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SG 投資是熱潮,那影響力投資又是什麼?
也許相較於科技股而言,漲幅慢吞吞(甚至沒有)的永續投資對於多數投資人來講,倒是沒那麼吸引人,但近陣子金融機構無不端出相關基金大力推廣、指數公司也賣力的編制 ESG 指數,連企業端也積極佈局,期望自己能被入選永續指數(例如道瓊永續指數或富時永續指數)而受到外資買盤進駐。這條永續投資商機鏈逐漸成形,筆者參與 CFA 舉辦的「Society Japan 5-serial Webinar」後發現,對全球的機構投資人而言,他們不僅要佈局 ESG 投資,也逐漸深化到「影響力投資」領域。
所謂的影響力投資與 ESG 投資,其實都是永續發展衍生出來的投資概念。不同的是,ESG 強調的是「減少惡行」,而影響力投資針對特定社會與環境項目作為投資主題,且該主題必須對社會有「正面效益」,因此在經理人的投資流程裡置入「影響力數據」。舉例而言,單一公司碳排放量一年減少 40% 並不直接構成投資該公司的依據,還要加上這家公司在產業的定位、未來減少碳排放幅度預測、對產業的正向影響力、對社會的正面影響等因子,因此相較於一般 ESG 相對嚴謹許多。
根據國際影響力投資網絡(Global Impact Investing Network,GIIN)調查,在純財務報酬與純捐贈的投資光譜裡,影響力投資偏向純捐贈那端,對於財務報酬甚至較不若 ESG 投資講究,甚至低於市場利潤或單純損益兩平都能接受,那為何國際投資機構一窩蜂擁護影響力投資?

事實上論壇中多家大型投資機構倒是說明地相當清楚,這場論壇雖然是線上進行且辦在日本,但與會者除日本主要金融機構與私募外,國際投資機構,特別是歐美大型資產管理公司,以及許多政府養老基金的經理人也參與其中,筆者在有幸受邀參與後的發現歸納如下:
一、國際影響力投資趨勢
1. 影響力投資由私人市場逐漸進入公開市場
與 ESG 投資不同的是,影響力投資的資金過往其實都投資在較不公開的私人市場,由私募基金或國際投資機構在私人市場中尋找標的。但自 2015 年以來,由於政府不斷倡導,以及上市櫃企業不斷改善社會資本,投資機構也逐漸從公開市場中尋找適合標的。
2. 積極以利害關係人行動主義參與管理層決策
ESG 投資經理人多半還是以傳統的股東身份參與公司 ESG 決策議題,希望公司行使ESG行動時能符合自己的投資標準(Investment Standard),但總歸來說利己成分還是居多(畢竟基金要賺錢)。影響力投資的經理人則是以利害關係人參與決策,以及除財務績效外還希望公司能兼顧各方(而非僅有自己)利益,並運用 SDG 指標與其他方法量化被投公司。

3. 國際機構參與投資衡量指標設立
正常狀況來說,基金投資的評估指標應根據基金類型與投資目的進行設立,影響力投資較為特別的是,其投資標準參考對象幾乎是由國際機構提出,例如聯合國的 SDG 指標、GIIN 的 IRIS+ 投資架構、富時的 ESG 指數評估原則等,各國的主權基金、退休基金也紛紛推出自家評估機構,並在會議上大力宣揚自己的投資架構,頗有雖然各自山頭、卻想一統江山的意味。
二、日本國內影響力投資趨勢
1. 政府政策主導與大型主要金融機構參與
日本由於高齡化與企業數位化不足關係,2016 年由安倍政府提出社會 5.0 政策,鼓勵企業與社會進行永續發展。而自那時起,永續發展就成為該國重要的計畫執行方式之一,在這樣的長期趨勢下,多數大型政府基金與金融機構紛紛進行永續項目(長照、環保、綠能、技術)投資,從其投資額來看,已從 2016 年的 3 億美元巨幅成長到 2019 年的 448 億美元,這些大型資產管理機構正式背後主要推手,但投資方式仍偏向私募與私人投資為主,而非在公開市場進行。

2. 長照相關影響投資成為日本私募鍾愛標的
日本著名野村集團與 Hataraku Fund 是長照項目中的主力玩家,由於日本長照市場高達 20 兆日圓商機,日本照護產業產值的逐年成長,帶動整個長照產業鏈發展,其中長照相關上市公司逾 20 家,但仍有大量長照機構為私營模式,而且產業已成熟到可向台灣及中國等其他亞洲國家輸出服務,看中這些私人機構(例如私人日間照護中心)的成長潛力,以及長照服務對社會帶來正面影響,私募基金大舉進駐長照相關影響力投資,這條從搖籃到墳墓的產業線未來應大有可期。

由分流到合流,未來永續投資將逐漸整合
在整體亞太地區、甚至放眼全球,日本的永續投資算是走在相當前端,從政府、金融機構到個體投資人都相當熱衷,論壇中日本投資機構也提出部分建議,包含由市政機構(地方政府)成立永續基金,由政府領投、產業跟頭方式逐步讓永續投資普及化;而指數公司則可與國際機構(聯合國、OECD)不斷調整質化指標,以及設計新型影響力衡量的量化指標,成為一個合作導向的永續投資生態系。
責任編輯:Mia
核稿編輯:MindyLi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