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訪】主打電子書的崧博出版:台灣電子書市場有救嗎?

在台灣書市中,紙本書永遠是主流,儘管書籍閱讀人口持續下探,卻也不見書籍出版像影視、音樂等其他媒體一樣轉向數位進入網路,創造新的商業發展模式。要了解現況,崧博出版的創辦人,同時也是總編輯的黃榮華先為我們爬梳數位出版業的歷史背景開始。
過去:電子書曾讓眾多先驅者跌一大跤
電子書的型態先從國外開始以 PDF 出現,台灣約在 1999 年以環保為訴求推出過電子閱讀器,價格不低,約七千元左右,且壽命相當短暫。創業前黃榮華自己與電子書有些淵源,原本在東華書局工作,曾經和學校合作編製會計學線上課本以及線上測驗,不過當時頻寬限制讓體驗不佳,算是實驗失敗。黃榮華後來諮詢台大教授,歸納頻寬、內容、載具是電子書發展必要的基礎技術。
初期台灣政府推行數位資源內容點火計畫,開始有華藝邁進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凌網將圖書電子化,還有國家圖書館的期刊文獻資訊網,電子書企業初期都是 2B 的組織合作。不過到了大眾消費市場,遠流、鴻海、HTC 等大企業都有投入電子書平台,但可能是時機未到,最後都收掉了。對出版社來說出,電子書不僅營業額低,其他電子書平台倒閉後求償無門的消費者更是一湧而上,造成不小的創傷,整個出版界對電子書市場態度持續悲觀。
在黃榮華離開東華書局後,2011 年創立了崧博出版。不過因為當時也是電子書協會理事,沒多久就收到凌網接洽,去操盤 Hyread 電子書平台的計畫,發現電子書不是沒有市場而是要看怎麼做,所以在離開凌網後於 2017 年重啟崧博出版,為了做出品牌區隔,加上自己一直在電子書領域打滾,便決定瞄準電子書出版領域。
他分享,製作純電子書比紙書成本低,但營業額也不高。還好一開始 Kobo 幫了不少忙,轉介了一些幫其他出版社代工紙書轉電子書的生意,後來則因為要求多且收費壓得低,便慢慢放掉代工,將更多重心轉向出版純電子書。
平台力推,帶來新轉機以及新危機
2016 年,日本電子商城樂天旗下的 Kobo 電子書平台正式在台灣上線,開始積極推動在地電子書發展,後來也讓原本在紙本書領域就有龐大會員基礎的博客來也加入戰場,甚至到後來亞馬遜也開始走入台灣市場,但尚未見到積極投入。
在這波黑船入港熱潮之前, Google 其實算最早在台開始做電子書市集的外商,也因此為當時台灣電子書商城的隱形冠軍,不過其 Google 圖書一直於附屬在 Google Play 軟體商城之下佛系經營,因此很快就被超車。
到 2019 年底,博客來投入的資源開始發酵,台灣才開始愈來愈多出版社投入電子書出版。不過黃榮華也觀察,以現在這麼多小型出版社看到有錢賺就跳進電子書領域,造成僧多粥少、收益過低,也許今明兩年會再出現一波放棄潮,過幾年又會再起,形成一個循環。
為什麼做電子書原生的出版社?最大的助力來自平台的數據!
