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ie 商業投資】AI 指數報告 2021 九大重點:凝聚或發散?產學界的拉扯

史丹佛 AI 研究中心(Stanford Institute for Human-Centered AI,HAI)出版的《AI 指數報告 2021》對於相當具指標性,這份長達 200 多頁的報告著重議題除 AI 產業發展外,更進一步延伸到 AI 倫理、大企業參與 AI 與各國在 AI 指標的競爭,筆者認為這份報告的價值有三:
相較於前幾年的報告內容,今年的議題相對軟性點,多半以學界與業界的分析(包含對 AI 認知的落差)。不變的是,在面對人工智慧議題上,公司依舊列為重大發展項目,而政府與學界也積極響應,我們先來看看這次報告的九大重點:
主因當然是疫情刺激藥物開發與技術的結合,在政府、企業與私募基金的帶動下,2020 年 AI 應用於醫療的私人投資額高達 13.8 億美元,超過當前熱門的自駕車領域,其投資金額是 2019 年的 4.5 倍(見圖一)。
雖然媒體較少報導學術界概況,事實上蠻多 AI 演算法都是從實驗室帶出來的。對於學界來說,資本與實際應用(impact)的吸引力使許多人才從實驗室出走,與 2010 年僅有 44% 的 AI 博士走入業界,2019 年該比率已到達 65%,在資本的推動下,預期有越來越多 AI 高階人才會走向創業一途。
美國長期以來是 AI 人才的磁吸地,但去年受到疫情嚴重影響,企業對於人才的需求大幅降低;反倒是新加坡這幾年大力推動「智慧國家 2025」(Smart Nation. 2025)的 10 年計畫,吸引大量科技人才進駐,疫情控制還算穩定,一來一往中變成為了 AI 工作成長率最高國家。
中美科技角力已從硬體打到軟體領域,中國在幾年前 AI 論文數量已超越美國,去年在論文引用次數也大幅成長,當然這不是說美國 AI 競爭力弱於中國,但看 AI 發展必須從學術與業界同時觀察比較精準,而論文數量與引用次數自然成為角力指標了。
這裡的博士包含美國本土與國際學生,在 2016-2018 年間大量的 AI 高階人才往海外發展,多數流往中國、歐洲與日韓等重點 AI 政策發展國,但疫情拖累這些國家的經濟動能與研發能量,雖然美國本土也受創嚴重,但微軟、Google、Amazon 等軟體公司與其他產業大幅加大 AI 投資力道,使高階人才仍待在國內發展。
過往的監測工具多半應用於小範圍監控(例如超商百貨、或是大樓室內為主),然而運算速度的提升、資料的成熟與算法的進步加速監測工具的運作範圍,例如全國下水道系統監測、太陽能廠區監控。
此外,影響分類、臉部辨識、聲音辨認與無人載具等技術的規模化也擴大監測工具的應用場域。
學界跟業界對於 AI 倫理恰好相反,根據 HAI 委託麥肯錫做的調查發現,企業運用 AI 時考量的因素中,AI 倫理重要度僅排名第 7,遠遠落後資安、隱私、公司名譽等要素之後。而學術則完全相反,截至 2019 年,AI 倫理作為論文名稱的次數已經達 70 次,這大致上也能解釋為何 Google 會在去年開除公司的 AI 倫理學部門的主管 Timnit Gebru,以及近來多家美國科技業建議政府將軍武 AI 化所引起的反彈聲浪。
推薦閱讀:不當解僱黑人女性 AI 倫理學者,讓 Google 執行長出面道歉
第 116 屆國會是美國目前最關心 AI 議題的一屆,單是 AI 議題提及次數就是上一屆的 300%,這跟美國在 AI 政策制定上落後其他國有關。歐巴馬卸任之時雖提及 AI、先進製造等議題,但完整的 AI 戰略是 2019 年川普政府簽署的《AI 倡議》,相較於中國、歐盟等國家足足延遲了 2-3 年,這樣也難怪美國近年積極擬定AI政策了並準備投入數十億美元的預算了。
任何技術的商業化若沒有資本支持只是實驗室成果,由於當前企業創投部門(CVC)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企業參與(Corporate Engagement)的重要性也越發提高。與 2019 年相比,企業在 2020 年參與 AI 的直投、併購、IPO、M&A 等活動的金額高出 40%,總金額達 68 億美元,重點是照目前技術尚未真正成熟商業化前,企業的參與熱度只多不減。
雖然報告最後還是強調了疫情是最大的推手之一,但仍然不難發現這次 AI 大規模落地的催化劑確實是結合各方的力量而成:包含企業逐漸成為 AI 工具的主導者(如 Google 的 TensorFlow、Keras,以及臉書的 PyTorch)、國家成為主力推手(自 2017 年加拿大推出 AI 政策後,各國紛紛趕上),以及最重要的,學術界高階人才(主要是 AI 博士)步入業界或創業等。當然背後也隱含意見分歧、AI 倫理的隱憂,而各界的力量最終是凝聚或是發散對立仍不得而知。
但不論如何,從 2020 年起,往後的 4-5 年肯定是 AI 的應用年。
責任編輯:Mia
核稿編輯:MindyLi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