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篇原文刊登作者部落格,INSIDE 獲授權轉載。作者:吳學展,1990 世代,不斷在政治與媒體圈玩耍。
從去年 12 月到現在,我當 podcast 節目《台灣通勤第一品牌》主持人(兼製作人)李毅誠的助理剛好半年了。最近因為疫情的關係,五月原訂將近 10 場演講活動幾乎取消,所以就趁這時候來整理一下半年來的心得。
先說明,雖然這篇文是以逞誠助理的名義發的,但,例如以創作的範圍來講,我覺得我還只能猜到他腦袋裡大概僅 10% 的東西而已,所以大多數都只是我個人的判斷和想法而已。
助理的工作內容,抽象來說就是:「讓創作者維持在可以舒服創作的(心理)狀態。」所以我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在處理接洽、前期溝通、日程協調等等「創作以外」的事情。
如果將台通視為一間公司(也真的是一間公司啦,去年底完成登記了,現在業配都是開發票囉),這間公司的「產品線」主要可以分成幾類:業配、來賓邀約、外部頻道的 feat. 合作、演講和表演,還算蠻單純的。
可是,雖然「工作項目」單純,但我們花了將近三個月在「彼此校正判斷原則」。雖然不用天天去蛇窩,但只要見面的時候,幾乎就是兩個人不斷在對話,持續至少四、五個小時。台通的聽眾應該可以想像,以逞誠聊天的 capacity,這個工作強度實在不低。(所以家倫的角色其實超難扮演的,相信大家後來也都有發現。)
以下,就從助理的視角跟大家分享,台通針對各種產品線,在哪些事情上、我們如何判斷、如何思考、如何決定。

一、《台灣通勤第一品牌》
從外部的視角看,這個節目的主體就是三位主持人:李毅誠(逞誠)、張家倫(家倫)、何勁旻(何ㄟ)。但從節目製作的分工來看,逞誠是台通的製作人,也是家倫和何ㄟ的經紀人。
這半年很多人會問我,「所以你是逞誠的經紀人嗎?」我都會直接回答,「不是,只是助理。」這種問答的經驗,表現出的是大家對於「經紀」這項工作的不了解,以為負責溝通、協調的就是經紀人。
如果更嚴謹來看經紀人的工作,應該是「製作一個藝人」,要決定這個藝人的市場定位、表演風格、甚至是更具體的每一步的發展路徑,例如:逞誠到現在還是拒絕讓何ㄟ單獨接受採訪。
就製作人的身份,台通這個節目已經超過一年了,但直到現在,絕大多數的集數在錄音之前,都只有逞誠自己知道這一集的主題和結構,即使連業配(除非需要試用、試吃),家倫和何ㄟ也都是到要錄音的時候才「搞清楚狀況」。
二、2021 台灣 podcast 產業動態
逞誠在很多訪問中都說過,台通的出現跟武漢肺炎的疫情有關。現在疫情比去年更嚴重,那有可能再次成為 podcast 市場拓展的契機嗎?對未來的判斷,我當然不知道。但可以提供兩個數據給大家參考:
1、台灣的 podcast 在 2020 年爆紅,下半年整體聽眾有顯著成長,但在 2021 年似乎有點「停滯」。自今(2021)年以來,台通節目單集的收聽次數都處於「穩定、持續微小成長」的狀態,目前平均單集收聽次數在節目上傳兩週後大約 13 萬,沒有明顯「數量級」的成長。這個數字代表的是人流。
2、另一個是金流。我從一月開始跟逞誠交接業配溝通的工作至今,台通業配都蠻穩定,且多是品牌和代理商主動來信邀請合作,我還不用發展陌生開發業務的技能。業配排程大約都是排到 1.5~2 個月後,例如:三月底時,業配排程大約就會排到五月中下旬。
(最近因為疫情升溫,除了演講等實體活動紛紛延期或取消,也收到一些業配想要延期的訊息,因為他們想業配的產品是跟旅遊相關的 QQ)
三、業配怎麼接
在我接手業配的溝通工作之前,原以為大多數應該是「行政工作」,但其實不然。這個工作充滿大量的「判斷」,也因此有趣。
簡言之,需要判斷的問題就是:「這個合作要不要接?不要接的理由是什麼?」
從經營「影響力」這門生意來看,「信任」是最核心的資產,因此「風險」是比「利潤」更該優先考慮的事情。
對此,我們建立了一個基本的 SOP,在確認接案之前,要先把品牌名和幾個關鍵字丟去 Google,以避免最麻煩的「道德風險」:如果你這次推薦的產品或品牌(曾經)出事,那下次就沒人要相信你了。
除了這串要跟品牌搭配 Google 的關鍵字列表,還有一些明確或模糊的判斷原則:
“爭議 OR 詐騙 OR 中國 OR 中資 OR 九二共識 OR 太陽花 OR 韓國瑜 OR 香港 OR 反送中 OR 西藏 OR 食安 OR 資安 OR 全球暖化 OR 環保 OR 反同 OR 歧視 OR 過勞 OR 血汗”
1、不接「投資類型」的產品
「投資一定有風險,基金投資有賺有賠,申購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
即使加上警語,但在我們能夠「清楚理解」產品風險之前,還是傾向不為投資類型產品背書,並推薦給聽眾。而且,經濟世界變化這麼快,真的有辦法「清楚理解」嗎?聽眾如果投資慘賠,我們要/能負責嗎?
