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塞 IG 研究室】編輯自產內容日更貼文我們怎麼辦到?背後產製流程導入公開

相信各位讀者都有關注到 INSIDE 在農曆年前重啟我們的 Instagram 帳號!在帳號早期,當時還是以新聞照、產品照作為貼文主要內容,後來由於人力限制,我們暫時停止更新 IG 了一段時間,繼續以其他能直接置入連結導流官網的社群平台為主。
然而,在近幾年以來,我們也關注到台灣 IG 用戶在使用習慣悄悄有了些轉變,在以美照攝影為王的社群平台逐漸開展另一條新道路--知識型圖卡內容。
先前專訪電商人妻時她也提到,在兩年前知識型帳號還非常少,過去自己也只是零碎分享 IG 行銷知識,而在去年 2020 年知識型帳號大量崛起,自己的 IG 上也提供更多知識型、工具型等乾貨內容。
長期關注 INSIDE 的讀者應該可以了解到,INSIDE 網站原生內容除了科技時事,也包含廣泛知識型內容,硬塞科技字典、乾貨教學文,要做知識型的帳號並沒有不可行,但是就人力可負擔的工作量來說就需要審慎評估。
身為新聞媒體每日需要處理大量的文字內容,若是要經營 IG ,就需要專為此生產圖文內容。這時後端的產製流程就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了!對於目前同時經營網站文章、Podcast 節目、在 Clubhouse 頻繁開房的編輯們來說,究竟是如何穩定更新 IG 呢?
簡單來說,我們與關鍵評論網的設計討論出了一套圖文產製系統,將發文主題、數量固定,這讓我們在重啟兩個月後,追蹤數穩定增加成長率超過 52%
首先,先給大家一些背景資料,目前 INSIDE 的 IG 動態牆貼文並非由單一社群編輯操刀,是由 INSIDE 編輯部同事們共同製作,一位主編加上四位編輯輪班上陣,各位現在所看到的排版一致、每週涵蓋六大系列主題的 INSIDE IG 是由五個人共同產製,也就是每日貼文都有一位值班編輯。
確定重啟 IG 這項內容產品後,編輯向集團的設計師尋求協助,溝通素材與設計風格,設計師與 PM 也針對編輯部的痛點找到解決方案,最終引入了團隊專屬的圖文產製流程,現在編輯也不私藏地圖文內容生成幕後公開,提供給在今年仍有意要經營 IG 內容的用戶,或是已在經營想提升產製效率的創作者、品牌。
設計師 Yoyo 坦言,在本次要解決圖片產製的問題在初期,讓她相當燒腦,必須解決以下痛點:
不過挑戰總是能激起更多創意點子,在一陣腦力風暴後,終於讓 Yoyo 終於找到幾乎能做到更好協作模式,答案就是最佳的工具組合: Figma + Google Sheet!也就是說,只要設計師一次性輔助,日後行銷、編輯就可自行運用 Google Sheet 製作圖片,比起簡報軟體或是繪圖軟體,能快速產出系列模板的圖片,且不會有跑版問題,尋找會使用 Figma 的設計夥伴,並參考以下的流程,你也能獲得這套製圖神器!
以下會詳細介紹如何設定 Google Sheets 跟 Plugin 如何使用(溫馨提醒:不包含 Figma 畫面的製作和設定,所以建議可以直接尋找身邊的 Figma 好手在初期協作,後面就可以事半功倍啦!)
1.將版面做好相關設定
先列出畫面期待做到的需求,再因應設計去規劃,做好 component 和 auto layout 等等相關設定。
再來,就是關鍵了。
2. 於 plugin 頁面安裝 Google Sheets Sync
安裝完 plugin 後開啟一份準備連動的 Google Sheet 表單。
3.透過命名來串接 Google Sheet 表單上相對應的欄位
這個 Plugin 是透過【命名】的方式去將畫面跟表單做串連,因此命名在這裡很重要,有一些【特定的命名規則】也需要去遵守,以下示範最基礎的內容串接方式,適用中、英文的文字和圖片。(附上英文命名規則說明,繁中翻譯版本正在與開發者洽談中靜候佳音)
在 Figma 裡面命名你的圖層,並在圖層名之前加上 #
例:圖層名 Cn_Name (在前面加上 #)-> #Cn_Name (見下方圖一)
在 Google Sheets 上建立圖層名的欄位,命名需與圖層相同,並使用粗體作為標示
例:使用 A 列作為對應圖層的欄位,Cn_Name (見下方圖二)
請跟著下列步驟指示
5.之後每次更動只要按下 Re-Sync 即可
上面的設定是以「硬塞科技名人語錄」系列為例,不過還有其他頁數與排版比較多的像是「硬塞評論」「硬塞開箱」主題,編輯在實際測試後針對圖文所需的最大彈性空間回報給設計師,設計持續調整優化,編輯著手製作到第三次就達到最彈性的設定,編輯也就不需要再麻煩設計師了!例如在開箱系列中會需要 App 畫面及介紹帳號,就增添了下方的版型:
另外,像是深度評論文,雖然是轉譯長文內容,字數仍然多於其他主題,就需要容納多字數的版型設計,也在初期由設計師完成排版設計,讓編輯能將圖片連結及文字輸入至 Google Sheet,快速在 Figma 產出圖檔輸出就完成當日圖片製作了!
編輯們雖然不會使用 Figma,但經過 Google Sheet 產出在介面上的圖片幾乎不用更動就可以輸出了,如果想要針對局部更動,仍然可以簡單微調,接著輸出圖檔就完成囉!
