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wie 商業投資】百年家族企業的數位轉型(一)老兵不死,看 Tyson Food 的新食力爆發

戰後崛起:成為肉品加工業全球霸主
身為全球第二大的家族食品加工業,也是美國牛肉的主要出口商。創立於 1935 年,歷經二戰洗禮、企業全球化到金融海嘯的 Tyson Food(泰森食品公司)已是 85 歲的老兵。公司在二戰時曾替前線單位提供肉品補給(罐頭、肉乾),創辦人 John Tyson 緊抓戰後復甦潮,大舉建立食品加工廠搶攻美國肉品市場,並在 1963 年進行全球擴張,插旗歐洲、亞洲與中南美,進行一連串水平/垂直整合,並在 1990 年代成為全球重要肉品供應商,泰森食品幾乎掌握全球肉類加工品的命脈(See it all through),產品同時外銷 100 多國。
人口成長:未來 80 億人口的飲食健康主義
根據聯合國統計,當今全球人口有 74 億人,若每年以 1% 速度成長,一年有將近 7,400 萬人出生,十年後將增加約十億人口。對公司而言,這意味著必須在十年內提高 20% 的產能,加上從 X 世代到 Z 世代都願意砸錢在健康飲食(看看高單價的健康餐),以及消費者軌跡破碎化、高移動等特性讓食品業者越來越難掌握消費者樣貌,傳統市場調查效力有限,品牌端又不太願意將資料分享給加工業者。
對 Tyson 而言,解決方法只有一個:吹響從養殖到消費者體驗的戰爭號角。

Scott Spradley:發動數據商戰的前惠普科技長
業界有許多報導與報告過度渲染技術的重要性,技術固然是重要轉型驅動力,但也只是驅動力「之一」,筆者認為,成事與否與還是仰賴「主事者」的推動。許多產業解決方案與新興技術在沒有適當規劃下也只是一紙合約,看看一些導入昂貴系統卻又失敗的國內外案例就知道了。
Spradley 原先在惠普擔任資訊長,在被新雇主挖角的第一天,管理階層就告訴他:「把 Tyson 打造成為提供肉品的科技公司」。不過 Spradley 並不急著導入新興技術,認知到數據是轉型的根本,在公司的哪裡搜集數據、蒐集什麼數據、怎麼搜集、要解決哪一端(製造端 or 消費端)的問題才是這位前惠普老將所關心的。因此從養殖業者、加工廠、供應鏈,一路到通路端,Spradley 計畫打造一條完整的數據鏈,成為一家以數據驅動營運的公司正是他轉型的目標。

邊緣、感測器、電腦視覺:一場資料串流的智慧盛宴
雞肉加工是 Tyson 的主力業務之一,他們公司在全美有 50 座雞肉加工廠,過往產線上由人工盤點雞隻數量,再手動輸入電腦紀錄,一來有計算錯誤可能,二來效率不彰,進一步影響出貨速度與客戶滿意程度。
受到 Amazon 無人商店的啟發,公司認為在產線上加裝電腦視覺感測器似乎是可行之路,技術的成熟大幅降低感測器的部署成本(根據公司說法,過去五年內每部感測器成本降低約一萬美元),提高可規模化部署的能力。感測器可以在邊緣進行運算,將存貨單位(Stock-Keeping Unit, SKU)控制在最適量;而電腦視覺則能快速辨識出瑕疵肉品,搭配 AI 演算法更是能強化辨識精準度與速度。同時,公司為加強工廠自動化程度,正評估是否加裝機器人手臂,透過與邊緣裝置的互聯,直接揀選瑕疵產品提高後續裝貨效率。

線上買肉?消費者體驗是關鍵
班傑明·富蘭克林曾說:「當你停止改變時,你自己也跟著停止了。」而對企業而言,所有的改變只為了滿足一件事:消費者需求。工廠數位化只是 Tyson 數位策略的一部分,直接接觸消費者並取得消費者偏好才是公司的重頭戲。有別於部分業者喊出去通路化的做法,Tyson 仍然維持與實體通路的合作(如 Walmart),但也體會到電商與網購的重要性。跟一般的消費性產品不同的是,消費者要網購生肉的需求真的不大(通常我們還是偏好看到實體肉類產品以檢查是否新鮮,而健康飲食的習慣可能讓消費者更重視挑選肉品的品質),根據調查,僅有不到三成的消費者會在網路上購買肉品。為了克服這個消費斷層,Tyson 推出「數位櫥窗」(Digital Shelf),並與 AI 新創 Visit 合作,其演算法可以從圖片中辨認出產品色澤、角度與厚度較佳者在數位櫥窗(其實就是購買介面)上架,增加消費者體驗有助於產品促購。

下個五年,看準機器人與供應鏈合作的潛力
人口的成長與健康飲食觀念帶來需求端的壓力,但另一方面,高齡化的問題卻也帶來公司人手不足的問題。從工廠內到物流系統都是 Tyson 下個五年的自動化重點場域,機器手臂、自主移動機器人(AMR)、無人機是往後的部署核心。同時,公司也計畫與更多養殖業者合作,以智慧物聯串接合作廠商的資料,這位近百歲的傳統老兵正準備帶領一群菜鳥供應商拿下往後 85 年的食品市場。
責任編輯:Mia
核稿編輯:Anny
延伸閱讀:
- 【Howie 商業投資】巨獸翻身:Walmart 數位革命的台下六年功
- 【Howie 商業投資】千秋萬世,一窺家族企業的接班大計:外部任職篇
- 【Howie 商業投資】基業長青:從家族企業發展看永續經營思維
- 【Howie 商業投資】風起雲湧,2021 年軟體業者併購熱潮能否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