但,「信用卡」就比較接近支付工具,跟基金、投資型保單、甚至更複雜的金融商品不太一樣。至於「機器人 AI 投資工具」,我們則認為屬於投資類型的產品,畢竟這很像是推薦一個「理財專員」,風險蠻不可預期。
2、何謂「保健食品」
我也是接手這個工作之後,才更明確地知道廣告相關的法規分很多種:藥品的、化妝品的、健康食品的、一般食品的……等等。至於常聽到的「保健食品」其實並非法律名詞,而只是一種「(聽起來)對身體某部分有好處」的「一般食品」。
除了法規問題(例如非藥品就不能宣稱療效等等),還有責任問題。
藥物廣告(例如斯斯感冒膠囊)有更嚴謹的規範,所以反而只要按照規定做廣告,就比較不會有爭議;那「保健食品的效果」,要如何為其背書呢?
例如,葉黃素要吃多久,眼睛才會有多大程度的改善?改善又要如何定義?即使親身試用覺得有用,但如果產品效果會因每個人的年齡、體質、生活方式而異,那我們要用多強的力道推薦?甚至在業配的同時「打預防針」?
這些問題我們至今都還沒有答案。
3、「政治人物」類:跟錢掛鉤會很麻煩,不掛鉤的話還是很麻煩
目前「政治人物」類的案子都還不想「跟金錢掛鉤」。
曾經有來自縣市政府(透過廣告代理商)的業配詢問,業配的名目是地方的軟性活動(XX市OO節)。因為不是硬性的政策辯護和背書,所以初步判斷應該相對可行。
但對方後來進一步提出,想讓首長接受台通訪問的宣傳方式。針對這個問題,最直觀的想法就是 yes or no,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且基本原則是一定要揭露本集有收費。
第二階段的想法,則是認為「此例一開將後患無窮」。
因為可能會讓人覺得「只要找個名目付點錢,就能來上節目了」。那,如果將「活動業配」和「首長受訪」兩件事分開呢?例如在業配上線的一、兩個月之後,再以不收費的方式專訪首長,前提當然也是製作人對這個題材(首長)有興趣。
只不過,再進一步想,同樣是「此例一開將後患無窮」。
因為後續肯定還是會招致「台通就是有接到標案才會讓XXX上節目」、「那下次先給錢,我也能上台通受訪吧」等等批評。到時候,再怎麼解釋「是因為這個題材有趣才做的」,也很難有說服力了。
雖然那個案子後來沒有成案,但也因此釐清了目前的想法:「政治人物」類的題目不跟金錢掛鉤。在沒有商業合作的前提下選題,選題原則就變得比較單純,亦即:一切視個人價值觀、輿論風向、偏好、美學及風險等綜合考量而定。
但也能想像,即使一切不與金錢掛勾,未來只要讓A來上節目後,B、C、D的幕僚團隊可能也會接著來信詢問,到時候該怎麼尷尬但不失禮地說明「他可以,但你不行」,仍然是個挑戰。
四、我想推薦XXX來上台通接受訪問(因為他OOO,所以他很讚)
跟錢有關的膚淺話題交代完了,接著進入跟創作比較有關的主題。
但還是再次強調,我自認到現在,還是只能理解逞誠腦袋裡大概 10% 的創作想法。因為這就像你很難「幫一個小說家寫小說」,畢竟大部分的東西都裝在他腦袋裡。
台通節目的形式,目前基本還是分兩種:2~3人對談、訪談來賓。

對談的集數先不講,因為這類內容我幾乎不涉入,很多集數我也是上線之後才聽到的,甚至很多故事我平常也沒聽過,例如最近 EP112 提到的:國中生何ㄟ和他爸從流星街騎機車載古箏回土城的故事。
來賓的話,大家應該可以想像,世界上有各式各樣的人背負著「宣傳」的責任,想要到台通這個「閒聊台」說他們想說的話。而且因為台通節目的「綜合性」特質,所以邀約名目真的是五花八門。
近期來賓訪談的集數比例有些微增加,這些來賓們也都是「有話要說」,而且節目效果也都還不錯。
身為新聞所的肄業生,我覺得現在的台通訪談,可以用「新聞」的分類方式來說明:台通做的訪談是「人物專訪」,而不是「專題報導」。節目內容是以「人」為主,而不是「議題」,所以不可能整集 60 分鐘的篇幅都在講「你想講的事情」。