不論你是品牌還是多人協作的創作者帳號,有系列性的內容主題,或許都可以參考,對於初期想要累積內容的帳號來說,可以有效解決 IG 圖文產製的創作門檻,也不用使用千篇一律的免費模板,可針對品牌風格與設計討論出獨具特色的模板。
只要到本篇貼文完成步驟即可獲得此份操作攻略簡報,不用擔心文章弄丟無法查看!
目前 INSIDE 持續努力成長中,希望在資訊爆炸的當今,除了既有的網站文章,以策展內容提供給讀者們更行動便利、更好消化的資訊,對於我們的主題有任何想法都歡迎至 IG 私訊給我們,日後帳號持續壯大,有機會將持續和大家分享我們的 IG 經營筆記,最後,不免工商一下 INSIDE 重新推出全新的六大 IG 主題,週一到週六更新,趕快追蹤起來吧!
核稿編輯:Chris
延伸閱讀:
透過GA分析進站者發現, Safari的新客數越來越多,難道這表示 iOS 的用戶數也跟著增加了嗎?注意了,這有可能是 Apple 封鎖第三方 Cookie 帶來的影響。隨著 Google 即將淘汰 Chrome 上的 Cookie ,這個幫助廣告主記住用戶受眾的小工具,將要再一次地影響數位廣告產業。
各大廣告平台在過去幾年不斷地透過 Cookie 以及其它方式,悄悄收集使用者的用戶數據,隨著這幾年用戶的隱私權意識抬頭, Apple 與 Google 對於藉由 Cookie 辨識用戶資料的廣告投遞方式,持有不同的態度,這也將是所有廣告主的極大挑戰。當 Cookie 不復存在,要如何辨識使用者資料?
Cookie 消失了,或許會有新的數據辨識工具來取代,但是任何試圖跟蹤受眾的方式,都難以符合大眾對於保護隱私權的期望。另一方面,也極有可能無法再通過日趨嚴格的媒體監管限制。無論如何,數位廣告不能像過去一樣,無條件地使用類似 Cookie 的追蹤方式,來達到與現在同樣的廣告效果。
後 Cookie 時代內容辨識類型的廣告鎖定方式,將成為未來具指標性的投放策略。廣告與瀏覽平台或內文主題的高相關性,不僅能顯著提高受眾的互動度,更重要的是,完全不需要收集任何個人數據。
FreakOut Taiwan 不斷嘗試更友善的廣告投遞形式, 自 2016 年進入台灣市場的原生廣告,到 2020 年末引進「 Mirrors 」 AI 影像視覺內容辨識系統,都是以網路使用者的角度出發。「 Mirrors 」不需要使用傳統的受眾興趣設定,即可針對「目標受眾在觀看的影像內容」、「品牌自身競爭對手或相關指定系列產品出現的影片」來投遞 YouTube 上的影音廣告。
傳統的內容比對廣告皆為自然語言處理 NLP 中心,基於「純文字」的比對來顯示相關廣告,如大家很熟悉的 Google AdSense 。但是,結合新興的 AI 演算和複雜的圖像辨識,已然能夠達到「影片」的內容偵測,透過增加多個比對層和基於自然語言處理 NLP 的基準定位,可深度學習並提供更精細的辨識洞察力。
舉例來說,若想要將汽車廣告投放給對汽車有興趣的人,我們要先從可能對汽車感興趣的受眾中開始推估,並且根據過去的經驗加入不同的興趣條件,最後針對素材更進一步地測試。透過 Mirrors ,我們可以讓廣告出現在有滿足特定條件的影片內,例如:在消費者觀看的影片中,出現汽車評測報告、自家品牌或競爭對手的 LOGO 、代言人等指定條件,再依照不同廣告主設定的預算判斷是否露出廣告。
藉由這樣的影像比對方式,可以更有效地根據消費者行為觸發廣告投遞條件,而不再是現行的用戶受眾數據。人的興趣是多樣且多變的,當對汽車有興趣的用戶在完成汽車的選購後,短期內將不會再瀏覽相關資訊,轉而瀏覽其他更具時效性的內容。透過消費者當下正在觀看的影片內容,取代消費者身上被貼上的數位標籤,將更貼近消費者本身的使用行為。
2021 年台灣數位報告指出,台灣人在各網路內容服務中,最愛「網路影片」的比例高達 97.9%,遠超過 Vlog、串流音樂、網路廣播、Podcast 。
影音廣告早已是品牌經營的趨勢:根據 DMA 2019 年台灣數位廣告量統計報告指出,台灣各類型廣告中,影音廣告以 37.2% 的成長比例大幅領先奪冠。其中 YouTube 持續蟬聯台灣最常被造訪網站第 2 名(僅次於 Google ) ,在台灣各大影音平台中的觸及率及影響力不容小覷。
2021 年 FreakOut Taiwan 已與客戶合作,進行搭載新系統的 YouTube 串流內廣告投遞,在針對品牌及產品客製化的多層鎖定策略建議下,房地產廣告的 CTR 表現高於平均,並發現「人臉」群組辨識表現為佳,其中多為財經、名嘴等名人。而美妝品牌廣告 VTR 表現優異,則以品牌「 Logo 」、「人臉」群組有最出色的表現。
本文章內容由「驚點股份有限公司( FreakOut Taiwan )」提供,經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廣編企劃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