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台灣創新板、戰略新板上路之前,2013 年登場的台灣「創櫃板」當時也以扶植小型創新企業名義上路,創櫃板免公開發行、具有公設聯合輔導、籌資成本低,標榜協助擴大營運規模提昇市場知名度。
然而創櫃板缺乏流動性,募資金額也有限制,然根據七月最新資料顯示創櫃板目前登錄家數僅 85 家,今年累計登錄家數有 3 家,多年以來被外界譏之為「冷凍櫃」。
也因此,金管會去年底宣布,為扶植新創產業、打造更完整企業籌資管道,擴大台灣資本市場規模,證券交易所新設「創新板」,而櫃檯買賣中心於目前興櫃市場下增設「戰略新板」,協助新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募資。
機會與挑戰
但大家一定好奇「台灣創新板」與「戰略新板」兩大新創板又將有哪些機會與挑戰?它們能成為台版那斯達克,藉此創造出更多台灣獨角獸嗎?INSIDE 本次專訪到新創界知名律師黃沛聲,以及關注科技、新創議題的時代力量立委王婉諭,來為大家頗析新創雙板的未來方向。
從台灣來看,黃沛聲認為對新創公司上市櫃相對是一個成功與否的判斷標準,讓讓股票自由流通,上市櫃這條路不限於創投,讓散戶可以交易,而投資公司的股東、創投手中的股份可以變現獲利,股票增加流通性,是證券最有價值的地方,銀行更願意給予貸款,這樣的成功是大家所認同的,也是大多數創業公司努力的中期目標。

然而,台灣資本市場最初的設計就是保護散戶出發,與國外讓公司能籌資為主要方向,設計理念不同,台灣不像歐美制度,資訊透明度還要有獲利能力。
除了歐美市場,中國在 2019 年啟動科創板(上海證券交易所科技創新板塊),之後發展相當成功,光是去年度就為中國之科技創業公司募集了超過人民幣 2,000 億,更顯而易見的事實是,科創板中「尚未獲利」卻上市成功的企業約為 20 間。
如今,台灣曾經在創櫃板失敗需要重新出發,這是金管會主委黃天牧上任時就希望前進的方向,藉此也能要教育台灣消費者,「看懂」網路新創產業的模式。
黃沛聲指出,本次重新上路的兩大板作為上市櫃前的嫁接程序,最大的特點就是在於「次級市場交易」,這是正是之前在創櫃板所欠缺的,本次新板均可以讓合格投資人經過系統下單投資,增加流動性與出場機會。
這兩板的不盡之處,黃沛聲認為是專業投資人的條件限制太高,應該再放寬,要有個人淨資產的標準 1000 萬,或是近兩年平均收入達 150 萬元以上,還有過去投資兩年的經歷,黃沛聲指出設定此標準在淨資產的部分,代表著是有資金的人,若是因「高風險」才讓有錢人來投資,這樣的設計不太合理,以中國科創板來說並沒有這樣的規定,而是把風險交給投資人自行判斷,合理的組成資本市場,黃沛聲認為過去創櫃板的失敗也有存在專業投資人淨資產的限制,也是失敗的主因之一。
台灣股民已經不多了,而認同這些新經濟公司的大多是年輕人,年輕人大多淨資產不多,設立此規定不太合理。
時代力量立委王婉諭則認為,本次兩大板能讓更多新創產業根留台灣,樂見這次政府支持本土產業。不過她表示包括民間聲音,或是先前在立法院召開或是主管機關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所召開的公聽會所處理的決議,都可看到皆聚焦在板塊上流動性的問題,可見得這兩板流動性不足是眾人所擔憂的部分。
▲王婉諭在先前立法院公聽會觀察,許多人擔心多板是否分散資金,會密切觀察兩板屆時之「掛牌」及「交易流動」狀況。
即便給予公司條件相對鬆綁,投資人身份限制門檻仍高,資金能否發揮影響力、多板是否分散資金,還有待觀測,會密切觀察兩板屆時之「掛牌」及「交易流動」狀況。
若有掛牌狀況不如預期,或是交易量差,那就該檢討分這麼多板的必要性,彼此的差異度與鑑別度,應能滾動調整進行。另外,限定六大產業限制,應該可以有更多空間,真正吸引公司參與。在長遠上,能協助推進台灣企業在台灣立足、推向海外,也更需要解決軟硬體、新創產業人才斷層問題,切入更大的軟體生態鏈,或是在更大的市場落地仍是有必要,以黃耀文先生先前分享先前創業及被收購的案例,切入更大的雲端軟體防毒生態圈,能讓事業成長規模大大提升。
台版那斯達克之外,新創需要更多出場機制
總體來說,創櫃板之所以成為「冷凍櫃」是缺乏次級市場交易,本次進化的「台灣創新板」、「戰略新板」都可以在符合「合格投資人」自動系統交易,增加流動性與出場機會,將是幫助台灣新創的解方,不過除此之外,政府還能提供哪些資源扶植網路新創?
黃沛聲認為還需要創造更多出場機制,上市櫃與併購是兩大重要管道,綜觀市場,今年在上市櫃已經出現不少案例,但是在「併購」這條路自古至今顯然是缺乏的。根據統計,從 2010 年至今不到三十件。
近年來比較著名的案例有宏碁併購停車大聲公、蘋果併購台灣相機模組公司、緯創過去一年積極投資許多新創取得新科技,然而台灣大企業、傳產、科技公司如此多,卻顯少看到類似的案例,併購新創正是大公司獲得新科技、新市場的好方式,也是新創需要的出場管道,有了上市櫃、再加上併購,才能組成較完善的出場機會。
黃沛聲認為,政府應該可以創造更多媒合機會讓大企業與新創公司更熟悉,有機會促成併購,大公司獲得新創特定的技術能量,而新創也能藉此出場創造雙贏,目前國發會已預計在今年會投入更多心力在媒合。
台灣資本市場優勢 網路新創業的新機會
這次興櫃下新增之「戰略新板」,券商的角色重要性提高,更接近國際「保薦人」的趨勢,根據櫃買中心,登錄時須有 2 家以上輔導推薦證券商推薦 (其中1家為主辦輔導推薦證券 商),且須認購發行公司 2% 以上之股份且不得低於 20 萬股,輔導證券商各應認購4萬股以上,同時完備公司內稽內控外,幾乎無任何門檻及要求,「六大核心戰略產業」如資訊數位、資安、生物醫療科技等,只要券商認同且支持,主管機關均會尊重,不難符合資格。
而創新板,改以「估值」做出不同之三類門檻要求,而非「獲利」,這樣的規定讓尚未獲利的企業,在登錄創業板兩年後即可以再轉板上市櫃。某程度上也解決了前述台灣企業受限獲利與發展之困境。
黃沛聲認為在台灣資本市場優勢,上市櫃後台灣股民願意買單,商業模式若與既有題材相關,例如:IoT、半導體、個人電腦相當有機會,加上台幣穩定、市場自由,股票市場起伏可認同像是 91 App 本益比 50 倍的公司,也可以認同低價的,幅度高獲利程度可能高。
台灣市場小算是一種優勢,以那斯達克上市櫃來說費用高,沒有幾百萬美金連申請都不用想,歐美大市場處理大公司,中型的市場如日本可以處理中等規模的公司,小公司就可以在台灣這樣的小規模市場,對於本次新板推出,仍然期待與樂觀其成。
核稿編輯:Chris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