以下提供部分訪談集數連結,括號中是每位來賓的「有話要說」:
EP108 不哭不哭眼淚是珍珠 ft.家安、子桓(紅鼻子醫生)
EP105「不想接手隨時可以放棄」👐🏻 ft.陳昭賢(明華園)
EP101 有用的人就有用 ft.Omah (小綠) (母語保存/可口可樂對話瓶*)
EP99 收好塑膠袋 ft.林美美(獼猴共存協會)
EP91 一定和解,已經和解 ft.楊雅喆(天橋上的魔術師)
其中,可口可樂這一集,是有收費的「整集」商業合作,報價當然就會比一般的業配高,因為前期溝通和製作成本也比一般業配高很多。
如果這種「整集專題」的模式,內容本來就有正面的社會意義、或者本身就是個好題材,當然是何樂而不為,例如:可口可樂想討論的「語言/原住民」。

但對製作過程來講,從訪綱的對焦、來賓的選擇,再到準時上刊的時間壓力,過程就會比較辛苦。因為,製作方最不希望發生的事情就是,「因為收錢,所以節目變難聽了。」這對節目長期發展一定是壞事。
以這一集的來賓邀約工作為例,我們原本曾想找原住民演員、或是電視劇的族語老師,再後來才透過朋友推薦而認識了小綠。(再次感謝從花蓮遠赴台北錄音的 Omah 小綠!)
先撇除商業合作因素,關於來賓類型,有兩種是我們比較頭痛的,所以目前成立的 case 非常少:
1、高層出馬可以展現誠意但節目很難成立
有些邀約方會覺得,一定要請出組織內一位具權威性的大大來上節目,藉以展現誠意。但這通常很難成立,因為位階越高的人,講話包袱越重,節目的效果就容易越差。
明華園的執行長昭賢可說是難得的特例,但這可能也跟她所屬的產業(表演藝術)有關。

2、政治人物
在各種來賓類型裡,最「麻煩」的就是政治人物了。政治的「合作」和一般商業的考量非常不同。
第一,是政治產業的「風險」本來就高且難預測;第二,是「背書」的對象不一樣;第三,則是因為台通的訪談方式「毫不客觀中立」,所以一定必須是主持人「有感覺」(例如:喜歡、好奇、疑惑)的人選,節目也才可能好聽。
商業業配多僅限於「產品」,但政治合作,背書的對象是「個人」或「政策」。如果政治人物之後爆出爭議,即使是婚外情這種毫無公共性的事件,或是政策因為各種人為或不可抗力的因素而無法順利執行,節目可能都會間接受傷。所以,目前台通訪問過的政治人物,仍僅有呱吉和陳柏惟這兩位「非典型」的政治人物,還有早期 EP20 的「高雄市民」陳其邁。
五、節目以外
前面講完業配與來賓的合作原則,接下來講節目以外的事情。
公司的收入結構目前就是以業配為主,其他的外部節目 feat.、演講、表演活動等等邀約,費用考量真的是其次,因為這些收入很難和業配一樣高。接不接邀約的主要考量,主要是準備與執行的時間成本,以及合作內容的有趣程度。
以台通現階段的狀態來說,仍然是「如果有外面的舞台,就盡量去。」畢竟 podcast 在整個台灣社會中仍然是小眾。
以演講為例,無論是大學系上課程、社團、校方或政府部門邀請的演講,我們也都希望盡量接。目前也從這些外部活動得到一些回饋:
1、大學生聽 podcast 的人數蠻少的,所以有機會還是會想去接觸看看。政府部門願意接觸新興傳播媒介,也很值得鼓勵。但外縣市的邀約,真的就是時間成本問題,例如:三月去中央大學光電所演講,即使只是中壢,但算上演講前的午餐,就要花上整整一個工作天。近期的例子:高雄市政府青年局【一生都在研究怎樣講話才好笑】
2、參與其他節目的錄製和拍攝,同樣是以時間成本為主要考量。常設製作的節目,有的是媒體公司製作的常態性節目、有的是公關公司執行政府部門行銷標案,通常都有固定的通告費/車馬費,通常是幾千元不等。近期的例子:【台通】0成本滾出一桶金!破解2個月衝上Podcast冠軍秘辛 ft.台灣通勤第一品牌|下班經濟學145
