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 AI 人工智慧年會】跨領域 AI 應用範圍廣,台灣人工智慧學校怎麼幫助企業轉型?

台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講座教授陳良基表示,只有回顧過去,才能找出方向,人工智慧學校在 2018 年正式啟動 AI 研究,每年培育約 1500 名學生,成果不俗。而且,在 AI 的推進中,大學教育的重點在探索未知,期望人工智慧學校成為一個平台、大數據擔任關鍵角色,促進學界與產業界合作。
陳良基指出,AI 是跨領域的產業,技術會持續發展,但讓技術導入到一般企業才能真正幫助社會,而且要結合台灣各重要大學的團隊,發揮人才的綜效。
現在大國紛紛投入資源在 AI 領域,所以如何投入、分配資源是政府很重要的責任。此外,陳良基認為,科技以人為本,技術的中心思想是人文思維,讓人文專家加入 AI 研發團隊能適當引導研發方向,讓技術造福社會。在資源到位後,相信中小企業的進步速度會很快,進而推升台灣的競爭力。
國立臺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特聘教授陳信希表示,在 AI 技術上,台灣的優勢是人才多、國際舞臺能見度高,未來目標是台灣研製的模型能讓全世界使用,把台灣推向全世界。而且目前也跟 Google 合作,讓雙方的人才交流,推升創新能力,也舉辦夏季學校讓研究生在校期間就能掌握 AI 相關知識,這吸引了世界許多學生來參與。
在智慧醫療方面,陳信希指出,正與醫院合作,發展智慧急診,用病人過往的病例,判讀病人的嚴重程度,協助醫師幫助病人,以 AI 優化模型,但也牽涉到病人隱私,還有法律、倫理上的考量。
此外,陳信希表示,在 AI 模型建立後,就要推展商業模式、新創用途,未來還需要制度上的配合組建 AI 國家隊。
清華大學講座教授簡禎富指出,他的研究團隊專注在智慧製造的領域,在影像辨識、感應器、技術移轉等項目上都取得重大成果,主要扮演資源整合的角色,與企業一起進行垂直整合生產,用大數據決定生產、拍賣價格、機器手臂的抓取能力等,累積經驗後,再應用至其它企業。
在美中貿易戰後,簡禎富表示,許多企業回流在台建立智慧工廠,這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產業生態、環境,接下來要跟企業、政府、媒體合作,讓技術發展產生外溢效果,也讓新創企業能看到發展的路徑。此外,在人工智慧學校上課,也可以認識許多不同的專家,產生跨域的效果。
簡禎富認為,台灣企業有 98% 是中小型企業,就業環境較優、產業轉型的需求量大,但中小企業內部難以建立 AI 研發團隊,政府的幫助很重要。
陽明交通大學教授曾煜棋指出,網路拉平了資訊的落差, AI 在這幾年角色很特殊,人類的能力有高低不同,但加入 AI 的使用卻可以拉近競爭的距離,如能善用 AI,個人能力可以顯著提升,在醫療、工廠、金融、體育都能運用。
此外,曾煜棋表示,技術落地的重點在於,企業要講出自己的痛點,找出需要優化的部分,思考各個環節中有什麼是可以發想的,所以收集數據才能準確發現問題。
曾煜棋認為 AI 技術日新月異,要持續掌握,除了自己開發核心技術外,觀察國際新發展也很重要。
成功大學教授梁勝富的團隊聚焦生技醫療領域,AI 在照顧、診斷、決策領域皆包含在內,要將生技創新轉變成經濟效益,讓技術導入實際應用,舉例來說,提升照護者的技能,可以收集數據,訓練 AI 判讀照護者的弱點,再做改進,而且這技術已經落實。
梁勝富認為目前遇到的困難之處在於,團隊成員幾乎都是學術圈的專家,缺乏實務經驗,法規知識、跟產業溝通協調的能力,未來將著力在輔導團隊成為未來新創、技轉的對象。
而且,梁勝富指出,要培養技術內行人,企業要能看到這些人才的價值,跨域人才的價值、定位需要有更多的重視,產、官、學界都需要注意這種情況。現階段串起 AI 系統各環節,比建立模型更重要。
核稿編輯:Mia
延伸閱讀:
- 【2021 INSIDE 未來日】經濟部工業局局長呂正華:台灣 AIoT 本土應用推向國際輸出已超過 3.7 億元解決方案
- 【2021 INSIDE 未來日】永聯物流開發張建泰:倉儲物流產業升級,AIoT 絕對是關鍵!
- 【2021 INSIDE 未來日】三專家重磅解說-如何抓住 AIoT 浪潮的機遇,展開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