Web 3 這個詞(編按:但這個名詞的詳細歷史可看這)。一開始他參與開發以太坊的工作,眾所皆知,以太幣是知名度、市場規模僅次於比特幣的虛擬貨幣。但現在他正在專心經營致力於去中心化技術的 Web 3 基金會、以及專注於為 Web 3 提供區塊鏈基礎設施的公司 Parity Technologies。筆者透過視訊採訪到人在瑞士的 Gavin Wood,我們談了 Web 2.0 的問題、他對未來的展望,以及為什麼網際網路需要去信任(Trustless)。以下是經過編輯後的對談記錄。
WIRED:據我所知,Web 3 最基本的概念是目前 Web 2.0 很糟糕。所以我們在談 Web 3 之前,現在發生了什麼事?
Gavin Wood:我認為 Web 2.0 其實與網際網路出現之前的社會非常像。如果你穿越時空回到 500 年前,人們基本上只生活在他們的村莊中當鄉民,而且大多只跟認識的人來往、交易。廣義上來說,他們會希望生活在一個穩定的社會結構並取得鄰里信任,讓自己的生活好過,比如說希望今天買的這些蘋果沒有腐爛啦,或是這塊馬蹄鐵可以用三個禮拜不會壞掉。
這其實很有效,因為在那個時代,人如果想在不同城鎮之間移動是一件困難、費時而且會花很多成本的事。所以你一旦在村莊中被鄉民之間信任了,他們就容易只待在一個地方,不容易到處移動。
但隨著現代社會越變越大,人類建立了城邦、國家和跨國國際組織,而且必須關注這種城市或國家等級的認同問題。人類自己創造了這些強大具有監管能力的機關,原則上這些機關必須也要滿足人們的期望。如果你想做特定的生意維生,你就必須滿足這些機關提出的法定要求。
但其實這不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式,原因有幾個:其中之一是想管理新創產業非常困難。政府通常行動緩慢,需要一段時間才能趕上。另一個是監管機構可能本身有問題,尤其是當他們與一些既有產業合作很密切,產業和監管機構之間通常會存在一些後門或旋轉門關係。
最後一個是監管機構本身能力就不足,這得看政府投入多少資源的問題了。但總體來說,政府監管總是不夠完善。的確被動面來說他們可以防治犯罪,這是最基本的工作之一,但從發展面來看政府就不一定總是對的了。
當然,監管機構、法律會因司法管轄區而異。如果歐盟每個國家法律都不一樣,往往你在 A 國做某件事是合法的,到了 B 國就又有問題了。如果我們要成為一個超國際化的社會,那代表這種各國之間法律的差異會無法滿足新的經濟型態。
所以我們需要突破這一點。但不幸的是,Web 2.0 仍然是為這種非常集中化的概念服務的。
所以我們是談現在的科技有問題嗎?還是我們在談論政治、監管和政策的失敗問題?你剛剛的說法比較像是在說:這是監管失敗,但解方並不是一套更好的監管方式;既然政府監管一定有不足的地方,那就需要一個新的科技。這是你的觀點嗎?
沒錯,就是這樣。「模型」壞了。
那麼讓我們來談談應該用什麼科技來代替。我們一直在討論為什麼 Web 2.0 有問題,如果要你對 Web 3 下一個簡單的定義,那會是什麼?
少一點信任,多一點真實。
「少一點信任」是什麼意思?
我個人對信任有一個特殊的定義,我認為信任本質上就是「信仰」。理論上來說,它代表你預測未來會發生哪些事、世界會用哪些方式運作;但很多時候,我們沒有用功去做任何真實證據、理性論證就「信任」它會發生了。「多一點真實」真正的意思是我們必須要有一套機制來更客觀、真實,來讓我們的期望得到滿足。
這聽起來像是在說「減少盲目信仰,增加事情的可信度」。
一半對一半錯。我認為信任本質上是一件壞事。信任代表你會把某種權力授予其他人或某個組織,然後他們用某種任意方式使用權力。但這時就不是真正的信任了。不管是一套機制、基本原理、論點,還是一種邏輯機制,這些在我眼裡都稱不上信任。
您認為 Web 3 將打破 Google 和 Facebook 這種壟斷型大平台。你能解釋一下它為什麼做得到嗎?
