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日本已第四度捐贈台灣 AZ 疫苗,展現台日之間的友情。因此,駐日代表謝長廷也數度上媒體版面。但近日,讓這位政壇人物再度登上版面,卻是來自一則退休員警對謝長廷前養子的指控。
謝長廷前養子張維洲被一名叫做 「條子鴿」的退休員警在臉書發文指控,疑似在前養父謝長廷擔任行政院院長時,耍特權嗆警察說:「你不知道我爸爸是誰嗎?」並在事後遭到上級「關切」。文末特別寫上「日本的謝先生」暗指駐日代表謝長廷。
此貼文一出來涉及到謝長廷敏感的家務事。謝長廷與養子已經斷絕父子關係,而根據該退休員警的貼文也有諸多時間上的疑點,造成社會譁然與猜測其發文的背後原因。
後來,經由媒體查證發現該名退休員警為酈姓退休警察,不但用筆名「條子鴿」活躍於網路世界,甚至還是新黨台北市議員侯漢廷辦公室副主任。那麼,不難令人直接聯想到政治操作。
不過,當被攻擊時,政治人物在網路世界的攻防只能硬碰硬嗎?從這次的指控事件當中,謝代表的回應不但站得住腳,更透過這次的事件將自身的「父愛」昇華到另一個層次。
政治幕僚/小編自身發言易被定義老闆授權的傳播者
日本知名傳播學者-松田美佐女士曾經出版《流言效應》來探討隨著不同媒介的誕生,流言也會根據不同的媒介成為「跨媒介流言」來滲透我們的生活。在其中一個章節,松田女士指出:「網路被批評是謠言的巢穴,因為人們可輕易地傳播尚未證實的資訊或假消息。與大眾媒體不同的是,在網路上,任何人都可輕易地向不特定多數人發送資訊,並且能夠以匿名方式在不暴露自身容貌的狀態下發送資訊。」
「條子鴿」自從警戒退休後,就轉行當作家。目前個人臉書粉專累積2萬個讚,甚至還出版過書籍以及演講,可謂是小有名氣的一位人物。從他的粉專文章可以看到,多半都是分享自身在警界的故事和經歷。
「條子鴿」在本月 4 日用暗喻(非指名道姓)的方式寫出謝長廷養子違規闖紅燈還耍特權的形象。這給閱讀者塑造一個既視感:「政二代開著高貴名車,不守法紀,用自身家庭背景的特權施壓給基層。」用這樣「隱晦說故事,實為爆料」的方式在網路上散播,很容易讓沒有查證過的人在閱讀時會喚起基層對於工作、生活上的階級對立、貧富差距...等等問題,也很容易醞釀成仇恨。
整篇貼文最大的問題就是完全沒有一個實質的依據(或是證據)來支撐他的指控,這不但不負責任,也會令人思索這背後動機是否有政治操作,特別「條子鴿」又被爆料任職於侯漢廷辦公室。
條子鴿是在社群具有一定聲量的 KOL,但他既被背負政治工作者的工作,就不能忘了身為政治工作者的責任:不分藍綠,對於任何型態的發言都要加以小心、再小心。
畢竟,幕僚和政治人物之間的關係是相輔相成,你代表哪一位政治人物做事,你的言行舉止自然就會被扯在一起,很難脫離關係。
「條子鴿」的指控文也讓駐日大使謝長廷親自在臉書反擊回應,這字裡行間的回應也讓謝代表的形象有著「父愛」。從謝長廷的回應文,看不到任何口水戰的強烈回應,取而代之是一個老父親保護孩子的角度來提出對條子鴿的質疑並在文末加上:「共產黨的錢不要拿!」直接讓人聯想到條子鴿老闆侯漢廷在 2017 年捲入共諜案遭搜索,並在 2018 年遭起訴的往事,而至今還沒看到侯議員出來說明自家員工造成社會版面一事。
謝長廷回擊將球拋回給「條子鴿」,「條子鴿」事後在臉書上似乎想平息已經反被指控為「假訊息」的貼文事件。不過,這件事也引來相對的注目,聲明文反而出現更多矛盾,現在也只能讓當事人自行出來澄清或是加強說明了。
資訊判讀:存在與擴散理論
松田美佐女士同樣地在《流言效應》寫出現代人共同面對的問題:「網路上存在著大量資訊,和資訊「擴散」是兩回事。」
我們一天下來透過不同的社群平台和媒介獲取大量的新聞以及資訊,很容易參雜著假訊息在其中。而「條子鴿」的事件,筆者認為比起政治操作抹黑,對於大部份民眾最重要的就是資訊判讀。
如果我們在閱讀每一篇新文、看過一篇篇的社群貼文在講述某件事,都能夠有個機制來自我判讀真偽,或者是該事件是否還要等待求證的話,那麼,我相信許多尚未查證的資訊也不會就成為事實訊息來擴散。
凡事都要有個根據來作為有效果的判斷。身為政治人物或是政治工作者都一定要切記這一點才能夠在社群上大鳴大放,反之,很容易「牽一髮動全身」,讓政治前途面臨極大的危機。
責任編輯:Chris
核稿編輯:李柏鋒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