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為全球新創生態系主要分佈地
近年許多國家紛紛鼓勵新創公司進駐城市,形成「新創生態系城市」的盛況。根據 Compass 的「Startup Ecosystem Report」,全球新創最活躍的城市中,前五名分別為美國的矽谷、紐約、洛杉磯、波士頓、以色列的特拉維夫;另一家調查機構 Startup Genome 也於 2019 年也指出,全球前 30 大新創生態系中,矽谷、紐約、倫敦(目前已脫歐)、北京與波士頓穩站前五名。根據麥肯錫統計,歐盟新創公司不論在獨角獸數量、募資輪次金額、新創競爭力等指標上都落後美國同業,我們今天從資金與市場的角度切入,看看歐盟輸在哪。
證據一:歐盟新創數量佔全球近 40%,但只有不到 14% 成為獨角獸
麥肯錫指出,雖然歐洲新創家數占全球約四成,且 36% 獲得創投資金支持,但最終成為獨角獸的數量卻只有美國的三分之一,獲得創投 C 輪以後投資業者數量大幅減少。

證據二:新創企業成功出場數量僅為美國三分之一
除了獨角獸數量稀少外,歐盟新創出場案例也僅為美國三分之一(註:出場方式包含槓桿收購、IPO 上市),不僅如此,在初期募資階段,等待種子輪與 A、B 輪投資的業者數量也少於美國。

證據三:歐洲新創海外市場拓展速度不及美國
一位不具名的美國新創營運長表示:「相較於歐洲對手,我們在半年內拓展 16 個國家、80個城市的市場,也許我們太早出售了,但這是歐洲同行難以做到的啊!」
的確,歐洲新創由於國際化速度慢,加上歐洲創投普遍投資決策評估期較長,使許多歐洲新創錯失海外發展機會。
上面三個證據都顯示歐洲新創輸給美國,所以到底為什麼?
原因一:創投資金來源差異性影響了投資風格
從資金溯源講起,創投實質上是私募基金的一種,而既然叫做私募,得先釐清有哪些資金來源,才能區分出資金擁有者的調性與風格。一般而言依照報酬率的急迫性可稍微分兩大類,第一類是追求穩定金流的退休基金、政府資金,以及影響力越發成長的家族辦公室。第二類是企業創投、壽險、銀行、主權基金等,這類資金元比較重視新創成長狀況,因此也比較關注投前投後管理。
而歐洲創投資金來源主要來自第一類,對於能提供給新創的額外資源(如通路、技術指導、顧問)較少,間接也影響被投方的成長力道。
原因二:歐洲新創較缺乏冒險文化
我們常提的外商做事風格、外商效率,其實 95% 都在講美國企業,而非歐企。
歐洲至今仍存在古老的傳統,如榮譽、優雅、緩慢等文化,且永續發展觀念興盛,自然在新創業者意識裡也深深扎根,加上過往歐債危機與英國脫歐事件對歐洲經濟衝擊不小,也是歐洲新創更為謹慎,也不是說這種文化不好(美國也經歷過金融海嘯跟各種金融事件),但畢竟是創業期,強大冒險精神才有機會造就企業往後得的永續發展。
原因三:總部距離「超級實驗室」太遠,技術人才較難取得
如第一段所說,這些新創城市除了具備國際育成中心、創投資源外,一大加分項目是鄰近學術機構,當前許多尖端技術,比如 AI 或量子電腦,是從學術實驗室(Lab)帶出來的,實驗室具備技術與人才,以及鄰近產業聚落的支持,無形中成為新型態的技術中心。
歐洲新創設立總部由於地理位置要素較不傾向於設立在矽谷、紐約,或是其他新創城市,對於技術掌握、實驗場域落地測試、人才招募能力較差。
然後,還有人拿 AI 名義來圈投資人的錢?
倫敦著名創投 MMC Ventures 日前指出,全歐盟約 3,000 家 AI 新創中,居然有 40% 並未實際運用 AI 於公司服務,換句話說,有 1,200 家公司打著 AI 應用的名義在創投界圈錢,這種做法對於生態系形成自然不利。
雖然 AI 應用目前已經進入成長期,但究竟多少新創真的運用 AI 落地、甚至獲利?前不久中國的半導體騙局提醒了投資人勿落入羊群效應的陷阱,但 AI 呢?在當前低利時期,以及 SPAC 瘋狂的熱潮中,資金急著尋找出口,而新創也看準時機募資,只不過誰真誰假,還有待時間釐清真相。
那歐洲新創生態系還有救沒有?
以上分析確實說明歐洲新創競爭力逐年下滑,不論在文化、法規、技術、資金與人才上都不如美國新創圈,但歐洲靠著歐盟的經濟實力仍讓人不敢小覷,近來德國從技術導向逐漸開放為鼓勵商業模式創新與消費體驗等接近終端消費者的營運模式,法國與北歐、甚至英國依舊具備強大技術研發能力,或許歐盟新創改變甚緩,但面臨中國與美國強大競爭壓力下,變革依舊是不得不走之路。
責任編輯:Mia
核稿編輯:MindyLi
延伸閱讀:
最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