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策略思維:Clubhouse 的追擊者 FAM、臉書與推特對彼此的影響

作者為孫治華。原文刊登於 Medium,INSIDE 經編審刊出。
很多人說 Clubhouse 已經討論得夠多了,但是對我來說,還不夠。因為 Clubhouse 是這幾年少數現象級的產品,已經深深地影響了 iOS 的族群,甚至安卓的族群也是在臉書上看到洗版的訊息。
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產品的階段演變:冷啟動、成長、到有不同層級的追擊者,這樣的競爭會對一家企業造成什麼樣的影響?而最關鍵的是你怎麼判斷這些情況?
因為,你對這件事情的任何的看法與判斷,都會在未來六個月或是一年內看到真實世界的答案,我們活在一個真實的商業經典個案中,因此當然要利用這樣的時機點,去檢驗自己的思考與判斷力。
台灣的兩個追擊者:FAM 與 SoundOn 的相關產品
消費者會不會使用這兩個 APP 呢?
這樣要從 Clubhouse 成功因素開始說起,很多人會說這是因為 Clubhouse 使用了邀請制,一種飢餓行銷或是身分認同的建立。
但是其實 Clubhouse 的病毒崛起還有一個要素:社群動能(從意見領袖開始),要是今天不是 Elon Musk 或是李開復加入,會有那麼強的號召力嗎?少了高動能的意見領袖,邀請制是沒有意義的。
所以從病毒的散播因素來思考:社群動能+邀請制。
Soundon 與 FAM 有可複製的機會嗎?可能沒了。因為基本上以認同度來說,沒有了社群領袖的 FAM 與 SoundClub 是不會擴散的。既然不會擴散,當然也就沒人去了。
這樣的新創服務在近年來是少見的:短期就創造了一個極高的品牌認同度,讓其他競爭對手無法複製。
推薦閱讀:台版 Clubhouse 你會用嗎?麻吉大哥滿滿致敬意味的「FAM」上線
社交平台的追擊者:臉書與推特
這基本上可以說明 Clubhouse 已經成為日後所有社交平台的基本功能了,但是關鍵也就是在「功能」這兩個字。假如只是功能,那依舊少了社群地位的認同度,少了邀請制的尊榮感。
所以要是臉書也做了 Clubhouse 的功能,說真的,那就只是一個功能層級,不會是一個關鍵的定位特色。這時候聊天的功能「定位」反而變成了「沉睡粉絲」的喚醒。
推薦閱讀:Facebook 傳正在開發類「Clubhouse」功能
從營運面來看,臉書的營收就是臉書廣告。臉書其實早是銷售平台,而不是社交平台了。而 Clubhouse 最近讓很多知識經濟或是中小品牌跳入的原因,就是它帶來了幾乎是沒成本的快速增粉。
假如臉書提供了類似 Clubhouse 的功能,會不會反而侵蝕了自己的廣告營收呢?相信會有 best practice,但短期內應該還有影響。因此臉書上的聊天室功能和其他的社群平台上的差異,就是它必須考量到「提升銷售助力」與「維持或是強化獲利」的方向,所以我覺得臉書實踐的 Clubhouse 功能,應該會比推特所考慮的因素更多。
而推特呢?其實推特對 Clubhouse 的影響可能更大。
因為臉書的定位就是強化同溫層,粉絲頁的內容經營是推式的,從企業推給消費者。而推特就是關注在意見領袖的意見發表,是吸式的經營,粉絲可主動追蹤他們想要的意見領袖。
所以從意見領袖傳遞訊息給社群的流程上,推特就是第一步驟,推特是意見領袖發言最自然的流程,那就有可能挖掉了一些他們的發言。於是,在推特發言完之後直接開聊天室的流程就出現了。
另一點是因為我們在 Clubhouse 中的帳號具不真實性,雖然是用手機認證,但也只是認證了手機號碼,並沒有證明任何的個人身分資訊,所以最近也可看到習近平上 Clubhouse。而推特的 Clubhouse 則擁有這些使用者過往的所有資料,以此驗明正身。
所以在使用者的真實性與意見領袖發表意見的封閉流程(發言直接開聊天室),推特反而更有機會對於 Clubhouse 造成影響。