坦白說我不知道它是否真能打破——我的意思是,我認為 Web 3 是一整個合理的改進過程。而且我認為這是不可避免的。要嘛這是不可避免的,要嘛就是我們的社會已經衰落到沒辦法實現這點了。但我承認具體從社會的觀點來看,這很難回答。
但在科技方面,我們有什麼呢?我們有密碼學。密碼學基本上可以讓我跟朋友們既使在公開或第三方平台溝通,我們講的話仍受到密碼學保護是私密、不被侵犯的。就好像我們在一大片開闊空間聊天,周圍沒有人一樣。
但如果光從加密通訊這個例子來看,看起來跟企業壟斷沒有什麼衝突啊!就像 WhatsApp 也提供加密通訊。但我知道雖然這是加密通訊沒錯,但你好像對由擁有幾十億名使用者、世界最強大的公司之一控制加密通訊有所疑慮。
沒錯,這很有趣。從表面上看他們的資料都被加密過了,但還是有很大的不同,如果 WhatsApp 在他們的服務中真的導入一套允許他們解密所有對話的密鑰怎麼辦?我們怎麼知道它不存在?我們看不到程式碼、看不到密鑰結構、也看不到服務運作的詳細過程,你只能白白「信任」他們。
所以我們現在只能盲目相信他們說的是實話。好吧,也許他們說實話只是因為他們怕公司名聲一落千丈。但是,正如我們從史諾登事件中看到的,很多時候企業是說謊的。有時,國安機關可以在這些企業的後台「裝」一個盒子,然後企業被告知,「你不需要看這個盒子,你不能對這個盒子說、做任何事情,你不用管它。」
聽起來你對開源軟體很有信心,但事情好像沒這麼單純。很多人講 Web 3 的時候就是在講區塊鏈,而且它跟以前架構網際網路的方式完全不同。那到底怎麼從技術上實踐這種理想?
我認為一定得跟部分的真實世界連結在一起,而且必須開放、透明。區塊鏈同時運用了密碼學和某些博弈論經濟學來架構。所以第一個我們最基本的就要看節點:這些號稱 Web 3 的新創或專案真的是分散式點對點的架構嗎?還是只是被那些 Web 2.0 單一伺服器所包裝的服務?它到底夠不夠開放、透明、分散?
好,讓我們探討「去中心化」更深一點。我覺得網際網路實際上已經很去中心化了,對吧?畢竟 Internet 協議不歸單一公司所有。雖然實際上大眾傾向透過一個有管理的平台來引導,但他們也有自己選擇的權力啊?就像雖然在 Facebook 上傳訊很方面,但也沒人逼得你一定只能用 Facebook 啊?到底中心化和去中心化有什麼差?
他們最大本質上的差異就是「去中心化」代表個人可以像世界上任何其他人一樣,很輕鬆就能參與服務其中,邊使用邊為成為提供服務的一份子。
但這跟現實差很遠吧?從我的角度來看,除了那些功力高強的開發者以外,好像其他人也沒辦法為整個服務奉獻什麼。而且這聽起來也只不過是另一種集中化的樣貌罷了,好像是一小撮菁英開發者成為全能 CEO,而他們把這種狀況稱為「真正的自由」。
如果你真的夠用功的話,那你可以發現根本上「權利」與「自由」之間的差異有多大。群體之間總是會看你能做到多少來決定你能參與多少。免費服務就應該免費開放所有學習的素材,並開放讓人學習怎麼參與並成為共同提供者。
我修過法學院的課,那我可以說誰都能學法律啊?這是不是就等於在講所有人都能修法學院的課,然後成為律師?但現實上起碼在美國,當律師就是一件門檻非常高、成本也非常高的事啊!好,就算學怎麼寫程式的門檻確實比當律師低好了,但也不是就低到人人都能寫吧?我了解你所說的,但抱歉,你似乎認為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一名專業 Web 3 工程師,這是不是有點太天真了?
