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的自駕車浪潮方興未艾
除鴻海 MIH 聯盟籌組外,近來自駕車界的大事莫過於瑞典 VOVO 與 AI 晶片大廠 NVIDIA 的合作,強悍的運算能力是自駕車運行的必要條件之一,NVIDIA 的 DRIVE Orin™ 平台具備每秒 250 兆次的運算速度,可大幅強化資料處理與分析能力,提高自動駕駛的安全性,而安全性正是業界與政府最關心的議題。此外,先進駕駛輔助系統 (ADAS) 市場的規模也因自駕車需求而大幅提高,同時光達、奈米波的演算法技術曲線也不斷縮短,整個自駕車從技術到市場正朝巔峰邁進。
五花八門的驅動力推高自駕車需求
自駕車興起並不是一夕之事,筆者觀察這三年來自駕車的驅動要素,可作以下歸納:
1. 電商與消費者的「最後一哩路」
疫後宅經濟與零接觸的興起堆高消費者對電商倚賴度,精確性與速度成為當前電商業者最重視的佈局。各種自駕載具的需求順勢上升,載貨的成為物流業者佈局重點,而消費者則因社交距離關係離開公眾運輸,轉向購買自有交通工具,而方便的自駕車自然成為青睞對象。
2. 自駕車領域獲得更多資金投資
根據 CB Insight 調查,2016-2020 年獲得 VC、CVC 的投資集中在天使輪與 A 輪,顯示投資者對於該領域有較高的風險胃納度。從新創獲投位置分佈來看,歐洲自駕車新創比例逐漸提高,主因在於歐盟對於永續經濟的重視已經常態化與法規化,以歐洲戰略投資基金(European Fund for Strategic Investments, EFSI) 為例,EFSI 投資金額逾三分之一用於能源、環境、資源效率項目上,自駕車屬於永續經濟的一環,自然受到重視。

3. FAMGA 企業深入自駕車領域
有關自駕車到底屬於硬體還是軟體導向依舊眾說紛紜,但科技巨頭的雲端與機器學習技術優勢確實是自駕車的驅力。Amazon、Google 與 Apple 都傾力打造自家的自駕車生態系。策略投資、併購與自行研發成為常見作法。

4. 安全意識興起與法規制定
輔助自駕系統為目前自駕車安全標配,但多數自駕車仍處於 level 2 階段(總共有 5 階段), level 2 仍需要駕駛者隨時監控車況,尚未完全達到自動駕駛功能。不過在 AI 不斷進步下,達到 level 5 應不是太久的事。即便如此,軟體受駭的可能性卻也激起各國政府對車聯網安全性的疑慮,進而立法限制。不過也正是這兩股力量拉扯使自駕車的發展更為蓬勃。
數家汽車資料平台新創具備變現魔力
1. MOTORQ
MOTORQ 為美國一家機器學習新創,公司搜集大量內外部資料給客戶,並對自駕車電池座壽命預測與警示,減少駕駛發生事故機率。同時該新創也提供自駕車船運或陸運時追蹤狀況,讓車廠隨時掌握自駕車產品的動向。美國的通用汽車目前正與 MOTORQ 合作,追蹤各型號車種出車情形。
2. Wejo
與 MOTORQ 類似的是,Wejo 也是車聯網平台新創,提供平台及服務的商業模式,其價值主張為「透過不同車輛資料的連結,提供安全的駕駛體驗」,其 ADEPT 平台可以自動整合車輛與車輛間的資料提供給機構用戶(特別是交通部等單位),減少車禍發生率,對於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的發展助益不小。
自駕車的威力得以發威仰賴人工智慧與物聯網的結合,硬體僅是獲利來源一部分,提供額外加值服務才是否能在業者競爭中脫穎而出的關鍵因素。其實,不論是汽車製造商或是資料平台新創,在累積足夠客戶數量後,可進一步將搜集之數據做加值服務,運用不同開放數據、產業數據、外部數據搭配智慧聯網進行多應用領域摸索,連帶收費方式也可以做彈性調整,例如計次收費、按使用量/使用法收費以及仲介費/手續費都是能考量的選項。對業者來說,不斷精進的演算法開發與建模是打造長期優勢的一環。
責任編輯:Mia
核稿編輯:MindyLi
延伸閱讀:
- 跨足自動駕駛技術!Walmart 收購自駕車新創 Cruise 未公開股權
- 【NVIDIA GTC 2021】今年軟硬整合新品連發,連一條龍自駕車平台都有了!
- 庫克罕見談蘋果自駕車計畫:對馬斯克相當欽佩
- EV 的新活泉:鴻海集團 MIH 電動車開放平台,會翻轉傳統汽車產業的玩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