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潮,是反抗,也是文藝復興:什麼是 Web 3.0

Web 3.0 這組現在聽起來很潮的詞,居然也有 20 年歷史了。那它到底是什麼?
評論
iStock-1190309342.jpg
Photo Credit:iStock
評論

最近是不是常聽到 Web 3.0 這個 buzzword,而且常常被人跟區塊鏈、NFT、Metaverse 綁在一起,一同出現?你會不會好奇 Web 3.0 到底是什麼?

可能很多人對 Web 3.0 還很模模糊糊的,就是「去中心化」、「分散式運算」,不然就是使用大量的 AI 跟 3D 圖形。如果這麼想很正常,畢竟 Web 3.0 就跟 Metaverse 一樣是未來式,是一組還沒被拍板定論的概念。

但是 Web 3.0 並不是這兩、三年才出現的概念,早在 2001 年就第一次被人所提出來了,當時 O'Reilly Media 副總 Dale Dougherty(他本人也是早期 Web 2.0 概念的重要推手)看到 .com 泡沫化後,在準備一個大會前的腦力激盪議程中跳出這個想法,並向公眾提出。那時對 Web 3.0 的想像更模糊許多,只知道相對於 Web 2.0、1.0,網際網路未來會更 personalization 與 customization,而不是像 .com 泡沫時網路公司對使用者是絕對由上而下、缺乏互動的關係。

所以 Web 3.0 這組現在聽起來很潮的詞,居然也有 20 年歷史了!但這個概念中間也逐漸變化、轉折了好幾次,要深入理解 Web 3.0,必須先從這兩位網路意見領袖對 Web 3.0 的看法說起:

Tim Berners-Lee 的語意網

沒錯,全球資訊網之父 Tim Berners-Lee 這位元始天尊級的人物正是早期 Web 3.0 的倡議者之一。Tim Berners-Lee 首先在 1998 年提出了「語意網」(the Semantic Web)的基礎概念,並在 2005 年接受採訪時,認為語意網正是他心目中的 Web 3.0。語意網概念認為新世代的網際網路中,電腦將用模擬人類的方式處理內容,所有數據都可以依據上下文、概念上進行連接和理解。

這個概念乍看之下有一點接近今天的 AI 知道你在看什麼文章、YouTube 影片,然後針對這個內容繼續推薦適合文章、影片給你;不過,Berners-Lee 用於實現 web 3.0 的資源描述框架(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RDF)理論很豐滿,但現實上為需要為 metadata 中每個詞連接概念、建立分類法是一件難以實現的事,甚至仍未被大量採用。

這件事某種程度上被 Google 用網路爬蟲、標記和歸檔的技術所取代了,然後形成我們現在所熟悉的網路世界:Google 跟 Facebook 透過 cookies(雖然式微中)跟瀏覽紀錄知道你比較喜歡看什麼,然後默默幫你下 tag,再從茫茫網路大海中挑跟你有關的 tag 內容給你,順便賣你可能有興趣的廣告。

不過在推廣語意網時,Berners-Lee 也不斷強調一個思想,那就是網路應該「去中心化」,任何人不需要中央機構的許可,就可以在網路上發布任何內容,不應接受不分青紅皂白的審查、監視,也不應該沒有中央控制的節點,所以也沒有所謂「一鍵關機」伺服器說關就關這種事。

過不久後,P2P 下載軟體曾一度成為大眾心目中去中心化網路的代名詞,eMule、BT 紅極一時,卻也因不經審查、無法根絕的特性變成內容盜版的溫床;同時 Web 2.0-UGC 與 API 時代的領導者 Google、Facebook 開始崛起,去中心化的聲量一度降溫,直到 2008 年中本聰發明區塊鏈技術事情開始有了轉機。

Gavin Wood:Web 3.0 是在革 Web 2.0 的命

後來的事情大家就相對熟悉,區塊鏈跟比特幣不依賴中央機構發行新貨幣、維護交易,用數位加密演算法、全網抵禦 51% 算力攻擊來保證資產、交易的安全,在當時可說是最激進、也最具顛覆性的去中心化計畫。

隨著比特幣跟區塊鏈對世界的影響力一天比一天大,去中心化思想開始逐漸生根於新一世代的網路使用者。2014 年,以太坊共同創辦人 Gavin Wood 重新提出了 Web 3.0 的想法。他認為應該該有一種低門檻、不受審查、壟斷的基礎網路傳遞協議來取代 HTTP、AJAX 和 MySQL 等傳統 Web 技術,強而有力、且可受驗證地來保護網路使用者資訊流與金流。

在他眼裡或許以太坊還不夠完美,所以才新起爐灶成立了公鏈互相連結跨鏈系統「Polkadot」。Polkadot 自己會不會在 Web 3.0 扮演要角還是未定之數,但他明確指出,Web 3.0 出現有其時代背景,是為了對抗 Web 2.0 這種「巨嬰」所出現的概念。