3、有些「特別企劃」則是企業品牌委託製作公司拍攝的。此類案子的「商業性質」更純,而且也不是常態性的節目,合作預算就會比較高,因為扮演的角色其實更不像「來賓」,而是有一點點「代言/站台」的味道。近期的例子:【吉列5分鐘鋒利鍛造廠 Podcast】

六、演講主題
針對演講這個「產品線」,可以多說明一些。
截至目前最大宗的邀約,都還是請台通去分享「如何製作節目」。但有幾次經驗,發現台下參與者,背景並非相關科系或產業,甚至沒聽過台通,更甚至沒聽過 podcast。面對這樣的 TA,直接以台通節目為案例分享「如何製作節目」,用想的就知道效果不會太好。
所以我們近期也開始調整,將演講再分成幾個「子產品」:節目製作、人生哲學、聊天術。
而且我們也嘗試在演講的前幾天,請主辦單位代為發布簡單的問卷,先調查這次演講的參與者背景,讓主持人得以事先掌握情況,再調整演講各段內容的比例。
1、面對需求明確的主辦單位和參與者,分享「如何製作節目」,應該算是目前最輕鬆的演講,因為執行的經驗最多。
2、要講「人生哲學」,則是從前述的經驗發現,總會有些講座的參與者對 podcast 並不熟悉,但主辦單位仍想找一些「當紅人物」來做經驗分享,所以才衍生出這個題目。但即使是同為「人生哲學」的主題,也需要根據參與者的背景而定,畢竟上班族、大學生和高中生的煩惱應該不太一樣。
3、「聊天術」則是很最近才收斂出的主題。生成的邏輯跟上一段很類似。如果不想講太廣泛的心靈雞湯,但又無法進到專業的「節目製作」主題,那就提供一項人人都能用到的技能——「懂閒聊」——這也是台通經常被媒體貼的標籤。
例如,即使是逞誠平時跟朋友的聚會,當有遲到的人出現時,逞誠就會幫這位朋友「前情提要」當下的話題,就像他經常在節目上說,「來,這裡我們先跟聽眾說~明一下」,這就是一種從節目內容可以看出他比一般人「懂閒聊」的線索。但這個產品還未成形,而且近期的演講都因為疫情取消了,哭哭。我自己蠻期待這套演講的內容。
七、小結
如同本文最一開頭說的,我的功能是「讓創作者維持在可以舒服創作的(心理)狀態。」
相對的,要如何「製作」一個節目,或是如何「經紀」一個藝人,這兩件事都是高度「創作思維」的工作。你現在如果問逞誠「為什麼要這樣經營何ㄟ?」這個問題可能就像問諾蘭「為什麼要這樣拍《全面啟動》?」。他們當然可以講出很多「概念」和執行方面的「如何」,但講到底,是很難有下一個人用一樣的想法拍出《全面啟動》的。
所以,身為一個助理,老實說在「公司經營」的大方向上能提供的建議非常有限。我能部分使得上力的,多是針對特定來賓的意見、談論時事新聞的政治風險判斷、提供人脈牽線、或是想偷渡一些自己在乎的社會議題等等範圍。但台通兩年後會是什麼樣子?我真的不知道呀。
最後,也跟身邊對台通有興趣的親朋好友說一聲,我的頭銜就是助理啦,所以各種合作事項當然不是我說的算。我能提供的具體協助,應該比較像是「提案階段的顧問」,讓有興趣來合作的朋友,可以事先徵詢意見,減少提案的溝通成本。畢竟現在疫情期間整天在家,有人打電話來陪我聊聊天,我也是很開心啦。
*更多討論可見臉書版本
責任編輯:Chris
延伸閱讀:
- 真正起飛還是泡沫?台灣「Podcast 元年」的 8 個觀察
- 【帶你看 Podcast】兒童節目攻佔排行榜/新手錄音大禮包/Podcast 如何在地化
- 【傳統與數位的媒體抉擇之路】EP3. 敏迪:Podcaster 全職創作越自由,就必須越克己
- 【傳統與數位的媒體抉擇之路】EP4. 廣播主持人陳思安:聲音媒體沒有輸,陪伴感是強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