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起人工智慧的競爭,我們總會想到美中兩國的激烈博弈,而歐洲諸國則用緩慢腳步逐漸跟上。不過這樣還不夠全面,所謂技術可以讓人彎道超車,總讓人以為是開發經濟體的東南亞國家近幾年來紛紛提出各種數位政策,一波波的新創如雨後春筍般冒出。
新加坡創投 Golden Gates Ventures 指出,東南亞新創募資金額從 2010 年的 1.3 億美元暴增至 2020 年的 77 億美元,且預計 2023 年將成長至 140 億美元。其中,AI、電商、金融科技、叫車平台領域則是最大受益者,如 SEA、Grab、Gojeck 等比比皆是。

資料來源:Golden Gates Ventures
技術不如人?沒關係,我們有市場
東南亞的 AI 新創數量與技術雖然不像美中那般成熟,但龐大的人口紅利與大量的數位居民卻是 AI 發展的好場所。從 Google 與新加坡淡馬錫發佈的《e-Conomy SEA 2020》的調查指出,預期在 2025 年東南亞數位經濟規模將成長 300%,達到 3,000 億美元。金融支付、產業轉型、數位住民將是驅動亞洲創新的三大要素,大量可訓練的資料提供 AI 相當好的發展空間。
單是印尼而言,網路使用人口佔全國人口 73.7%,同時約有 3,000 萬至 4,000 萬家中小微企業需要轉型,技術、資料、資金缺一不可,以該國金融科技業者來說,大量使用 AI 處理貸款批准與理財服務已是常態,Xendit、KoinWorks、C88 Financial Technologies、Eureka 等 AI 新創都是當中佼佼者。
新加坡投資者引領 AI 圈錢潮流
龐大的市場自然吸引資金的流入,創投業者、主權基金、家族辦公室跟大型科技業都一窩蜂擠進這個快速成長的新興市場。其中,新加坡的投資機構佈局最為積極,一部分是因為地狹人稠,不像越南、馬來西亞跟印尼擁有土地跟人口的優勢,新加坡要生存必須仰賴資金跟先進技術,國家資本的淡馬錫與 GIC、經濟發展局旗下的 EDB 創投、StartupSG、SGInnovate,以及一般創投業者如 Golden Ventures、Dreamlabs、Singtel Innov8、SEEDS CAPITAL 等,紛紛看好 AI 在東南亞市場的成長性而積極投資。

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國家資本的淡馬錫與 GIC,雖然多數人對這兩家公司可能不陌生,但近年來投資策略的調整倒也反應對 AI 的看法。
首先,淡馬錫在 2018 年列出七大對全球經濟造成重大影響的投資領域,其中包含人工智慧與新興科技領域,相較於過往投資商業模式較為成熟的新創,近來認知到 AI 作為各種產業的加速器,投資策略上多有調整。
另外,淡馬錫不只不要求被投企業要在新加坡設點(雖然多數新創在開發東南亞市場時還是以新加坡為總部),還提供新創進入東協市場,給予新創相當大的發展空間,這種彈性發展模式為公司的投資組合帶來價值快速成長,截至現在,其投資組合的價值已達到 380 億美元。

一場國家、企業與外資的分餅大戰正在發生
當然,還有許多的歐美創投業者積極佈局東南亞的 AI 市場,日本與韓國的企業也透過直接投資單位或企業創投加速入股,日本樂天近年來也積極插旗 AI 新創,延伸市場拓展觸角;軟銀願景基金與紅杉資本也將目光移轉到這塊大餅來,未來的東南亞不但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搶人、設廠、挖角勢必更加激烈,東南亞未來也將引領亞洲市場的快速成長。
責任編輯:Mia
核稿編輯:Anny
延伸閱讀:
- 麥當勞聯手 IBM 欲打造全 AI 得來速點餐系統
- 摩爾定律再戰十年!代工、社群、AI 和雲,Intel 執行長 Pat Gelsinger 揭未來藍圖
- 貝佐斯嗅到東南亞商機,印尼新創電商 Ula 整合服務超吸金
- Turn Capital 創投收購區塊鏈新創 Dapp Pocket 兩款產品,並進軍東南亞市場!
- 傳東南亞叫車平台 Grab 計畫 2021 在美國 IPO上市
- B 輪獲 1000 萬美元投資!CloudMile 插旗馬來西亞、印尼深化東南亞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