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色觀點】反核的人應不應該買 ESG 永續 ETF?

原文刊登於綠學院,INSIDE 經授權轉載。
本文作者柯忠昇,從小只會用數字看世界,而後順理成章成為專業交易員,沉浸在各種金融商品交易十餘年,習慣每天盯著四台電腦與八個螢幕的高壓生活。中年某日因一碗泡麵頓悟,從一個熱衷短線交易的操盤人,轉型做產業長期投資人,希望投資的結果不只滿足荷包,也能改變世界。目前擔任臺灣以色列投資合作中心 TXI Center 共同創辦人、TXI 私募股權基金經理人及綠學院綠色帶路人。
過去幾年間,全球掀起 ESG 投資浪潮,有人問我怎麼看。我說,看你從什麼角度看。一個 ESG 各自表述,環保團體看到 E,文青看到 S,金管會看到 G,投資人則看到錢。臺灣在 ESG 投資這檔事,當然沒有超前部署,所以對於 ESG 投資的趨勢判斷,我可以很輕鬆地根據國外的經驗,大膽預言未來:
- 主管機關要求更多的上市櫃公司發佈企業永續報告書,負責協助撰寫企業永續報告書的企管顧問公司生意大好
- 更多公司想要得到「邀請碼」進入 ESG「房間」,於是努力把自己漂綠 (greenwashing),或是漂成社會企業(socialwashing),不過這也是件好事,總比沒人願意做要強
- 投信發行的每一檔主動型基金,都會努力掛上 ESG 字眼,但不一定玩真的
- 被動型 ESG 永續 ETF 百花齊放,但最後只有前兩、三名大賣,後面的都沒什麼人買
- 資金不斷湧入以 ESG 命名的各種金融商品,最後資產管理業者所管理的資產,過半都是 ESG 投資、綠色投資、永續投資等主題
然後呢,這些 ESG 金融商品到底會不會賺錢?有沒有真正服務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經濟及就業引擎,讓碳排放與經濟成長脫鉤?這才是最重要的問題。
在 ESG 投資的世界裡,大家都只想當贏家,而不是當專家或慈善家。所以你務必先搞清楚,當金融投資與 ESG 結合在一起,新的遊戲規則是什麼?
如果把 ESG 投資看成一場競賽,裁判就是那些大名鼎鼎的指數編製公司,例如:標普道瓊指數(S&P Dow Jones Indices)、明晟 (Morgan Stanley Capital International, MSCI)、富時羅素(FTSE Russell)等。這些公司開發新業務,同時成為 ESG 評分機構。
編指數是很花時間的,這些公司為什麼要做這些事?因為誰能給企業的 ESG 表現打分數,然後編 ESG 指數給全世界的基金公司、頂級的投資人、超大機構、超級富豪家族辦公室管理的基金使用,這些機構投資者會按照指數編製公司編的指數成分選股。這樣一來,指數編製公司就掌握了全球資金流向與生殺大權。
這時請冷靜下來想想,財務分析用的是數字,分析公司營業額可以有比較基礎,但是 ESG 多數的評分項目根本不是一個簡單的數字可以概括的,例如對氣候變遷的因應、勞資關係、董事會組成方式… 能簡單反應一間公司的複雜嗎?
專家的知識也沒有違反我們的常識:麻省理工學院在 2019 年發布一篇報告,統計五個全球著名 ESG 評分機構評分的相關係數是 0.61,而壟斷全球公司信用評等市場的 S&P 與 Moody’s 兩家公司給出的信評相關係數則是 0.99。白話就是,公司一般的信用評等大家是很有共識的,公司的 ESG 評等則可以一個 ESG 各自表述,那投資人要相信哪間 ESG 評分機構呢?所以在掏錢投資 ESG 金融商品前,請先注意你選擇的裁判。
好,那要怎麼選擇呢?全世界目前的 ESG 金融商品,不外乎三種類型:
- 排除特定產業型:不投資燃煤、武器、菸草、酒、賭博… 等邪惡產業
- 廣泛指數型:包含大部份的股票,個股權重依照 ESG 評分去做調整
- 特定主題型:特別選擇針對氣候變遷、再生能源、水資源… 等低耗能、低碳排的綠色產業
第一種的排除特定產業型,其實能排除的公司很有限。在國外,被列入這類邪惡產業而被排除的比率多半是個位數百分比以下。在臺灣能排除的可能更低,接近沒有,因為根本沒有這種公司上市櫃。所以如果這個 ESG 金融商品只是宣稱排除特定產業,有講跟沒講一樣,很難募集到大規模的資金。
第二種的廣泛指數型,就是全球 ESG 金融商品的主流,比較容易吸引到投資人買單。我們直接來看全球最大資產管理業者貝萊德(BlackRock)所管理的全美規模最大 ESG 永續 ETF- iShares ESG Aware MSCI USA ETF(代號:ESGU),該基金目前的十大持股如下:

各位菜籃族,有沒有覺得每檔股票名字都好熟悉?如果把 S&P 500 權重前十大股票排名打出來,大概只差一檔波客夏換成 NVIDIA,連順序幾乎都一樣。如果把它的持股全部列出來,會發現裡面竟然還有 Chevron 與 Exxon Mobil 這些煉油大廠,咦,不是說不要用石油了嗎?
這種廣泛指數型的,先天設計就是為了避免跟基準的大盤指數偏差太大,所以幾乎納入大部份的股票,基金公司也很有良心,在設計這種 ESG 永續 ETF 商品時,把管理費降低到只有 0.15%,暗示我們管理這檔 ETF 不需要費太大的功夫,只要認真用 ESG 去行銷,殺價搶生意,規模就會自然成長很快。如果你覺得沒問題,臺灣也有好幾檔 ESG 永續 ETF,歡迎大家多多支持國產 ESG 金融商品,裡面包含幾乎所有臺灣 50 的成分股,台積電、中華電信等應有盡有。
第三種特定主題型,可能才是能讓 ESG 投資人的理想與現實趨近的一種產品類型,由於投資的產業集中,用 ESG 評等的相對好壞來選擇投資標的,也比較有意義。雖然管理費肯定要高一些,但比起那種廣泛指數型的,你不會因為想支持再生能源產業,而被迫買了一堆只知道 ESG 分數不錯但不確定公司到底做得如何的成分股。
我這樣分析下來,可能頓時讓你覺得 ESG 永續 ETF 很雞肋。並不是這樣的,我將會在產業小聚延伸解讀文章中沒時間展開的重點,引導你該如何思考、如何觀察、如何行動。
從資金的角度來看,當越來越多資金湧入 ESG,公司若想要增資或是想要有好的企業形象,自然也會往 ESG 靠攏,而為了取得「邀請碼」,投注某一部分的心力在環境層面,考慮包括如環境污染防治與控制、生物多樣性、氣候變遷;在社會考量層面,考量包括對利益關係人的影響;在公司治理層面,考量是否公開與透明,就變成了企業的必修課,長期來說,仍有其正面效益。
責任編輯:Mia
核稿編輯:Mindy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