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筆者近日從 Taiwan News 網路報導看到一名年僅 17 歲的 Hermione Lee (李修齊)是桃園一名高中生,她在這個年紀已經出版英文小說 “In the Name of the Otherworld” ,並且在博客萊成為暢銷書,目前也已經和出版社簽約準備續集““Marvels of the Underworld.”可謂是一位英語人才,未來在英語文學創作值得期待!而您看到這邊,可能許多人會想說這位學生是不是從小在英語系國家長大?
但這位學生是道地台灣人,目前成長過程也都是在台灣,從她的採訪得知,她在註冊高中後不久便選擇「自學」的方式來進行教育。
可惜的是,截至目前為止,筆者尚未看到許多新聞報導這件事,但這樣的新聞卻是值得我們思考:「當我們在講英語很重要的時候,目前我們的英語教育究竟如何?而台灣政府打出『2030 雙語國家政策』又是什麼?」
對內的英語教育:強化數位學習的重要性
無論是經貿、新創科技或是疫情期間的「世界加好友」善舉,都說明台灣在國際舞台有更多合作機會。 然而,英語依然是目前世界各國人士溝通工具首選,這也不難想像為什麼政府要在 2018 年開始公布以及大推「2030 雙語國家」政策。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的網站看來,雙語國家政策二大願景為「培育臺灣人才接軌國際」及「呼應國際企業來臺深耕,讓臺灣產業連結全球,打造優質就業機會」。國發會的工作主軸就是要統合協調各部會相關資源,積極推動 2030 雙語國家政策,希望以「雙語」當作下一代最佳武器之一。
國發會在今年 9 月份公告的「2030 雙語國家政策整體推動方案」指出,為了了解台灣學生英語能力,我國教育部與British Counci(英國文化協會,簡稱 BC)攜手合作,針對 9 年級(15 歲)與 12 年級(18歲)學生,進行抽樣調查,透過英語能力評量與問卷等方式進行調查。
透過此份報告發現兩個重點(資料來自國發會雙語國家政策報告):有五分之一高三學生的整體英語程度已經到達「歐洲語言學習、教學、評量共同參考架構」(簡稱 CEFR2)B2 或以上等級,但是在聽、說、讀、寫四個英語技能方面的表現相當不平衡。
另外,英語教育在地區發展的比較上也是失衡的狀況:9 年級北部地區學生表現高於其他地區;12 年級學生,中部地區表現則有趕上北部地區的情形;而東部地區的學生,表現皆低於其他地區。
針對英語教育地區比較的失衡狀況,提倡「數位學習」是一個首選。
「數位學習」不但能夠打破地理環境限制,更能夠讓學生透過數位方式接觸到更多資源,倘若透過具備創新和創意的數位學習來啟發學習力,那更是一件加分的誘因。畢竟,每一個人學習英語的方式都不同,但對一件事情沒有興趣,而是為了考試被逼迫,那只是扼殺學習意願,就像數學不會就是不會。
此外,台灣有著獨特的多元文化,除了英語以外,日語、韓語、東南亞語系的學習也都在校園或是校外展開當中,這也是值得鼓勵多加學習,多會一個語言不但能夠充實自己的知識,在國際上也多一份「競爭力」打拚。
對外的招攬:人才間交流能促成「雙語」環境
說到「數位學習」,台灣在數位科技、新創事業都逐漸攀上高峰。蔡英文總統也公開提及要讓台灣逐步走向「創新之島」。
台灣的新創科技能量是非常強大,我們不但連續 2 年入選全球 4 大創新國(與德國、美國、瑞士並列),更於今年被知名的瑞士洛桑學院評選於世界數位競爭力榮登第 8 名的好成績。在新創領域方面,台灣不斷有出色的品牌躍上版面,這也都是需要和國際市場溝通與交流。由科技部在 2018 年推動的”Taiwan Tech Arena” 定位為國際級創新事業基地,吸引海內外團隊進駐與交流。
此外,政府也推動不少新創的國際交流團,到海外 pitch、媒合投資人...等等。這一點一滴的扎根也是多半需要用英語溝通。比如:CES 2019 TTA 科技新創團隊代表團到美國參展知名 CES(美國最大國際消費性電子展)就是一個案例。
既然要走向「創新之島」與國際連結更深化,倘若英語教育方針不改善導致整體英文能力不足會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與我們鄰近的新加坡,也是著重在新創生態圈來吸引許多人才的交流。然而,新加坡承認的四種官方語言:英語、馬來語、華語以及坦米爾語。因為過去歷史的關係,新加坡有英語當作其中官方語言,而因為「英語」能量來吸收與吸引的人才和傳遞的多元知識就不在話下。
目前距離 2030 雙語國家只剩下 9 年的時間,雖然沒有人有辦法預知未來的樣貌會是如何,但從一名 17 歲學生出版英文書的故事作為一個借鏡,可以喚起「英語」學習不能只把它當作校園學習科目或是未來籌碼之ㄧ。而除了英語以外,台灣其實擁有多元文化的特性。
隨著各國發展、重點產業的不同,教育單位也應該多鼓勵和啟發下一代學習不同語言,從日語、韓語、泰語、越南語...等等,無論是哪一種語言學習,更需要的是興趣、放眼國際交流務實性,才能夠從教育層面協助下一代,從中發掘未來的道路。
責任編輯:Chris
核稿編輯:An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