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者角度看轉型:如何透過「拆解」,運用 AWS 雲端協助健身器材傳產數位轉型?

數位轉型其實是客戶與解決方案提供商一起「迭代」的過程,當你協助客戶在市場成功存活,也幫助自己在市場成功生存。
評論
截圖_2021-06-07_下午5_12_55
Photo Credit: 取自 BH 官網
評論

本文為 AWS 與派仕科技合作投稿,並經 INSIDE 編審後刊載;作者為派仕科技技術整合總監蔣鐙緯。

產業 buzzword 每隔兩三年就換一次,之前是「自動化」、後來是「物聯網」,最近則是「數位轉型」。總覺得這些 buzzword 彷彿是人類溺水後,慌亂中抓到一顆浮木就開始對外努力吶喊;也許 buzzword 會不斷改變,但這些詞彙的本質永遠不變,它們代表——人類遇到關卡了,亟需儘快解決。

這也是為什麼我看待「數位轉型」這件事,認為並不是要求客戶做這、做那就好;因為解決方案提供商也得透過「拆解團隊語言」、「拆解客戶問題」以及「拆解自家服務」,進而與客戶一同成長。當你協助客戶在市場成功存活,也幫助自己在市場成功生存。

因此,我想用團隊自身的開發經驗與大家分享,如何透過「拆解」協助健身器材傳產客戶數位轉型。

先簡介派仕科技(PAFERS Tech)。我們成立於 2011 年,提供軟硬整合解決方案協助健身器材業者數位升級,客戶有來自商用領域的健身器材製造商、健身房老闆,也有家用健身領域的終端消費者。用一句話比喻,派仕科技就像「智慧健身領域的 AWS」,同時服務企業團隊及個人開發者。

我們團隊也是 Amazon Web Services 的熱愛者。創業第一天至今,通通採用 AWS 雲端來提供解決方案,再加上自己為了更全面理解 AWS 分散式架構並推廣給社群,2020 年起加入了 AWS 全球的 AWS Hero 計劃,成為一位台灣 AWS Community Hero。這裡有來自世界各地不同技術領域內最具影響力的社群領袖,他們透過將自身專長、豐富的 AWS 知識分享給更多雲端和科技愛好者,在全球各地構築起能相互交流的科技社群。而在台灣,我很高興能成為為數不多的 AWS Hero 之一。

端上內文「重點摘要」:

  1. 先建立共通語言(Ubiquitous Language),才能秒懂客戶的行話。
  2. 別期待客戶主動講出「痛點」,因為他們的提問多半只是「What」,我們需要不斷拆解才能找到「How」及「Why」。
  3. 解決方案提供商也得自我拆解,才能端出適合客戶的菜。

本篇文章想傳達「團隊的思維與文化」對數位轉型的重要性,至於我們如何透過軟硬整合協助客戶拓展全球市場,之後會另外撰文分享具體細節,屆時再請讀者多多捧場囉。

拆解語言,建立「團隊溝通字典」

第一次跟健身器材產業的師傅阿伯們坐在會議桌開會時,他們說:

「我們希望器材的『console』能有某某功能,這樣客人做『核心』比較方便。」

當時這段話,聽在我們這群很少運動的工程師裡卻一頭霧水:

「Console?是在說遊戲主機 PlayStation 嗎?」

「核心?指作業系統的核心?」

先「翻譯」一下師傅阿伯們的用語。在健身相關產業裡,「console」指健身器材最前方的螢幕,中文叫做「錶頭」,而健身器材下方與螢幕連接的控制器則稱為「下控」。至於「核心」,現在重訓風潮這麼盛行,想必多數人都知道講的是人體中段的腹肌、背肌、腹橫肌、骨盆底肌等等肌群。

現在回想很好笑,但當時的我們根本聽不懂、也笑不出來,因為這是典型未經過 DDD(Domain Driven Design) 梳理過的討論,導致「業務歸業務、軟體歸軟體」兩邊八竿子打不著的現象。