怎麼說?Web 2.0 是把「資料當石油」的時代,就如上述,Google、Facebook 一面拿著大眾個資,用資料訓練 AI 並提供好用的工具給大眾,另一面卻也使用個資投廣告換取金錢。不過更嚴重的是,這些巨頭「過於中心化」掌握了審查生殺大權。

他舉例,目前如果你想在網路買東西,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很簡單,只要去電商網站點一點、選信用卡支付還是貨到付款就好了,但現實上它是一套你必須聯繫金融機構,請機構幫你付帳的機制。如果你想在網路上跟朋友交流,你還得看 Facebook 臉色,確保他不會誤判你帳號有問題不幫你把資訊傳出去。

他甚至有些激進地指出:「這些服務巨頭並沒有(顯著的)惡意,但他們的行動不算善行,他們使用我們的喜愛賺錢,要我們把個資雙手奉上,而且一旦發生問題還可以隨時切斷我們;Web 3.0 就像是一種可以被程式執行的英國《大憲章》(Magna Carta),是網路時代個人抵抗暴君恣意行使權力的自由基石。」

從使用者角度看,Gavin Wood 認為 Web3.0 外觀和 Web2.0 並不會有沒有顯著差別,也會繼續使用 HTML5、CSS;但在後端就會有一種協議(自己的 Polkadot)會以分散式運算的概念將不同技術概念串聯起來,重新將網路改寫成單一經濟體。

不,Web 3.0 不是桃源樂土

好,如果真的要幫 Web 3.0 下一個正式定義,最貼切的方式可能如下:

網際網路所有資料將以去中心化的方式儲存、互動,沒有任何人可以手握絕對權力阻擋資料傳送,網路會更智慧,也會更透明、更自由、更公平、更安全。

Web 3.0 也會依照這些概念發展:

  • 可驗證(Verifiable)
  • 去信任(Trustless)
  • 高度自治(Self-governing)
  • 不用中心化許可(Permissionless)
  • 分散式運算(Distributed)

而許多區塊鏈社群人士跟 Gavin Wood 一樣,自翊為 Web 3.0 的技術旗手。的確虛擬貨幣、區塊鏈已讓人見識到去中心化技術具有很強的抗審查特性與潛力。但反過來不受審查也代表混沌,起碼必須承認虛擬貨幣存在非常高度的灰色地帶,被使用在犯罪用途上時有所聞;另一方面,Web 3.0 目前也無法根絕 2.0 常見的偏激言論,像去中心化(聯邦式)社群媒體服務 Mastodon 就曾在 2019 年遇到極端右派支持者集散地 Gab 宣布加入 Mastodon,使得 Mastodon 面臨極大注目與輿論壓力。

以上或許還能靠有志的開發者透過軟體機制平衡,但 Web 3.0 真正的對手- Facebook、Google 般巨頭很難想像會在一時片刻願意屈服於這種模式。

與此同時,許多政府正在加強對數位領域的監管強度,也不太可能容忍真正的去中心化網路;中國是目前最極端的國家之一,對非官方發行的虛擬貨幣已經幾近全面封殺的地步。去中心化網路缺乏集中權限的內部管理,也代表要控制非法、有害言論或內容極其困難,一旦有人在 Web 3.0 受到不白之冤,要找誰出來負責還被害者公道?

Web 3.0 與其說是樂土,不如說是荒野西部(Wild West),前方充滿機會,但在濃霧被撥清之前,路上也滿是荊棘。

加入 INSIDE 會員,獨享 INSIDE 最精采每日趨勢電子報,未來還有會員專屬內容。 點擊立刻成為會員

延伸閱讀:


最新發展:


學無止境、轉型無終點,大新書局藉 Google Cloud 打造變化不止的語言學習風景

大新書局一直致力於語言學習類圖書的出版,也隨著時代進步積極發展電商平台,提供更多元的語言學習資源。除了導入 Google Cloud 提升網站效能進而縮短讀者等待時間,未來還計畫導入 Kubernetes 和 AI 服務,持續優化和拓展自身事業。
評論
Photo Credit:Cloud Ace
評論

大新書局自 1960 年成立以來致力於語言學習類圖書出版,透過與台灣日語教育領袖蔡茂豐合作,奠定日語教育出版的地位。隨著時代進步,大新書局不僅將傳統圖書結合智慧點讀筆等工具,更積極發展電商平台開拓銷售管道,與提供「大新影音網」等線上教學平台,為讀者提供更多元的語言學習資源。

面對線上購書新戰場,自營商城掌握行銷關鍵數據

從「大家的日本語」到「完全掌握」系列,每個台灣日語學習者的書櫃裡,幾乎都有幾個位置佇立著大新書局(後簡稱:大新)出版的日語學習或檢定用書,身為歷史悠久的出版社,大新也經歷了書籍販售通路由線下拓展至線上的過程。面對消費者購書習慣轉變,比起等待電商通路提供在線上面對消費者的機會,大新決定化被動為主動,自建商城滿足新型態購書需求,並成功在市場趨勢下締造亮眼的銷售成績。

