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訪 Uber 台灣總經理楊思祥:為什麼 Uber 要變成一間台灣境內公司?

編按:2019-2021 無論是全球還是台灣,Uber 在這三年中都面臨了巨大的危機與轉型。經歷修正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整整近一年衝突之後,Uber 在 2019 9 月決定配合政府政策轉換至多元化計程車;不只如此,甚至到今天還主動申請成了台灣境內公司。INSIDE 很好奇,Uber 在台灣接下來走向何方?是否意味 Uber 要跟過去製造衝突形象訣別了嗎?
為此,INSIDE 特地專訪到 Uber 台灣新任總經理楊思祥,跟我們聊聊:
Q:Uber 在台灣這幾年有很巨大的改變,是否能先跟我們分享台灣接下來的策略,以及台灣作為亞太市場的定位?
A:好,那我們先從第二個問題:台灣為什麼會變化談起,然後再談台灣接下來的策略。先回到我們 Uber 的企業使命,我們希望透過科技,讓消費者們能在平台上獲得安全、可靠,而且是可負擔的交通運輸服務,同時也為司機提供收入機會在平台上謀生。當然從全球的角度來看,這幾年的轉折點之一就是我們有一位新的執行長(編按:Dara Khosrowshahi),我認為他給予公司的方向和基調都非常明確,而且這些作為對公眾來說是,都是夠成熟、夠透明的。
另一個轉折點自然就是 IPO 了,作為一間上市公司,我認為整間公司的作為必然也得更透明,更能對投資者和大眾負責,才能吸引大眾投資,以上兩點是全球性的轉折。而在台灣當初轉折最激烈的時候我雖然還沒上任,但至少從我所知道的,我們一邊開始更願意跟政府溝通、另一邊也準備跟當地更多的合作夥伴溝通。

坦白說,台灣有這麼巨大的轉折,確實跟上述 CEO、IPO 這兩件事跟資本高度相關的事情有關。因為只有雙方都願意上台溝通、達成共識,任何後續合作才有可能被討論。
我認為 Uber 台灣現在跟政府、多元計程車的緊密合作關係,確實是一個全球獨一無二的案例,但也有很多值得參考的地方。U ber 在每個市場嘗試落地深耕的策略都不太一樣,但在台灣創造出了一段同時獲得政府、計程車認同,可以過渡到計程車同時更為穩定的監管框架,這讓我們能夠真正與計程車行業建立夥伴關係,而不是互相衝突。
回到接下來策略的部分,我確實認為從全球角度來看能做的變化不多,受到疫情影響人們彼此交流機會減少,確實我們在 Ubereats 的表現有明顯成長;但台灣特別之處在於,Uber 跟 Ubereats 同時存在,而且同時都成長得非常好、非常重要,我認為這可以替我們為消費者帶來對手沒有的服務。
Q:那可以再細談台灣有什麼特別之處嗎?
A:在我之前的工作職位裡我看過很多市場模型,但沒有兩個市場是完全一樣的。也許從基礎來看可以分兩大類,一種是以美國為首,強調點對點、平台跟司機之間非正式聘雇的關係,開 Uber 也不用特殊的執照(編按:承攬制)。
但另一種跟台灣比較像的就是對司機的「資格」有所要求,這點台灣可能跟荷蘭阿姆斯特丹就比較像,但還是不一樣;在荷蘭司機想當計程車的話,掛上計程車標誌就可以了,但如果想當 Uber 的話,則要離開車行去當 Uber 司機,但這兩者所需的執照是同一張;而台灣現在還是有計程車、租賃小客車雙軌制,這兩張執照必須分開考,所以這就是我說沒有兩個一模一樣市場模型的原因。
(編問:那跟日本、南韓比起來呢?)日本、南韓也都有各自所面臨的難題,像在南韓我們是透過合資的方式營運讓服務合法,而日本反而是因為計程車司機普遍年紀較長,在接受使用 app 這塊面臨挑戰,所以 Uber 也很積極對司機提供平板電腦,讓他們用平板使用 Uber 平台。
Q:那為什麼 Uber 要主動將轉為台灣境內公司?有什麼考量?轉為台灣境內公司對 Uber 來說有什麼好處?
A:就像剛剛提到的,這是我們展現跟當地合作意願的一部分,也是我們對台灣客戶們的的承諾。之前不管司機還是消費者都會疑慮:「Uber 不是一間外國公司嗎?會一直待在台灣嗎?」但現在不管是車隊、司機,還是消費者,我們轉成境內公司後都有鼓勵他們更開放地與我們合作、使用我們產品的作用。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境外信用卡手續費,原本境外架構就是要被收一筆境外消費的信用卡手續費,但現在就不用,讓我們價格可以更有競爭力;最後我認為落地還有一個潛在好處,那就是如果我們未來要在推出像優步企業版這種新產品和服務時,境內架構可以幫我們加快流程。
Q:就在 Uber 加入多元計程車方案之後,台灣叫車市場也進入了新一輪的戰國時代我們很好奇,Uber 未來會怎麼打算在這場台灣叫車市場競爭中,發揮出自己哪些特色經營下去?
A:我認為競爭是好事,可以促使業界整體更快進行創新,提升服務品質。如果你要我說 Uber 有哪些特色,我認為還是要回到 Uber 的核心主張,也就是用科技打造安全、可靠,可負擔的交通運輸服務。特別是安全跟品質,想想看,一個消費者怎麼評估我搭的車安不安全?司機和車輛的品質到底好不好?我們所用到的一切科技與嘗試,都是為了提高服務的安全性跟可靠程度。
舉個例子,在我們去年轉型時,我們幫助原本小客車駕駛人 8000 人進行安全培訓取得計程車執業登記證,這些司機其中有 99% 的人以滿分數通過測驗,就是平台的品質保證之一。
另一個也是之前提到的,Uber 跟 Ubereats 可以同時為我們為消費者帶來對手沒有的優勢,像去年年底我們推出了整合 Uber 乘車優惠、Uber Eats 免運的雙享方案 Uber Pass ,目前也只有 Uber 才能同時在這兩種服務跟平台為消費者帶來優惠,未來我們還會繼續往這方向思考策略。

第三則是我們還在構思,還沒有很確定的一部分就是「盡可能滿足各種交通需求」。例如我明天有一場非常非常重要的商務會議,而且還要跟人共乘。不只不能遲到,我還必須要確保有一台夠優質的車輛準時讓我跟同事搭上;又或是我想把狗、貓或寵物帶到車上一起搭。如果是這些特殊需求,那在今天的 Uber 體驗中並不算非常完美,對吧?我們希望還能推出擁有更廣泛的產品和服務組合,以滿足這些特定的用車需求,最終讓我們可以在平台上為越來越多的司機與乘客提供服務。
最後我還是希望能藉由好的服務品質、好的安全性與好的技術,讓更多司機樂於加入平台;這也是靠先前司機所提供的優量乘車體驗所帶來的正向循環。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