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外媒報導,因軟體開發商投訴,美國司法部目前正針對蘋果的「使用 Apple 登入」(Sign in with Apple)隱私登入選項啟動反壟斷調查。
「使用 Apple 登入」與壟斷有關?
「使用 Apple 登入」是從 iOS 13 更新後的新登入方法,使用者在登入第三方網站或 App 時,可以選擇是否要以現有的 Apple ID 登入,讓個人紀錄與資料可以保留在手機或雲端裡。蘋果承諾會加密保護這些資料,讓官方也無法輕易讀取,試圖不只讓登入第三方系統更加快速、便利,也能保障使用者的隱私,不與第三方開發商共享自己的個人隱私。
原先是美意的隱私保護系統,為何與壟斷有關係呢?起因為蘋果要求第三方開發商,只要有提供 Google、Facebook 或 Twitter 串連登入,那麼蘋果的 Apple ID 也必須要有。讓某些開發人員對此不甚滿意。
開發商的怨氣越積越多,終於在去年夏天美國相關司法機關、反壟斷監管機構舉證。目前,美國司法部已正式展開調查,調查重點將放在「使用 Apple 登入」與 App Store 的其他規則,例如抽成費用合理性、用戶位置追蹤限制等,探究是否真的讓其他競爭對手的進入門檻變得過高,造成市場壟斷。
目前蘋果發言人 Fred Sainz 接受訪談時拒絕為此事發表任何意見。但他表示「使用 Apple 登入」的核心宗旨在為蘋果用戶提供更隱私的登入替代方案,其餘無可奉告。
剪不斷理還亂的壟斷官司
以現階段來看,司法部只是進入調查程序,還沒有確定是否要因此起訴蘋果,而這項調查程序可能還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才能決定後續狀況。除了蘋果外,Facebook 和 Google 也正在面臨關於壟斷的訴訟。
一直以來,蘋果就與反壟斷的官司有許多牽連。去年 7 月美國國會反壟斷小組委員會為 Big Tech 4(蘋果、Facebook、Google、Amazon)舉辦反壟斷聽證會,質疑旗下 App Store 的抽成比例不公,並非對所有 app 一視同仁。反壟斷小組委員會更將 Big Tech 4 比喻為傳統時代的石油與鐵路大亨,彰顯四家科技猛獸對網路世界無所不在的影響力。
聽證會上,反壟斷小組委員會甚至提供超過 130 萬份文件,並招集各家 CEO 與軟體開發團隊前來表態。而去年 10 月,美國眾議院司法委員會得出結論:拍板認定這四大巨頭的壟斷行為,App Store 確實有壟斷行為,並以市場力量剝削開發商。
在變化快速的產業趨勢下,無論是個人或國家都必須不斷強化競爭力,在變革中保持優勢。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簡稱WEF)提出的《未來工作報告》(the Future of Jobs Report)[1]預測,在自動化科技與疫情的催化下,到了2025年將有8,500萬個現有的職位消失,但也將產生9,700萬個新崗位,這意味著人才技能的提升與重塑事不宜遲。
但實際上,我們應該從何著手?綜觀歷史,文明的精彩總是源自於「開放」。以新加坡為例,根據世界銀行2021全球創新指數(Global Innovation Index 2021[2])調查,新加坡在全球最具創新力國家中排名第八,這得益於他們吸引對外投資及海外人才的豐碩成果。
除此之外,計畫也積極辦理諸如數位技能、職場軟實力、文化議題之論壇與工作坊,結合大師對談與企業參訪,讓知識與實務間的距離更為縮短。過去曾舉辦的大師對談講座包括「Hacking for Good : AI in Cybersecurity Forum」,邀請到數據分析公司鄧白氏(Dun & Bradstreet)的高級副總裁兼首席數據科學家 Anthony Scriffignano 博士擔綱演講;另外也和美國在台協會(AIT)於 2021 年共同辦理「看見科技業多元與共融的職場文化」講座,邀請來自科技業的傑出領導者擔任與談貴賓,分享企業如何在職場中實踐 DEIA(指多元 Diversity、公平 Equity、共融 Inclusion 與可及性 Accessibility)的理念,並鼓勵來自不同身分與背景的優秀青年積極投入科技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