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政院在 9/9 正式公布了五倍券的執行細節,最早 9/22 就開始讓民眾進行信用卡、電子票證、行動支付等數位綁定,10/8 正式上路,而且還會跟去年一樣,各部會將推出好食券、國旅券、藝 FUN 券等共 1300 萬份的八種加碼券。
不過仔細一看,之前爭議最大的「電商能不能用五倍券」這次卻有限度的開放了,綜合性電商有 PChome、momo、生活市集、蝦皮購物與東森購物、博客來都將支援五倍券,外送則有 foodpanda、cutaway 等等。
這次政策怎麼會突然大轉彎?仔細攤開行政院記者會內容,業者只要在網站上設立類似挺台灣小商家的五倍券專區,並以減收廣告、上架費,補助運費這些對台灣提出對小商家的優惠輔助,即可加入使用五倍券的行列。
這一連串的電商急轉彎政策,背後其實有兩大理由:一是在於電商本身就是通路的一種。電商業者生活市集執行長郭書齊就分析五倍券的初衷是振興經濟,就角色來說,電商跟便利商店、大賣場沒有兩樣,都是台灣民眾所倚重的零售通路。

既是通路,那只要確保五倍券的效果可以集中在振興台灣經濟上,就跟實體通路沒什麼差異;之所以經濟部要求設立小商家專區,並把境外電商排除在適用範圍之外,就是要確保振興方案可以 100% 回饋到台灣經濟上。不過從技術上來看,像蝦皮、或是未來也可能加入的露天等 C2C 平台要怎麼防止「淘寶一手代購」或甚至是化身台灣人的中國賣家,就有待平台把關了。
五倍券電商急轉彎的理由還有一個,那就是「數位轉型」。INSIDE 先前分析,疫情下不少台灣小店家被迫轉型,努力開拓電商、外送等數位銷售通路求生。郭書齊觀察,其實不少小店家、餐飲業從去年第二季、第三季全球疫情爆發時,就已被迫開始準備數位轉型。在台灣消費者都很習慣使用電商、外送平台等通路的狀況下,這時被五倍券排除,反而是扼殺他們在數位轉型所付出的努力。
數位轉型不是只關通路、商家的事,對金流也是重要課題。去年三倍券民眾選擇數位綁定的佔比只有 8%,讓不少關注金流數位轉型的人大失所望。這次行政院似乎痛定思痛,讓五倍券數位綁定從 9/22 就可以開始綁定取得頭香,而且還多了數位標章設計,讓民眾可以享受「隱形bonus」,在五倍券 5000 元額度用完後繼續出示享受店家的加碼優惠(聯合新聞網)。
這次電商政策急轉彎,確實在聚焦實體和鼓勵轉型之間取得了一次不錯的平衡,現在就看民間自己出招,會有哪些台灣電商會繼續釋出誠意,加入五倍券行列了!
核稿編輯:Anny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