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訊息指香蕉可預防中風 資策會開發 AI 攔截惡意傳播

本篇來自合作媒體 CNA 中央社, INSIDE 經授權轉載。
資策會開發的 AI 鑑識技術可辨識假訊息、攔截惡意傳播,勇奪有「科技界奧斯卡獎」之稱的美國百大科技獎(R&D 100)。實際上,這項技術早已在民間運用,首個「武器測試場域」就是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香蕉可以預防中風」、「喝普洱茶可降血壓血脂」,你收過類似的訊息嗎?有的圖文並茂、有的則會搭配連結,乍看有憑有據,並對健康有益,常讓人順手一傳,好心提醒親朋好友注意,但其實都是假訊息。
偏偏這些不實訊息只是冰山一角,特別在社群媒體、科技發達的年代,訊息傳播更為快速,儘管出發點是「關心」,但在沒有查證情況下,高速擴散訊息會搖身一變成為「謠言」,時間一久,積非成是,如同燒不盡的野火,澄清後又捲土重來。
資訊工業策進會研發自然語言分析與處理的相關技術,感受到近年假訊息甚囂塵上的趨勢,也意識假訊息對國家與社會的影響十分重大,開始思考資訊科技、人工智慧(AI)能做些什麼,於是找上台灣事實查核中心,開啟雙方合作契機。
量身打造鑑識武器 資策會歷時半年開發
資策會服創所組長陳棅易接受中央社專訪表示,資策會的角色比較像是武器研發工廠,但並不了解戰場模樣,事實查核中心則是站在第一線打仗的地面作戰部隊,為能製造出精良的武器供事實查核中心使用,需要長時間訪談、了解工作型態。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總編審陳慧敏形容與資策會合作的關係時表示,「我可能亂講一通、天馬行空,最大難度是資策會團隊要能聽懂我的需求,然後看研發出來的工具如何實踐」。
她說,通常散播一則不實訊息可能只要幾秒鐘,查證卻要很久,2、3 小時跑不掉,試想一下,一間會議室中,4 個人分坐在會議桌邊,各自低頭滑著手機、不發一語的情景。
這個時候,就是在各自搜集、篩選消息,陳慧敏比喻,「好比一人守一壘、一人守二壘、另一人守三壘,從不同訊息源找出異常」,最後還要開會討論,選出高風險與高影響力的的消息製作查核報告。
不過,團隊在搜集資訊時,可能彼此的訊息會重疊,再加上討論時間,更難追上謠言傳播的速度,陳慧敏坦言,「以前從搜集、開會到查核,會落後謠言 3 到 10 天」。
資策會團隊去年 4 月起進駐事實查核中心,觀察他們的工作模式,並進行訪談,針對流程模擬,了解哪個階段可以 AI 化,歷時半年時間終於替查核中心「量身打造」鑑識軟體,即「AI 鑑識技術與台灣不實訊息聯防體系技術」。
然而,鑑識軟體開發完成才是考驗的開始,由於 AI 需要海量資訊餵養學習,辨識能力才會愈來愈精準;但陳棅易坦言,謠言與一般新聞報導不同,通常由文字、圖片、影片、連結 4 種樣態進行排列組合,像是文字搭配圖片、文字搭配連結、文字段落有所調整或刪減等等,其實都是同一種謠言。
AI 鑑識技術上線後,事實查核中心工作型態也有所轉變,不再需要人人齊聚一堂滑手機,而是更即時的掌握消息,在「打假」的步調上也快速許多,另外還有一個很大的差別,就是客觀數據給予更好輔助。
國防部派化學兵到雙北消毒? 鑑識系統首場打假戰役
陳慧敏指出,今年 5 月中旬本土疫情剛爆發,網路上流傳一則國防部派出化學兵要到雙北市消毒訊息,「我們剛開始以為是正確的,看起來沒什麼錯」,但是快篩平台卻呈現「謠言量大增」的情景,代表這則訊息已進行散播。
陳慧敏心中警鈴聲大作,「至少要問一下是不是對的」,果不其然,採訪國防部、雙北市府及專家後,證實是假訊息,事實查核中心在當天下午 4 時 30 分觀測到訊息瘋傳跡象、5 時開始查核,晚間 9 時發布查核報告,從折線圖分析,會看到 9 時是高峰,在報告發出後立刻消退。
由此可見,在沒有平台前,常透過主觀判斷訊息真偽,平台上線後,就能以客觀數據來快速遏止不實消息擴散。
尤其疫情期間,陳慧敏與陳棅易異口同聲表示,相關的謠言相當猖獗,傳得滿天飛,統計顯示,三級警戒期間的謠言量多達 150 萬則,跟承平時期相比最多可差到 6 倍,平均為 4、5 倍。
在資訊爆炸的社會,如何辨別真偽成為重要課題,陳慧敏說,未來會持續累積大量資料庫及經驗,希望能讓闢謠效果愈來愈細膩,也能讓闢謠速度愈來愈能追得上謠言散播的速度。
加入 INSIDE 會員,獨享 INSIDE 最精采每日趨勢電子報,未來還有會員專屬內容。 點擊立刻成為會員!
責任編輯:趙正瑋
核稿編輯:李柏鋒
延伸閱讀:
- 除了量子電腦,Google 一口氣推洪水預警、語言障礙 App 與乳癌檢測 AI
- Google 新雄心:用 DeepMind AI 成立新公司,為人類打造新藥謀福祉!
- 【Howie 商業投資】兵臨城下,誰是東南亞 AI 新創最大的投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