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防疫進入三級警戒滿月,消費行為紛紛轉往線上,餐飲業可說是首當其衝受到影響的一群。這些受情勢所迫緊急數位轉型的餐廳,規模價位各不相同,也有不少藉著與軟體服務平台合作,來降低受到的衝擊。這篇文章將盤點在這波疫情下直接或間接參戰外送事業的平台們,以及隨著來平台角色的轉變與未來可能發展方向。
講到外送,第一印象一定少不了面向消費者端,專門做外送的 UberEats、Foodpanda、Foodomo 等平台,在不宜內用的考量下外送需求暴漲,初期也造成外送員人力嚴重不足、餐點塞車的情形,直到現在還是沒有完全補足運能。
另一方面,雖然因應疫情抽成比例可能有所調整,不過疫情前抽成超過 3 成,還有上架費用,餐廳端在已經很辛苦的現在,不見得還能負擔得起外送平台高昂的費用,寧願優先選擇對客人推廣自家的訂餐網頁,再靠外帶自取或自行派員外送,或至少外送平台上架和自行提供外帶兩制並行。
餐廳服務中心
inline
原本專注於提供訂位管理服務的 inline 反應迅速,在第三級警戒開始 2 週內就幫助合作餐廳新增了外帶頁面,訂位變成訂餐,可以先確認好要訂的餐點並預訂取餐時間,另外整合了多種支付方式和第三方外送平台,也不怕電話忙線無法接單,不論對餐廳或客人來說比打電話有效率得多。
不過 inline 明顯是由餐廳需求出發,除了訂餐消費者管理之外,前端如何宣傳外帶服務、後續餐點如何交到客人手上,初期都還是由餐廳自己來,後來則是製作了一份 Google Maps 我的地圖,來統整並推廣外帶外送的商家。許多原本就和 inline 合作,沒有上架外送平台的餐廳,在室內避免群聚的前提下轉而靠客人主動外帶,都直接啟用了這項服務。
iCHEF
iCHEF 原本主要提供餐廳 POS 管理系統,並且三級警戒前已經支援串接常見外送平台。在疫情影響下,也在近期推出外帶平台「安心找外帶」,除了有餐廳點餐網頁、整合外帶訂餐,還多了在消費者端的外帶地圖,在上面整合提供外帶的餐廳以及其實施了哪些防疫措施,進一步做到替店家宣傳的效果。
這兩個平台都是為餐廳提供軟體服務,並且從不同切入點建立 CRM 與餐點管理系統。疫情期間上線外帶功能是以店家需求出發,強調外帶/外送單的整合,以及協助更新網頁或是 Google 商家資訊去做消費者溝通。
跨領域變外送
LINE TAXI
在疫情期間防疫需求下聚會和外出需求減少,計程車產業也是受影響頗深的一個族群,LINE 旗下的 LINE TAXI 這次反應非常迅速,在三級警戒一個月內將空車轉為運送能量,並且以外部合作的方式先後提出了蔬果箱、米其林星級餐廳外送服務。
LINE TAXI 除了成功將業績轉差的出行車業補上外送人力缺口,更瞄準需要小心輕放的生鮮與菜色,甚至派出管家來護送這些高級餐點。雖然運送成本高,但用專案合作的方式來作出特色與質感,自然也能收取更高的價格。餐廳方面由合作夥伴 Foodie Amber 負責對接,而 LINE TAXI 就專心做自己的車隊運送,管理上變動不大。功能面由於 LINE TAXI 採用 chatbot 聊天機器人介面,新增功能也可以快速接入新選單頁面。
Lalamove
也許是來不及上架外送平台,也許是小店沒有資源負擔超過 30% 的平台抽成,不少有品牌力又小本經營的餐廳會選擇使用即時媒合的貨運來外送食物,尤其是已經有包裝,需要再加熱、混合的即食餐或點心、飲料類,直接叫小型即時貨運更方便。如果品牌名聲夠響亮或是已經有一群忠實的熟客,消費者甚至可以自己出運費,或者外帶自取,這樣的話在餐廳收入已經銳減的現在能省下不小的支出。
其他:貨運
Uber Connect
雖然不是食品外送,不過和計程車一樣業績下跌,旗下也有餐點外送平台的叫車龍頭 Uber 也開始為閒置的空車司機接物流生意,推出了 Uber Connect 優快送。
在 Uber 轎車介面多了運送包裹的選項,並且追蹤車輛的畫面變成可以即時追蹤包裹位置,確認運送進度。疫情急襲帶來的轉型不止線下變線上,也讓各大平台開始跨足更廣的領域,也帶來更多想像空間。
說到貨運,現在大眾不出門採購帶來電商爆量的需求,加上疫情時期,送貨又需要接觸許多陌生人,讓貨運人員數量遠遠不足,原本就已經很血汗的貨運工作環境現在又更加艱辛,留下來的貨運人員在低薪下加班到沒日沒夜。電商物流比食品外送的產業問題更加難解,這方面 INSIDE 的 Mindy 也寫了一篇 《物流商機大爆炸,是否能順勢接住疫情下的失業潮? 》來探討,有興趣了解的讀者也可以參考。
核稿編輯:Anny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