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篇來自合作媒體 MoneyDJ, INSIDE 經授權轉載。
界面新聞報導,上週五( 10 月 8 日)晚間,中國上交所官網顯示,港股上市的聯想集團科創板 IPO 狀態變更為「終止」,這也意味著該公司衝刺「科創板紅籌 CDR 回 A 第一股」夭折。短短 8 天時間,聯想集團就經歷了從遞交科創板上市申請獲受理到撤回申請。聯想集團 H 股股價 11 日收於 7.63 港元、大跌 13.39% 。
聯想集團今(2021)年 9 月 30 日向上交所遞交登陸科創板的招股書獲受理; 10 月 8 日上交所公告,聯想集團和保薦人中金公司分別遞交申請撤回科創板上市申請文件,因此,決定終止對該公司公開發行存託憑證並在科創板上市的審核。 10 月 10 日聯想集團公告指出,撤回科創板上市,是考慮到公司業務規模及複雜度,招股說明書中的財務信息可能會在申請的審閱過程中過期失效;同時也是審慎考慮最新發行上市等資本市場相關情況後作出的決定,不會對集團財務造成不利影響。
據了解,聯想集團是一家 ICT 科技企業,收入主要來源於兩個方面,即智慧設備和數據中心。由於科創板對於企業的科技含量有一定要求,此輪選擇登陸科創板,聯想集團的科技含金量也受市場質疑,招股書顯示, 2018 年至 2020 年聯想集團的研發費用占當期收入的比例分別為 2.48% 、 2.63% 、 2.39% ;同期,華為在研發上的投入比例則分別達到了 14.1% 、 15.3% 和 15.9% 。
從技術水準看,聯想集團在處理器及晶片、記憶體及記憶體、顯示器及軟體等關鍵性技術上均為對外採購,去(2020)年該部分對外採購金額就達到 2,153.32 億元(人民幣,下同),而其揭露的核心科技則主要體現在電池保護、喇叭設計等外觀、耗電、散熱等方面,其科技硬實力有些差強人意。因此,「科創屬性不夠硬」,或許也成為了聯想集團終止科創板 IPO 的原因。
除了科創屬性爭議之外,聯想集團的高層薪酬問題也引起了軒然大波,大陸部分媒體、自媒體質疑聯想集團創始人柳傳志及董事退休後依然透過聯想控股領取高額年薪的合理性。整體來看, 2019 年、 2020 年聯想控股前四名關鍵執行及非執行董事的薪酬合計分別達到 1.57 億元和 1.74 億元;以 2020 年計算,四位董事平均每人拿到的薪酬為 4,357 萬元。
另一方面,聯想集團 2018 年至 2020 年淨利潤分別為 44.09 億元、 55.94 億元和 88.98 億元,去年的淨利潤率僅 2.16% ,低於同行業可比公司的浪潮信息、小米集團、普惠公司的 2.33% 、 5.29% 、 5.02% 。
責任編輯:蜜雅
核稿編輯:Chris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