當然不!原則上,這與成為一名 Web 3 工程師無關。您不需要成為核心開發者,就能享受一個 Web 3 的大部分能力。但是全球工程師比律師多很多,這是很好理解的。畢竟要從頭寫程式只需要從一種程式語言開始學,就能寫出基本的東西了。像是你就算人在一個印度鄉下村莊好了,但只要你能連上網,就能在一個禮拜內知道什麼是 JavaScript,這跟你想當美國律師差很遠吧?
我不會完全說服你相信世界上每個人都可以寫程式。但關鍵是,能寫程式、為 Web 3 奉獻的門檻越低越好。
這還是有點抽象啊。看這篇文章的人可能會想,「我能在 Web 3 的世界中做什麼 ?」 你能實際說出它長什麼樣子嗎?某一種網路活動、程式、界面還是交易?
我認為一開始的 Web 3 程式表面看起來可能只是 Web 2.0 的小改版。但 Web3 比起 Web 2 一開始最大優勢之一就是在金流或經濟應用上,點對點交易可以讓更多人交換東西。
而且這還不只是單純的金錢匯款而已,而是你可以在網路傳送非常稀有、或是非常珍貴的東西。例如我們可以想像,約會 APP 有發送虛擬鮮花的功能,但無論您支付多少錢,最多一天就只能發送一束虛擬鮮花。因此人們會覺得每天向同一個人送一束鮮花是一個非常強烈的訊號,表示他們喜歡你!這就是重點。你不能付錢送更多的花。
我不是故意的,但我覺得 Tinder 可以把這個功能加進去。
對,他們可以,如果真的每天只能做一次,那就很有價值了。但你猜 Tinder 會怎麼做?他們是一間利潤驅動的公司,所以只要你付更多錢,就能發更多星星給其他人。
但建立在 Web 3 上的公司,商業模式是否還是會跟 Web 2.0 一樣?我可能漏講了一些,但從歷史上來看,很難想像科技發展跟政治、經濟權力集中化是分開的。我們為什麼要期望這個基於區塊鏈的去中心化 Web 3 來打破這個規則呢?
我從小就喜歡科技,八歲就會寫程式了!我從來都不覺得科技是限制一個人的權力的。正如你所說,我能想到的每一項科技,都有助於讓使用者變得更強、更好,或更方便。他們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可以因此更富有,或更快、更有效率地向更多人提供他們提供的服務。
但區塊鏈根本上是不同的,它實際上是一種新的社會結構。裡面當然有規則跟限制,但這些限制是確保在這套系統中沒有人擁有絕對權力。特別是如果你是一個工程師,就能從程式碼裡面讀懂到底規則正不正確。有許多人就是因此信任區塊鏈、加入區塊鏈網路的;如果這個網路沒辦法滿足他們,他們也會離開網路。
很多人都是因爲被虛擬貨幣吸引而對 Web 3 產生興趣的,他們認為虛擬貨幣是推翻現有政治結構、或中央銀行權力的一種方式,但你反而覺得 Web 3 有助於民主與自由,你怎麼看?
我認為現在就是權力過度集中,大家逐漸受到威脅了!事實是 Facebook 和 Google 出現之前,幾乎沒有什麼組織,可以這麼少的人過度擁有這種等級的巨大權力。並不是說我不認為 Facebook、Google,以及所有其他公司都應該被取代,這並不是 Web3 真正目的。對我來說,Web 3 實際上更像是一場更大的社會運動,它正在從集中化的權威轉向一個更加理性的自由模型。這是我認為能保護自由世界的唯一方式,過去 70 年來我們享受自由生活,但 Web 3 是讓我們在未來 70 年繼續自由生活的唯一方法。
責任編輯:Chris
核稿編輯:Mia
延伸閱讀:
- 是潮,是反抗,也是文藝復興:什麼是 Web 3.0
- 標買美國憲法失敗後,ConstitutionDAO 陷入退款難題
- 【Wired 硬塞】去中心化!Jack Dorsey 想讓你「自己的 Twitter 自己造」
- 如何挑選 NFT 項目,NFT 新手入門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