回顧自行打造商城的契機和持續經營的原因,大新書局資訊部顧問 Henry 說明,除了優異的銷售表現和自營不需被抽成的優勢,最主要是得以「親手掌握會員資料」。他進一步透露,因為手握商城網站數據,所以「行銷團隊可拿 SQL 資料庫產出的報表進行分析跟銷售」。藉由長年積累的龐大資料洞悉消費者輪廓與需求,以數據驅動行銷策略制定,更精準地滿足使用者需求。

Photo Credit:大新書局

大家的日本語書籍內容

降低延遲與維護成本,以 Google Cloud 共創讀者、書商雙贏

Google 在台灣設立的資料中心於 2013 年底啟用,當時正好是大新嘗試以網路商城開拓線上銷售的時刻,而這座資料中心也成了大新導入 Google Cloud 的決定性因素。Henry 透露網站上線之初用的是台灣本土的雲端服務,但「他們的系統比較不穩,常常三不五時就關機或斷線。」為讓讀者擁有更好的購書體驗,大新藉著改版機會一舉遷移至 Google Cloud 並收穫顯著成效,「以前官網讀取差不多要等 3、4 秒,現在幾乎 1、2 秒就跑出來了。」享有地利之便的資料中心讓延遲的毫秒數大幅降低,讀者購書的等待時間也直接減半。

除了讀者購書體驗獲得改善,站在書商立場的 Henry 也坦言,一般中小企業不可能有心力去控管實體機房的濕溫度和電力,自架商城往往會帶來加重的 IT 負擔,但 Google Cloud 這樣的公有雲服務為他們開啟一扇新大門。他分享 Compute Engine 上可以隨開隨用的 VM 讓工程師能更輕鬆地維運,「(使用 Google Cloud 後)不用像過去在地端機房要處理自家網路環境問題,一切都能委託 Google 處理。」就算運作出現狀況,也能直接連線進 Google Cloud Console 除錯,有效降低管理上的時間和心力。

Photo Credit:大新書局

大新書局網路商城

借力使力更省力!善用工具與服務支持革新及擴展

除了持續優化內部架構與讀者體驗,大新不忘將目光放在未來的嘗試與發展。Henry 分享除了有意導入 Kubernetes,朝向容器化與分散式架構發展,目前因自建商城擁有大量的產品圖片和會員資料,期望進一步嘗試影像分析等 AI 服務。「我相信直接在 Google Cloud 上點服務來用,絕對比我自己研究簡單很多。」 透過 Google Cloud 各項產品點選即可測試使用的特點,無須耗費額外人力研究,在服務擴展上相對擁有很大的彈性。

因此,Henry 也透露未來若專案有擴展計畫也會架在 Google Cloud 上,不排除會增加與 Cloud Ace技術支援上的合作。過去受限於當下規模或技術資源,不少規劃難以立即實現,但借助工具與合作夥伴的支援,大新相信應用槓桿原理也能以有限資源實踐創新與擴張。

挑戰腳步不停歇,持續優化教學資源支持學生跨出舒適圈

從 1960 年成立至今,深耕台灣日語教育超過一甲子的大新未曾停下挑戰自我的腳步。在產品開發上一路從紙本書籍到 CD 、點讀筆及線上影音課程,應用科技提升使用者學習效率;在銷售模式上選擇由線下走至線上,藉由獨立打造商城掌握新時代商機;在業務開展上由日語跨足英語等其他語言,勇於拓展新的語言學習市場;在雲端使用上自本土廠商轉至甫進駐台灣的國外廠商,積極追求使用體驗更佳的服務。60 多年來,秉持著持續開創精神一次次跨出舒適圈,提供使用者更易用、高效的學習資源。

語言學習是引領我們離開舒適圈,走進更廣闊的世界實現心中目標的途徑,在這條漫長的道路上,好的工具和學無止境的自我挑戰精神是不可或缺的裝備,也是大新持續提供台灣日語學習者的支持和鞭策自身前進的動力。學無止境,轉型也沒有終點,大新以自身為例時刻提醒著學習者,莫忘語言學習的核心精神,和那份為追求目標而願意邁向新世界的勇氣。

Photo Credit:大新書局

可幫助語言學習的藍牙智慧筆

關於 Cloud Ace
Cloud Ace 為亞洲據點最多的 Google Cloud 合作夥伴,擁有 12 項 Google 專業領域認證與超過 400 張的專業證照, 集團服務過全球超過 500 家企業。如有 Google Cloud 產品導入或客製化專案開發需求,歡迎與我們聯繫

Mail:marketing@tw.cloud-ace.com
Phone:+886-2-2377-2766
Facebook :Cloud Ace Taiwan
LinkedIn:Cloud Ace Taiwan
YouTube:Cloud Ace Taiwan

本文章內容由「Cloud Ace」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