開發者們應該都對 DDD 不陌生,這個由軟體建模專家 Eric Evans 在 2003 年提出的理論,隨著 AWS 等雲端公司開始提倡微服務(Microservice)架構,DDD 也成為軟體人拆解微服務的方法論。

同時我認為——DDD 其中一個關鍵是拆解語言,進而建立「團隊的溝通字典」。

亞馬遜技術長(CTO)Werner Vogels 把個人部落格取名為「All Things Distributed」,講的就是將所有事物分散、拆解開來。我很喜歡這個概念,因為事情惟有先「被拆解」,才進而可能「被還原」。當事物的本質被還原,就能幫助我們了解客戶過去情境、當下困難以及未來想達成什麼目的。

所以,之後無論與傳統健身器材師傅們開會、或內部團隊開會,我們要求大家都得遵守這條規則:請用「完整語句」描述,主詞、動詞和受詞一個都不能少。

  1. 不講代名詞

如果有人討論時說了「它」這個字,團隊其他人會立刻說「他沒有來」,提醒對方講出完整句子,不使用容易引發誤會的代名詞。

  1. 重述一次對方的話

絕大多數雞同鴨講都出在講話時省東省西,可能省略掉「主詞」,也可能省略掉「受詞」,導致聽者理解錯誤。因此我們團隊討論時,只要對方講了一段內容,另一方就要用自己的方式搭配完整語句再嘗試重述一遍。

這是轉型的第一步,也就是——讓來自不同領域、參與討論的人,都聽得懂彼此詞彙。這會讓我們產出一個「共通語言」(Ubiquitous Language),並讓所有人回到事物溝通的本質。雖然溝通前期稍微費工一點,但只要到位,後續專案進行過程中一聽到共通語言就能「秒懂」。

拆解問題,找出客戶的「How」與「Why」

然而,建立團隊字典只解決第一層「名詞領域」的議題,接下來還會碰到第二層「情感領域」的議題。

創業初期,我們接到客戶數位轉型需求時,會先問他們「想要什麼」,總希望能從客戶口中立刻問出「痛點」,再提供幾種解法讓他們挑選;等客戶選定後,我們再按此動工。但這樣看似「順暢」的流程,結果卻往往是客戶不開心、我們也不開心。

後來才懂,就像福特汽車創辦人 Henry Ford 曾說:「如果問顧客想要什麼,他們會回答『一匹跑更快的馬』。」消費者其實不懂自己想要什麼,來找我們數位轉型的客戶也不知道自己的痛點是什麼。

客戶會抱怨「現在市場不好做」、「產品賣不掉」。但為何銷售會下滑?究竟現況出了什麼問題?老實講,他們自己也不知道。

這時,Simon Sinek 提出的「黃金圈法則」就很好用。Simon 把一切知識與事物分成「What」、「How」以及「Why」三層面。在同心圓最外圈、佔據面積最廣的是「What」,中圈是「How」,最內圈則是「Why」。

截圖_2021-06-07_下午5_13_08

客戶抱怨的「生意難做」屬於「What」層級,雖然是表面現象,但把「What」累積起來,就能循序漸進推導到事情本質的「Why」。而這個「Why」,往往才是真正的「痛點」。

舉例來說,許多健身器材業者抱怨「市場愈來愈競爭」(What),並將生產相同產品的視為對手;但考量疫情影響,如果用黃金圈法則來理解消費者,可能會發現:大家之所以使用健身器材的「Why」,或許是因為出不了門,只好找一個「室內休閒」活動。

換言之,對這些消費者來說,健身器材只是「室內休閒領域」一環,各種能在室內進行的休閒產品,包括:咖啡機、電玩等,都可能是潛在競爭對手。這也難怪健身業者抱怨愈來愈難做,因為真正的「Why」、真正的「痛點」應該是:加入這塊市場的競爭者範疇,已經愈來愈跨領域了!

