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地表比到太空,冷戰時期的星戰計畫
1980 年正值冷戰時期,軍備競賽從陸海空延伸至太空,其中以美國雷根總統所提出的「星戰計畫」(Strategic Defense Initiative,簡稱 SDI)最具代表性,該計畫的構想是在外太空部署殺手衛星,使用高動能武器攔截敵方導彈與核彈,甚至開發太空載具進行高/低軌道轟炸,達到高度嚇阻作用。但由於該計畫預算高達一兆億美元(是的,你沒看錯),加上蘇聯後來解體,因此該計畫便束之高閣,直到去年美國成立新太空軍種,太空發展又再次被拿出來討論。

政府與業者將成為太空經濟主力玩家
如果今天將場景移轉到商業端呢?除了大名鼎鼎的 Space X 計畫外,太空市場又存在那些機會?根據投行摩根史丹利指出,除太空旅行外,太空物流運輸(以太空載具將產品從地球一端運到另一端)、可重複使用火箭,以及低軌道衛星發射系統都是當前熱門投資議題,總投資額預期至 2025 年可達一兆美元。包含政府(例如中國、俄羅斯與美國)、民間業者與新創都熱烈參與太空市場,2020 年 5 月,NASA 與 SpaceX 合作,將貨運裝運至 Falcon-9 火箭中並載運至國際太空站,這是自 2011 年來首次政府與民間企業合作,同時也進一步開啟更多商業應用可能性,在未來我們可以預期更多「政府+大型業者」的合作模式。

新創當道,從衛星天線到稀有元素
除了政府與大型業者外,新創在太空經濟中也扮演重要角色,其在技術、研發、零組件提供中扮演重要角色,以下為筆者在這兩年追蹤的三家主要太空新創業者。
- Relativity Space:以 3D 列印技術印出火箭原型
你相信火箭是可以「印」出來的嗎?Relativity Space這家新創專門以全世界最大的3D影印機與半自動化「策略工廠」印出航天與太空相關產品,透過簡單的供應鏈模式與(減少100倍使用零組件),公司於2019年募得14億美元D輪募資,這家商業太空公司估值已達440億美元。
- MoonExpress:月球稀有元素搜尋者
MoonExpress 是一家太空快遞公司,這家矽谷新創,以開發月球稀有資源(如釔、鈮等元素)為營運目標,並以高速太空物流往返地球,雖然至目前為止並無實際登月紀錄,但其特殊性被美國 NASA 延攬,參與其他太空項目開發。
- Kymeta:另類衛星天線製造商
Kymeta 是一家另類材料衛星通訊天線製造商。傳統天線由金屬製成,且在損壞時須以人工進行修復/摘除,新型天線造型扁平,不但可以快速替換,更可以各種角度收發衛星訊號,降低安裝與維修成本。由於低軌衛星通訊商機巨大,Kymeta 獲得包含比爾蓋茲在內的投資人 8,520 萬美元 E 輪融資,用於開發新型天線。

以資金、夥伴關係建立太空生態系
太空經濟要能順利運作必須包含三大要素:資金、戰略夥伴,以及不斷進化的商業模式。由於太空經濟包含商用與軍用市場,因此政府必定是主要參與者之一,因此對於新創而言,能拿到 NASA、DoD(美國國防部)、NOAA(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等政府機構的合約對募資與客戶議價能力有莫大幫助,此外,政府大力投入也提供高額補助經費,對業者而言也是一大福音。其他大型參與者包含科技公司(Google、Amazon、Tesla)與航太業者(洛克希德馬丁、雷神等),這些業者除自行研發技術與產品外,也透過與新創合作共同取得高端技術人才,同時以公司創投參與這一兆美元商機。洛克希德馬丁甚至將太空市場視為「另一顆地球經濟體」。
從資源枯竭狀態中尋找第二地球
除龐大商機外,環境的推力也進一步促成太空經濟。根據Global Footprint Network的報告指出,全球的生態負債持續上升,雖然各國訂定許多永續政策,但人類耗用資源的速度仍為地球生產資源速度的一倍。城市、能源、糧食、人口和地球等領域是主要關切議題,除了制定相關措施外,許多業者也開始思考從太空探尋新資源的可能性,以降低地球負載量,在商業與資本驅動,以及永續思維的推力下,往後的五年為太空蓬勃發展的年代。
責任編輯:Mia
核稿編輯:Anny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