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只未來肉,還有未來月餅、鍋貼、小籠包?植物肉在亞洲市場的挑戰與機會

本文由好食好事基金會投稿,INSIDE 經編審後刊出。
為促進台灣食農產業積極發展,好食好事基金會於 2018 年啟動台灣第一個食農新創加速器。希望以國際與創新思維,扶植食農新創企業,激發在地食農創新能量、加速國際接軌,改善食農產業的發展,並為台灣催生食農獨角獸。如欲了解更多食農趨勢,歡迎前往好食好事官網:https://www.hao-shi.org/
隨著環保意識抬頭,蔬食風氣日漸興盛,美國植物肉龍頭 Beyond Meat 日前宣布將進軍麥當勞、肯德基和必勝客等速食業者,未來在麥當勞,你可能會多一個「植物肉漢堡」的選項!
根據 Coherent Market Insights 預測,2026 年植物肉的市場規模上看 65 億美元, DuPont N&B 亦預估,未來五年亞洲的植物性產品市場將成長 200%。即使目前植物肉市場,仍由歐美市場主導,在亞洲市場的發展備受國際矚目。
強大的內需市場 植物肉企業搶進駐中國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肉類消費國,每年吃掉全球約 26% 的肉類,但這樣的情況正在慢慢改變,新冠疫情爆發及環保意識提升,讓越來越多人開始尋求肉類的替代品。為了滿足這樣的需求,中國的植物肉市場正在迅速地成長。
自 2018 年受到非洲豬瘟影響,越來越多餐廳採用植物性食材;去年疫情爆發後,Beyond Meat 與星巴克合作,在中國超過 3,000 家店舖,推出植物肉菜單;肯德基、漢堡王也分別在中國販售植物肉雞塊、植物肉漢堡等產品。這些情形都顯示中國強大的內需市場,正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投資者入駐,未來中國更可能主導世界植物肉的走向。

飲食習慣差異 歐美植物肉在亞洲的挑戰
但風靡歐美的植物肉,來到亞洲市場會面對什麼樣的挑戰呢?
首先,第一個考驗就是飲食習慣的不同,目前歐美較為人知的植物肉產品以漢堡排為主,與亞洲多數國家的飲食文化有所差異,蒸、煮、炒、炸等不同烹調方式適合的肉類都不同,在產品研發上就必須考慮到這一點。
根據商社男的外食迷宮「植物肉只能有漢堡嗎?植物肉在亞洲需要考慮到的市場課題」一文指出,亞洲人原本就有吃豆腐等豆類食品的習慣,而豆腐本就是肉類很好的替代品的,若開拓亞洲市場也需要考量到豆製品原有市場的威脅。
用植物肉做的小籠包 新創品牌打平價市場
除此之外,中國本土植物肉研發也不落人後,受到國外市場刺激,中國許多肉品公司也開始了植物肉相關產品的研發。
其中植物肉公司「珍肉」推出植物肉月餅,主要以大豆蛋白、碗豆蛋白製成,其他產品還包括植物肉丸、小籠包等傳統美食,儘管口感離實際肉類仍有一段差距,但這個產業潛力無窮。
相關分析也指出,植物肉的決勝關鍵仍在於口味與價格,在努力研發口感的同時,香港的植物肉品牌 OmniPork 就鎖定亞太市場,2019 年更引進台灣,與鍋貼連鎖店八方雲集、全家超商合作,試著打入平價市場,讓更多消費者願意嘗試植物肉。

植物肉大戰台灣沒有缺席!肉醬千層麵素食者也可吃
而台灣在全球植物肉競爭市場中並未缺席,不少食品業進軍植物肉市場,針對台灣料理研發最適合的產品。松珍生技為國內植物肉品大廠,產品從牛肉漢堡到蝦子沙拉全都是素食,不只外觀逼真,甚至連口感都如出一徹。
而農畜牧食品龍頭大成也推出植物肉品牌 Neo Foods,大成看見了台灣的高比例素食人口商機,不但致力研發口感更好的植物肉,更努力壓低價格搶佔全球市場。台灣首個專注食農領域的「好食好事加速器」所輔導新創團隊,寬泰食品則從植物肉的調理做為切入,開發出植物肉醬千層麵、植物肉米漢堡、植物肉獅子頭等即食調理包。

吃素不再侷限於宗教,近年來選擇蔬食的人越來越多,再加上疫情爆發,讓人更加正視健康飲食的重要。而全球紛紛投入植物性產品的市場,這個風潮勢必會持續燃燒。
責任編輯:MindyLi
核稿編輯:Anny
延伸閱讀:
- 看好中國市場—— Beyond Meat 在中國設立首座 E2E工廠
- 降低人工添加物的食品新風潮:你吃的東西有潔淨標章 Clean Label 嗎?
- 健康、素食風潮當道,麥當勞在加拿大推出植物肉漢堡
- 進軍人造肉!麥當勞將推自製植物排 McPlant 味道就像大麥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