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篇文章是 INSIDE 在台大新聞所《重建新聞、鞏固民主》30 週年研討會之現場節錄,天下雜誌社長吳迎春在〈如果新聞消失了!?當前新聞業的發展與挑戰〉場次中分享了她的觀察與經營經驗。
改變的不是新聞,是使用新聞的情境
回應〈如果新聞消失了〉這個場次標題,吳迎春很直白認為:新聞並不會消失,新聞的需求,也不會消失。不只如此,從吳迎春眼裡看來,深度報導有卓越新聞獎等機制在背後支撐,也不會消失;而且真正對社會有意義的建設性批評、意見,也反而比從前更多了。
新聞不會消逝,不過,改變的是「使用」這些新聞、言論的用途與情境,同時科技正在大幅改變市場樣貌與消費者;從歷史上來慨確實如此,不管是發明印刷術、電話、電視,每次有重大新科技出現,總會大幅改變消費者習慣,讓媒體經營再歷經一次典範轉移。至於現在網路讓新聞個人化、碎片化,甚至娛樂化也已經是大眾皆有共識的事情,不用贅述了。
但對業界真正重要的是:新聞人本身如果要實踐媒體的理想,也就是呈現真相、促進社會進行更有意義的討論,那其能力以及認知必須有所改變,總不能只一昧強調自己好苦、好可憐。
天下雜誌的 4 個學習
吳迎春說天下雜誌的紙本銷量正在以每年 20% 的速度下跌,從推行網路訂閱制後,三年多來持續寫著轉型報告,對這三年多下來,天下雜誌有四個學習:
1.分眾溝通的學習
這幾年常有會問:天下雜誌的報導似乎比以前偏頗了?吳迎春說:「或許是吧」,但必須承認下筆就算再怎麼公正、公平,新聞總是只能呈現一部分真實。不只如此,現代大眾媒體也非常倚重社群媒體,但也因社群媒體讓溝通的消費者更分眾、更碎片,也因此無法只用大一統的方式跟所有的讀者溝通。
2.Infotainment 的學習
有很多人都說媒體已經全面綜藝化,大家都想轉型當 YouTuber 了。吳迎春也表示,這個時代無法單單靠文字就能當上「大眾媒體」,不只 YouTube、抖音、Clubhouse,就連連續劇在某些時刻都能拿來當大眾的溝通工具了。這會讓媒體的確需要 infotainment 化,這不是字面上單純的娛樂化,不是指什麼新聞都要寫成好笑、有娛樂大眾的成分,而是「秒懂」化,每則新聞應該都要思考怎麼讓資訊能以最快、或是最容易被大眾吸收的方式傳遞。
不過,如果媒體真的多元溝通管道建立起來了,那麼就能做到「萬箭齊發」,一旦要發布真正對社會有重大價值的新聞發布時,能用最飽滿的方式傳播出去,「這才對得起那位有韌性、願意精心製作好新聞的記者」吳迎春說。
3.多元斜槓的學習
這有點對應上面一項學習,吳迎春說不只記者需要斜槓,現在連中研院都推出了自己的媒體《研之有物》,也代表連中研院的學者在這個時代都需要有 3D 溝通能力、都要斜槓了,而且這種小眾、專業的溝通管道也會把天下雜誌這種大眾雜誌讀者的注意力給分去了。「你問我會不會想要除了寫文字以外的記者?」她說現在讀者獲取資訊的管道很多元,當然會選擇更願意為讀者服務、了解需求並為此付出的記者。
4.服務心態的學習
媒體到底該怎麼盈利卻又保持中立、獨立腳色?她引用胡元輝的說法,媒體若不只該避免過度依賴單一廣告收入,甚至在股權結構上也該避免單一大股東出現,她特別以美國華裔醫生黃馨祥收購洛杉磯時報為例:對,黃馨祥對記者怎麼寫、怎麼報導不干涉,但他會干涉評論與社論,為自己開了一個獨立評論專區,還因為自己在醫藥事業有研發疫苗但美國政府不採用因此時常批評疫苗政策。
若現在記者還帶著過去高人一等的傲慢,才是真正傷害讀者,這個時代記者、媒體在應該要在服務大眾、滿足主管、為股東獲利中找到一個具有獨立性的平衡,而「媒體獨立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加入 INSIDE 會員,獨享 INSIDE 最精采每日趨勢電子報,未來還有會員專屬內容。
點擊立刻成為會員!
核稿編輯:Anny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