所以我們策略是——跟師傅們「搏感情」。不斷藉由聊天、追問,從他們口中吐露的「What」梳理出關鍵詞彙,進而思考解決客戶問題的「How」以及「Why」。

生意難做,阿伯們心裡苦,但不知如何說出口。轉型第二步是——不能期待客戶主動講出具體「痛點」,我們必須理解他們的痛苦來源,才有機會找到問題的「Why」並提出合適解決方法。

拆解服務,才懂需要「專注」或「彈性」

分析完客戶後,最終階段將回到內部團隊。我們得自我拆解——究竟想用「怎樣的方式」、提供客戶「怎樣的服務」?

我從 2008 年開始玩 AWS,除了著迷他們「拆解」的概念架構外,更認同 AWS 的「不浪費」理念。如果探究 Amazon Elastic Container Service (Amazon ECS) 的無伺服器運算引擎 AWS Fargate,會發現背後核心概念是:既不浪費 CPU 與記憶體,更不浪費開發者的專注度與精力。

這樣的「不浪費」,就是我們拆解自家服務的邏輯。派仕科技是個小團隊,必須有所取捨,才不會浪費有限的人力、時間與資源。於是我們決定放大優勢,並在不足之處盡量縮小與國際一線大廠的差距。

  1. 我們的優勢:團隊是「三代同堂」,同時有傳統硬體、軟體網路以及行動裝置三大領域工程師,能透過軟硬整合讓健身器材產品快速迭代。
  2. 我們的不足:雖然產品方面能求新求變,但團隊資源有限,在雲端維護營運方面就無法投入過多力氣。

眾所皆知,亞馬遜本身就是一個大型的電商、物流場域實驗平台。當初內部在提升營運效率時碰到諸多技術挑戰,進而開發出多種軟體解決工具;等內部應用成熟後,亞馬遜便從 2006 年起,將這些軟體以「雲端服務」型態開放各行各業使用,AWS 於是正式誕生。

而從一個經常協助傳產數位轉型的開發者角度來看,正因為 AWS 有超過 9 成的創新來自各產業客戶的「真實反饋」, 這讓它的雲端產品擁有跨越各世代的積木,既能符合舊時代架構、也能因應新時代架構,未來即使團隊擴增或甚至在海外市場設立辦公室,也不需煩惱跨雲遷移。

再加上,無論從健身產業現況或從團隊當前規模來分析,比起「彈性」,我們更需要「專注」,好讓工程團隊能全心全力做出健身器材的 IoT 通訊協定;至於其他佈建、管理伺服器等事情,則希望交給專業雲端團隊負責。因此在 AWS 解決方案架構師(Solutions Architect;SA)建議下,我們採用按照運算量計費的 AWS Fargate 與 AWS Lambda,這也是大多數類似規模團隊會選擇的產品。

這讓派仕科技彷彿是一隻精銳部隊,只需要專注於前線衝鋒陷陣,背後則有 AWS 雲端團隊的千軍萬兵隨時支援。

當然,如果其他公司需要更彈性、能按照客製化需求去打包特定功能的雲端產品,那就比較推薦 Amazon Elastic Kubernetes Service (Amazon EKS) 或 Amazon Elastic Compute Cloud (Amazon EC2)。普遍來說,產品複雜度較高或資源較充足的團隊,通常內部需要一批固定人力來負責維運、管理 Kubernetes,這些團隊就更適合高彈性的 Amazon EKS。

換言之,協助客戶數位轉型過程中,不僅需要「拆解」客戶痛點,像我們這樣提供解決方案的業者也要「自我拆解」。惟有好好理解自家團隊的服務和需求,你才能放大優勢、縮小不足,並端出真正適合客戶的解決方案。