崧博主要製作流動式的 epub 格式電子書,是 Kobo、博客來、亞馬遜等平台的首波合作對象,合作模式是由崧博製作、經銷,扣掉成本再與平台拆分利潤,加上崧博的稿源多元,中國、新加坡等華文市場都有長期合作作者,光是在 2020 年就出版了約 1000 本新書,絕大多數是電子書,少部分則是因為版權因素採用 POD(print on demand,隨需列印)方式出版的紙本書。
身為小出版社,比較難有暢銷書,靠的是薄利多銷,比起賭中一本特別大賣的書,更希望每本書都能多賣。所以崧博積極與電子書平台一起推出各種行銷方案,黃榮華舉例,像是特殊節日買一送一,送的書還能讓消費者在好幾本裡面自己挑,利用大出版社的書拉抬小出版社的能見度。
另外黃榮華曾經做過問卷調查,一般學生認為電子書至少要是紙本售價的六折才會購買,加上研究亞馬遜的 9.9 美元電子書定價,並比對台灣書價以及物價水準,崧博和博客來就帶起了單本 99 元台幣的促銷方案,成功找到推坑消費者買電子書的甜蜜點。
崧博可以說是一家「電子書原生」的出版社,內建數位思維並且擁抱數據和國內外研究調查,也非常歡迎新鮮人加入編輯行列,黃榮華舉例幾本出版的暢銷書名都有著兼具潮流與吸引人的要素,就是這些年輕編輯的功勞。數據方面,因為崧博小但配合度很高,像博客來這樣的電子書平台會分享銷售數據的洞察,可以預測接下來的流行關鍵字和暢銷領域,黃榮華分享經驗,和平台有溝通過再出書,都會有不錯的銷量。
打擊既有商業模式,傳統大型出版社不願投入電子書
黃榮華分享,傳統大型出版社既有的出版依據仍是以單本書的銷量為主,而且台灣讀者消費紙本書的市場仍遠大於電子書,同樣一本書紙本賣到 2-3 萬,電子版大約才 500-1000 本。台灣電子書的營收對大出版社來說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市場的熱度低與出版社對電子版的消極態度大概是雞生蛋、蛋生雞,就算紙本書銷量連年下降,傳統出版社所尋求的轉型之路大多選擇了舉辦相關活動來另闢營收,而非直接推動書籍電子化。
傳統出版社不重視電子書另一個常聽見的理由,就是擔心電子書會侵蝕紙本書的銷量,而現況下紙本書才是主力,出版社自然就不願支持會打擊到紙本書市場的電子書。
不過黃榮華分享,美國與中國做過的研究都顯示,因為能夠創造聲量,電子書會帶動紙本書的銷售,崧博自己的經驗也是如此,而且電子書賣得好可以再漲價,更能帶動紙本書的熱度。不過他也知道,這違反了傳統出版社直覺,無法成為說服業界投入電子書的理由。
未來樂觀但艱難,內容方難以取得數據
黃榮華估計,即便日韓歐美等電子書較成熟的市場,電子書市佔 20% 就算高了,而台灣內政部公佈的數字電子書市佔則不到 5%,但因內政部統計不到國外銷售,所以保守估計應該有達 6%。
在崧博全力發展電子書,並且積極與電子書平台合作,實行數據思維的這兩年時間,每年的成長速度可來到三倍,對於接下來電子書免 5% 營業稅的政策,整個業界普遍樂觀看待。
不過 5% 的幅度倒是對減輕營收壓力沒什麼實質影響,前面也提到可能有更多小出版社投入出版電子書,會讓整體電子書出版賺得更有限,加上為了 5% 營業稅減免還要申請 ESBN 書碼反而很麻煩,不知道會不會讓大出版社乾脆放棄製作電子書。
還有電子書雖是紙本書的數位化,讀者的消費足跡會留下資料,但都留在了電子書平台端,而非出版社手中。相較於傳統書市,不論是回饋小卡或加入會員,紙本書讀者的資料則是由出版商掌握。除了上述的現行電子書市場利益過小,黃榮華分析,這或許也是傳統大型出版商不願投入資源在電子書上的衝突點之一,畢竟在這個產業裡出版社才是影響力龍頭,但出版電子書的話就等於拱手讓這些後進的電子書平台獲得了主導地位。
崧博樂觀看待台灣電子書市的未來,但也做好準備,電子書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接下來他們也希望與大學教授合作 AI 校對技術,大約九成的校對工作可以讓電腦處理,再由編輯們做細部調整,增進產製的效率,在有限的資源底下,希望能打開更廣闊的市場。
核稿編輯:李柏鋒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