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 疫情改變了許多人事物,也改變我們求職的模式。外媒認為,當一切都得「線上化」,反而讓人與人的弱連結變得更強,也多少洗清歐美社會對「失業者」的污名。
LinkedIn 變得更像一般社群平台
根據 Mashable 報導,從疫情大流行以來,包括臉書都已經推出自己的求職軟體服務,甚至連 TikTok 近期都嘗試要跟進。
至於原本就屬於職場社群平台的 LinkedIn,則變得愈來愈像是一般日常社群平台。光是上一季,LinkedIn 平台上的訊息聊天就增加了 43%,共享內容也增加近 30%,代表活躍用戶數愈來愈多。
推薦閱讀:疫情工作難找,LinkedIn 活躍用戶數卻創最高紀錄
不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Columbia Business School)副教授 Dan Wang 在研究 LinkedIn 平台後,反而認為上述變化只是網際網路的未來長期趨勢。因為,疫情真正改變我們的是——人際網絡之間如何相互聯繫。
弱連結增強、洗清失業污名
多數人生活中都有所謂的強連結(strong ties)和弱連結(weak ties),前者如經常碰面聯絡的家人、親友,後者則是在日常社交關係之外的人,可能是朋友的朋友、久未聯絡的學長姐學弟妹等等。
許多研究都發現,在職場上,弱連結反而更能提供同溫層之外的有益資訊或協助;而這波疫情大流行雖然導致實際面對面變得困難,但反讓弱連結相互聯繫的機會變得高。
為什麼呢?以前要邀請透過弱連結所認識的朋友來喝杯咖啡,或許因為對方難以抽空,邀約成功機率並不高;但 COVID-19 讓所有社交互動都線上化,反而大幅增加「連上」弱連結的機會。無論任何地點、任何時刻,對方都可能願意花點時間在線上與你聊聊。
不只如此,疫情大流行以前,對歐美社會來說,「被失業」這件事經常背負社會汙名,而找新工作也往往是一種低調的「私人行為」。但根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提供數據,這場疫情導致高達 960 萬名美國人失業,大家開始意識到:被迫失業,很多時候並非能力太差,而是大環境問題。
當社會汙名消除,失業者也開始願意對外求援,社會也因而能回應他們、協助他們。外媒認為,這波疫情讓大家透過社群媒體相互聯繫,也讓人類在心理上變得比以往更加「全球化」;而這樣的人際連結模式,也將永遠改變我們未來的求職模式。
核稿編輯:MindyLi
延伸閱讀:
- 美國勞工部承認:5 月失業率統計錯誤,真實失業率約 16.3%
- 破天荒史上最慘...美國單週 328 萬人申請失業金是金融海嘯 5 倍
- 進場零工經濟!LinkedIn 新服務「Marketplaces」將助 7.4 億名接案者媒合工作
- TikTok 斜槓變人力銀行?針對 Z 世代擬推求職媒合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