總結:拆解,才能看到過去、理解當下、建立未來

從 2011 年起,我們開始與健身器材產業客戶、其中包含來自西班牙的百年品牌運動健身器材集團 Beistegui Hermanos S.A. (BH)合作數位轉型。當時 BH 在歐洲的競爭對手是擁有 50 年歷史的德國品牌 Kettler,但或許因為近幾年健身產業變化速度較快,Kettler 在 2015 年第一次申請破產,2018 年又宣告第二次破產,最終正式退出市場。

見到這光景,是我想寫這篇文的初衷。因為數位轉型其實是客戶與解決方案提供商一起「迭代」的過程,當你協助客戶在市場成功存活,也幫助自己在市場成功生存。

這也是為何自己想於 2020 年申請成為台灣 AWS Community Hero 之一。我們都是「拆解狂熱者」,雖然最初申請的基本動機是希望與 AWS 及技術社群更全面互動,但內心更希望——從實務面「拆解」軟體世界,並與各領域朋友分享這樣的拆解過程,再將所獲得的反饋回到 AWS 迭代產品。

畢竟,拆解才能看到事物本質,我們才有機會真正「看到過去」、「理解當下」並「建立未來」。

責任編輯:Chris
核稿編輯:MindyLi

延伸閱讀:


最新發展:


好想住桃園!市民最有感的「宜居智慧城市」發展秘辛大公開

城市該如何串聯企業、社會及公民組織,創造永續價值?依據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市調結果,帶大家一窺國門之都「桃園」,為了宜居智慧城市付出哪些努力。
評論
評論

桃園作為臺灣與世界接軌的第一站,面對永續未來的國際共識也採取了諸多措施,期盼能藉此逐步實踐「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

城市宜居的關鍵是什麼?過半民眾認為「交通運輸」政策影響最有感

這次問卷中,我們以「城市居住的理想藍圖」為題,詢問網路民眾最重視城市發展的哪些面向。結果發現,不分年齡性別,多數民眾對「宜居城市」都有相當類似的想像,最重視的三個方向分別是「大眾運輸與交通便利性」(52.9%)、「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38.8%)及「社區安全與治安狀況」(33.7%)。

不論上班通勤、日常生活,還是旅遊觀光,「移動」都是行動的必須過程。一座城市是否宜居便利、能否永續發展,很大程度取決於整體運輸系統的設計規劃、市政措施完善與否。這次市調也發現類似的結果,像是談到近期桃市府讓民眾最有感的施政項目時,有將近四成的民眾選擇了「基北北桃通勤月票都會通」以及「鐵路地下化工程及捷運路網建設」等交通相關的政策。

另外,根據本次調查顯示,16-40歲的族群較為重視「教育資源的質量與分配」、「政府服務的效能」以及「文化節慶與娛樂活動的豐富程度」;41-60歲的桃園民眾則較為重視「醫療服務與設施品質」、「居住環境周邊設有公園綠地」以及「友善高齡者、身心障礙等群體的設施」;而詳加檢視近一年來桃市府所推出的政策或活動,許多也正好對應到前述的需求,例如「國中小營養午餐免費」、結合科技執法的「靜桃專案」、舊城區改造、參觀人次破千萬的「世界客家博覽會」、擴大肺癌篩檢、加速設立市立醫院及特色診所、興建7座旗艦型公園與推動「高齡友善換居社宅專案」等,是桃園民眾除交通類別以外的有感施政措施。

Photo Credit:TNL Research

而針對整體都市發展,今年由張善政市長召集成立的「未來城市空間發展會報」,也開始著手短、中、長期的舊城再生規劃,並布局城市大型公共建設,關注人行空間與城市關係的有序發展;搭配桃園現在進行式的鐵路地下化工程,進一步推動車站周邊產業轉型及土地活化,更將效法歐美成功先例,規劃興建長16公里的綠色廊道,打造回歸人本思維的城市空間,提供市民最宜居、舒適的生活藍圖。

傳產轉型、新創支持、文化深耕:城市發展的永續金三角!