到最後是 Clubhouse 推出安卓版
到了最後 Clubhouse 自己推出了安卓版,意見領袖還已經在裡面了,這一點不會改變。真正會改變的,反而是分享者與參與者的熱度。
因為現在長期的議題經營與設計就是一個關鍵了。
從知識經濟的層面來看,Clubhouse 其實是一個相當獨特的形式,這陣子會紅是因為那些意見領袖提供了一個最即時的知識與經驗,這些知識與經驗之所以珍貴,有兩點——
- 「共創內容」:
分享者與聽眾的討論與激發,尤其是初期跨區經驗的交流,更是有它的獨特性.像是兩岸與海外華人不同的世界觀,他們的獨特經驗與現實交流後產生了獨有的知識體驗。
- 「截流知識源頭」:
這是優點也是未知的風險。
我們看到的書籍其實都是歷史,一家公司經營「成功多年」才會有人開始分享他們的「過去經驗』」,假如國外企業的經驗還需要「成為暢銷書籍」,才有機會被國內的出版社看上,之後還需要與作者談授權、還要找人翻譯,最後才會成為國內的「新書」。
但是 Clubhouse 所分享的都是當下正在發生的知識與經驗,越過了過去重重的知識產生的流程,用最低成本的「說」呈現到了聽眾的耳中。
但是這樣的知識與經驗,輸出也是非常可觀的大量,書籍的知識經驗是多年的累積才成為一本書,當下的經驗分享卻很容易重複,講過的經驗一個主持人會想要講幾次呢?聽眾聽過幾次會膩呢?我們會有用不完的話題嗎?
所以,聊天討論除了功能面之外,也須注重話題經營/內容行銷規劃,這不是每個人都熟悉的,所以在未來的三個月內,Clubhouse 目前百家爭鳴的事態也會很快的改變,哪位意見領袖有說不完的話題、豐富的底蘊,哪些時段被那些主題聊天室所佔領,都會快速的成形。

總結
- 台灣的兩個追擊者:FAM 與 Soundon 的相關產品
他們的追擊無用,因為成功因素已經無法複製了,意見領袖是不願意加入 copycat 的,社群擴散的動能會消失
- 社交平台的追擊者:臉書與推特
推特的營收模式並沒有與 Clubhouse 相衝突,反而可以有使用者的真實性與意見領袖的發言優先點的優勢,所以會對 Clubhouse 發生影響但無法取代。因為 Clubhouse 抓住了初期的意見領袖,已在 Clubhouse 站上萬人的聯繫,也搬移出了臉書的既有聽眾群,這也是推特缺乏的。
而臉書呢?會有諸多的營運面的顧慮,Clubhouse 會不會侵蝕廣告營收呢?
因為它現在就是一個免費增粉的工具,臉書其實已經不是社群平台了,臉書的本質其實更偏向銷售平台了,所以日後臉書推出來的 Clubhouse,勢必會和我們所認知的 Clubhouse 會有所差異。
- 到最後是 Clubhouse 推出安卓版
議題策展與當下知識與經驗的快速消耗,就會回到平台與開房者的經營面。
當有開房者有一種「擠經驗」的感覺時,熱度就會下滑,我相信目前已經有些開房者經有這樣的感覺了,所以未來 Clubhouse 就是看誰用豐富與持續性的主題先佔地為王:主題性與特定時段的聆聽習慣的建立,就是未來 Clubhouse 的關鍵競爭點。
所以最後總結一下,這些追擊呢,在一次消耗意見領袖的名單之下,後續的追擊都是沒意義的,只有臉書和推特可以保有長期性的功能,其他的追擊都會在六個月內消失。
消失的原因不是沒有經費,而是荒蕪。
責任編輯:MindyLi
核稿編輯:Anny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