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硬塞專家開評】布蘭森與貝佐斯到底有沒有上太空?誰又能稱得上是「太空人」?

本篇來自科學教育專家科學X博士-蕭俊傑,本篇內容為 INSIDE 邀請評論。
【硬塞專家顧問募集中】硬塞邀請各界專家、對網路科技議題有洞見的你,透過文字傳遞觀點,為網路科技產業帶來影響力。觀點評論投稿歡迎來信與我們聯絡。
2021 年 7 月 12 日,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的理查.布蘭森,在美國東岸完成了一次太空船試飛,來到了 85 公里左右的高度。隨後,亞馬遜創辦人傑夫.貝佐斯,在 7 月 20 日搭乘創辦的藍色起源(Blue Origin)的火箭,也到達了大約 106 公里的高度,但 SpaceX 的馬斯克卻說貝佐斯只到「太空邊緣」。到底哪裡開始才算是太空?
一般來說,大家會用「卡門線」來做為地球與太空的分界,但它並不是一條像是國界一樣,被人為制定出來的分隔線,而是根據飛行原理的不同來做定義。
平常的飛機能夠飛起來,主要靠的是飛機前進時,在機翼上下空氣的流速不同產生壓力差,讓飛機產生升力飛起來。
跟地球上所有的東西一樣,空氣也會受到地球地心引力的吸引,所以越接近地球表面,空氣的密度越大;而高度越高的地方空氣就越稀薄,密度越低。當空氣密度低到一個程度的時候,就沒有辦法用飛機的原理來飛行。這個高度,就是卡門線的概念。這個高度,差不多在海拔 85 到 100 公里左右。
如果從這個概念來看,據報導貝佐斯到達的高度有 106 公里,可以算得上太空沒錯,但馬斯克說貝佐斯只到太空邊緣,這又是怎麼回事?這裡指的就是「上太空」這三個字怎麼解釋。
上太空這三個字可以有以下幾種意思,如果是把上太空解釋為「接觸,或是超過」卡門線的高度,那從布蘭森與貝佐斯他們所到達的高度來看,都可以說他們有上太空。
但馬斯克想強調的是「停留」在太空中,也就是 SpaceX 的服務,入軌。利用火箭高速前進,配合地球的地心引力,讓太空船(人造衛星)在地表上空數百公里的軌道繞行地球,維持一段很長的時間不掉下來,這就是一般所說的「進入地球軌道」。稱這樣的任務是上太空,就完全不會有任何人質疑了。
當然,如果是到一個比地球軌道更遠的地方,例如月球、火星,甚至於是離開太陽系等。那絕對絕對是上太空了。所以你覺得,布蘭森與貝佐斯有沒有上太空呢?

誰能擁有「太空人」的頭銜
至於太空人,也可以有不同的解釋。第一個解釋是經驗,指的是曾經上過太空的人。不管是駕駛太空船,或是到太空中進行一項任務,又或者是像前面提到的,維珍銀河與藍色起源的兩次飛行,裡面有乘員是以像是旅遊觀光的動機上太空。只要人有到太空,就有人把他們稱為太空人。
第二個比較嚴格的定義,指的是太空人這一種職業,是一份有薪水的工作。職業太空人接受單位的培養,進行專業的訓練。職業太空人除了需要處理在太空中可能的各種狀況,也需依照每次上太空的任務不同,而有不同的準備。
更簡單的講,職業太空人會在名片上正式印上「太空人」, 但不是每個上過太空的人都會有太空人的名片。這就是太空人的解釋。
經過上面說明,大家應該比較知道怎麼來看待一趟太空旅行了。職業太空人每次上太空,都會有上太空需要執行的任務,這任務有些是來自國家的重大計畫,像是月球探索,建造太空站這類的。有時候也會接受企業委託,幫企業在太空中進行在地球上無法完成的科學研究。
前陣子,日本太空人野口聰一還執行了一個很可愛的任務,他在國際太空站(ISS,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上種「羅勒」,並且把生長情形拍下來,發佈在推持上,讓地球上的小朋友們可以看看,植物在太空中到底會長成什麼樣子。
太空時代已經來臨,上太空已經不是一件很稀奇的事。同樣是上太空,每趟飛行的目的不同,任務不同,意義不同,當然整趟太空旅行的深度也不同。下次再看到有人「上太空」時,是不是也能對這趟飛行的價值,給出一些自己的評價呢?
責任編輯:Anny
核稿編輯:Mia
延伸閱讀:
- Netflix 宣布與 SpaceX 合作拍攝太空民航任務 Inspiration4 紀錄片
- 科技部《國家太空中心設置條例草案》出爐
- 【Wired 硬塞】不喜歡太空商業旅行的火箭億萬富翁
- 搶先貝佐斯一步!維珍銀河創辦人 70 歲布蘭森今晚升空
- SpaceX 下一步:送大麻到外太空,研究突變植物 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