不過,僅是安全完善的交通路網還不夠,城市的經濟發展也是攸關市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調查指出,約三成民眾認為「提供傳統產業轉型的資源」(31.7%)、「支持產業創新發展」(31.3%)、「鼓勵農業轉型與特色觀光發展」(27.8%)是城市發展中相當重要的產業元素。

Photo Credit:TNL Research

在青創產業的扶持上,桃市府近年設立了許多創育機構,例如專注孕育AI及智慧機器人等物聯網科技團隊的「新明青創基地」,及今年新成立、以整合電商平台資源為目標的「中路電商基地」。而未來更將成立「中路青創加速器基地」及「A8產業加速器」,分別催化能接軌國際的頂尖團隊,與協助傳產數位轉型。此外,桃市府也透過相關計畫提供創業辦公硬體、培訓資源,積極媒合青創團隊,並提供在地市場驗證機會,期待透過青創團隊產品規模化的過程,帶動整個桃園的產業升級。

Photo Credit:桃園市政府

桃園5家青創基地進駐團隊,分別獲得「2023巴黎國際發明展(Concours Lépine 2023)」一銀一銅、「亞洲XR創星金點大賞」評審團大獎、「2023台灣地域振興大賞」新秀獎、「2023日月光社會創新競賽」冠軍等殊榮。

此外,富有在地特色的人文觀光也是近年桃市府大力投入的領域,像是透過創新形式與傳統禮俗的融合「大溪大禧」,將關聖帝君聖誕遶境打造成跨越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城市祭典;今年全新打造的觀光品牌「探索北橫」,推出數條能充分感受山水風光、體驗原民文化的主題遊程。不僅如此,桃市府也積極串聯周遭縣市的觀光資源,聯合推出整合了北北基桃共30處旅遊景點的旅遊套票,藉此導入更多的外部資源,促進桃園觀光產業的蓬勃發展。

Photo Credit:桃園市政府

秀麗的山水景緻與原民文化,是北橫旅遊的亮點,除致力打造觀光品牌,桃市府也全力向中央爭取設立「北橫國家風景區」,期盼挹注更多資源,帶動觀光發展。

二度奪下永續城市特優獎!持續邁向更宜居、更智慧的桃園

針對「永續經營」相關作為的重要性認知,絕大多數民眾認為「大眾運輸路網的長遠規劃與建置」(40.3%)是落實永續的關鍵。桃園作為全台第一個符合聯合國推動「奔向淨零」(Race to Zero)倡議的城市,於今年3月29日率先發表桃園邁向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除規劃空氣品質淨化區、打造全齡友善的共融式公園綠地、協助企業產業轉型,更積極建置及完善市內捷運路網,全方位實踐淨零的永續目標;其中,桃捷綠線中壢延伸線綜合規劃,交通部同意捷運綠線從G01站延伸至中壢車站(桃捷A23),連結捷運綠線與機場捷運,形成桃園首條環狀捷運路網,而捷運三鶯延伸八德、棕線計畫,均已針對交通部審查意見提出修正,期盼今年底可獲行政院核定。

Photo Credit:TNL Research

此外,桃園更再度榮獲今周刊「2023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的「永續城市特優獎」及「經濟力特別傑出獎」,展現桃園無論民間企業抑或政府機關,都將永續發展視為重要目標。而明年更將整合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及資訊科技局設立「智慧城鄉發展委員會」,期盼藉由組織整改消弭隔閡,讓各單位的目標、任務都更加明確並發揮效益,並優化各項公共服務,為市民打造更為舒適的生活環境,使「智慧桃園」的目標更上層樓。

Photo Credit:桃園市政府

桃園致力於經濟發展與環境永續的平衡,為邁向2050淨零碳排的願景,扎下穩健根基。

桃市府在都市景觀、城市機能、產業精進及施政效能等面向的耕耘,短期成效不僅為民眾所有目共睹,長期觀之,更是為桃園往後的蓬勃發展打下關鍵基礎,使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正實現。

【桃園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