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色觀點】ESG 是投資還是投機?有錢人基金投資決策面面觀

原文刊登於綠學院,INSIDE 經授權轉載。
本文作者卓國良,一個非典型的投資人,非常有耐心且有同理心,可以在聽完創業家的商業模式之後,三分鐘內評估其假設是否合理,很有技巧地拆解其構想,組合成一個想像不到的、更好的商業模式,所有曾跟他交手的創業家都對其溝通能力敬佩不已。目前擔任瑞士私募基金合眾集團亞太地區基礎建設助理副總裁及綠學院綠色帶路人。
本文作者柯忠昇,從小只會用數字看世界,而後順理成章成為專業交易員,沉浸在各種金融商品交易十餘年,習慣每天盯著四台電腦與八個螢幕的高壓生活。中年某日因一碗泡麵頓悟,從一個熱衷短線交易的操盤人,轉型做產業長期投資人,希望投資的結果不只滿足荷包,也能改變世界。目前擔任臺灣以色列投資合作中心 TXI Center 共同創辦人、TXI 私募股權基金經理人及綠學院綠色帶路人。
常常在媒體看到「私募基金巨擘:美國即將迎來史詩級大泡沫」或是「避險基金經理人一個月慘賠 33 億元自殺身亡」這類的標題,你一定覺得很奇怪吧,這些基金在哪裡買呢?如果能賠這麼多,表示賺的時候一定賺更多,為什麼我卻買不到這種金融商品?
這是私募基金,要買你還得有資格。今天我們接著上一篇《ESG 是投資還是談資?普通人基金投資決策面面觀》來談第二種金融投資的基金,也就是針對特定對象募集的私募基金。私募基金的彈性高、限制少,有機會創造更高的報酬。跟公募的共同基金相同,近年來私募基金也跟上 ESG 的潮流與趨勢,逐漸把 ESG 原則納入投資的考量。
私募基金包含避險基金、創投基金 (VC) 與私募股權基金 (PE),後兩者有潛力引領 ESG 浪潮,而且更進一步服務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經濟及就業引擎。
我們一般人常聽到的私募基金包含避險基金、創投基金 (VC) 與私募股權基金 (PE)。高資產人士、家族辦公室、壽險公司、上市櫃公司等這些投資人平常很忙沒有時間看盤,於是透過投資私募基金,付點管理費,讓專業的團隊協助他們投資有潛力的事業,或透過特殊金融手段操作金融商品,替他們的財富增值。
避險基金的目的性比較強,多透過特殊金融手段操作金融商品,跟 ESG 或綠色產業發展比較無關,我們暫不討論。
而創投基金 (VC) 在傳統的定義上,偏好高風險,高報酬。創投是創業投資,或稱為風險投資。聽這名字就知道他們承擔高度的風險,自然想要獲得超額回報。VC 對待風險就如同追龍捲風一樣,哪裡有危險就往哪裡去。他們可能投資 1,000 家新創公司,其中 999 間通通賠錢,但是其中一家是 Facebook,賺了 2,000 倍,所以得到了巨大的報酬。
私募股權基金 (PE) 在傳統的定義上,偏好低風險、利用槓桿融資放大投資額。在 ESG 浪潮還沒有開始之前,投資基礎建設的 PE 就開始投資綠色產業,他們相當適合投資基礎建設型的綠色企業,例如再生能源就是一種相當好的投資種類,它的風險不至於太過複雜,投資再生能源公司,長期的投資報酬率是可以預期的。
這些是傳統和已經在做的。這些年,因為對報酬的要求、對資本主義遊戲規則的不耐煩及 ESG 浪潮,許多人開始進行投資的創新,VC 與 PE 的界限也開始模糊。VC 可以不全然投資太早期、高風險的事業,PE 也可以適度投入高風險的新創事業投資。
VC/PE 由於投資彈性高、限制少,投資標的可以擴及未上市公司,甚至可以參與公司團隊的建立與管理,因此對綠色新創公司來說,這是很合適的籌資管道。VC/PE 一邊投資有符合 ESG 原則的上市公司,一邊放一小部份的錢投資綠色新創公司,就可以承受新創公司的高風險性,這種策略非常成功且成為趨勢。
不過,相對於一般民眾參與的共同基金,VC/PE 有一個很大的特點:成立當下,就決定了它的壽命,一般基金壽命是 10 年,可投資的時間是 5~7 年,只有極少數的 VC/PE 是永續存在 (evergreen fund)。這個先天限制,造成 VC/PE 與被投資公司的關係,必須要在特定年限內達到預期目標,通常都是可量化的報酬例如 IRR 等。面對 ESG 或綠色產業裡非短期可看到明顯成效的投資,自然會成為一個短版。
VC/PE 這兩種類型的私募基金都有潛力引領 ESG 浪潮,而且更進一步服務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經濟及就業引擎,你看,投資這種基金的投資人都是有錢人,馬斯克拿出上火星的錢可是比美國 NASA 還多!他們只是需要實驗出新的「配方」,找到平衡投資回報、又考慮環境與社會面向的創新投資策略。
看完這兩篇文章你會發現公募基金是 ESG 投資推波助瀾的重大力量,而私募基金則有潛力進一步服務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經濟及就業引擎,因此基金確實是 ESG 投資的重要金融工具,直接或間接地助攻 ESG 或綠色產業發展。下一篇,我們將用生質能這個綠色產業經典的投資難題為例,分析為什麼「找到平衡投資回報、又考慮環境與社會面向的創新投資策略」講得多好聽,卻沒有 VC/PE 願意投資?他們遇到的難題是什麼?有沒有可能的新「配方」?
責任編輯:Mia
核稿編輯:MindyLi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