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貝佐斯退位後,祖克伯成唯一身兼執行長的科技巨頭創辦人

據 CNBC 報導,在 Amazon 創辦人 Bezos 貝佐斯昨日重磅宣布將卸任執行長一職、交棒 AWS 負責人 Andy Jassy 之後,產生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美國科技巨頭中,創辦人基本上不再擔任執行長,而 Facebook 的創辦人 Mark Zuckerberg 就成了碩果僅存的唯一一位「創辦人兼 CEO」,繼續執掌公司大權。
目前的幾家科技巨頭裡, Apple 蘋果聯合創辦人 Steve Jobs 在 2011 年因癌症病情加劇,宣布由 Tim Cook 接手擔任執行長,Jobs 爾後也因病離世。Microsoft 微軟則是在 2014 年早期創業員工 Steve Ballmer 從執行長退休後,交棒給現任的執行長 Satya Nadella。Google 的母公司 Alphabet 的執行長一職,則是在 2019 年從聯合創辦人 Larry Page 手中轉移到 Sundar Pichai。Tesla 特斯拉執行長 Elon Musk 一直以來掌管產品開發與業務發展等,但 Tesla 在 2003 年剛誕生時,Musk 還沒有加入這間公司。
而如今 Amazon 也正改朝換代,由 AWS 負責人 Andy Jassy 出面接替 Bezos 擔任執行長。
至於 Facebook,Zuckerberg 祖克伯從 2004 年創立公司至今,一直掌握公司大權從未中斷。現在他已成為唯一「辣個」持續站在執行長崗位戰鬥的科技巨頭創辦人。
「創辦人兼 CEO」有優勢?
Zuckerberg 和其他科技巨頭創辦人有許多不同之處:他握有 Facebook 股東會的多數投票權,讓他能牢牢掌握公司命運,不會受外部某些激進股東的干擾(微軟就曾被外部某激進投資機構 ValueAct 強迫調整公司領導層。)那些不服 Zuckerberg 領導的股東只有一個選擇,就是賣掉 Facebook 股票。
這樣的優勢,讓 Zuckerberg 得以施展長期策略佈局,只要是他認可符合長期策略方向的專案,就能得以持續,最典型案例是 Oculus 的開發。
Facebook 在 2014年以 20 億美元高價收購 Oculus 公司。如今已過 7 年,這間子公司尚未能開花結果,但因 Facebook 沒有任何來自股東的壓力,因此只要 Zuckerberg 願意, Oculus 就能繼續發展 AR / VR 技術實力。
事實上,也正是 Zuckerberg 本人能堅定執行自己的策略目標,才成就了 Facebook 今天在社群軟體的霸主地位,從 2006 年開發出 Facebook 最重要的「動態塗鴉牆」(News Feed),到斥資收購 Instagram 和 WhatsApp,甚至是 2016 年讓 Instagram 直接複製 Snapchat 原創的「限時動態」(Stories),都可算是 Zuckerberg 做出的正確決策,且數量遠遠超過失誤。
同期的其他社群軟體公司發展,相較於 Facebook 早已遠遠落後一大截。而去年起,美國國會也已針對 Facebook 社群網路市場的巨大壟斷力量,展開調查與提告。
被 Zuckerberg 牢握在手的公司實權 ,也保護了 Zuckerberg 不會因為外界的嚴厲批評而影響他的營運業務。過往 4 年中,Facebook 基本上完全忽略外界對平台上充斥滿假新聞與假資訊、陰謀論等批評。無視的作為導致平台上出現像 QAnon 極右派組織用陰謀論興風作浪,到去年 10 月之前,Facebook 始終沒有刪除 QAnon 相關頁面和群組。
創辦人退位後的科技巨頭們活得怎麼樣呢?
在新任 CEO 掌權之下,Apple 蘋果、Microsoft 微軟、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 在營收和股價上都展現出成長力道。
Apple 蘋果:
Tim Cook 掌權至今,Apple 股價已成長超過10 倍,自 2011 年 8 月的 13.44 美元成長到到本週二的 134.99 美元,營收則從 2011 年的 1082 億美元成長到去年的 2745 億美元,增幅高達 153%。
而在 Steve Job 掌權的 1996 年到 2011 年期間,Apple 陸續推出了主機與螢幕合體的桌上型電腦 iMac、App Sotre、iPod、iPhone、iPad 等創新產品。到了 Cook 時代,Apple 唯一的新產品只有 Apple Watch。
和 Jobs 的多變個性相比,Cook 為 Apple 帶來的是穩紮穩打的營運。
Microsoft 微軟:
在 Nadella 擔任執行長時期,微軟股價從 2014 年 2 月的 36.25 美元,成長到本週二的 239.51 美元,營收則增加了 62%,從 2014 年的 778 億美元,成長到去年的 12,580 億美元。
Nadella 任職期間微軟尚未推出任何重大的新產品,但 Nadella 啟動了微軟在業務上的重大轉變,讓微軟從軟體和操作系統的銷售轉變為 SaaS 雲端運算服務訂閱模式(software-as-a-service subscriptions)。而微軟的雲端運算服務 Azure 明年的營收表現,極有可能超越 Office 部門,成為微軟營收最高的業務單位。
Alphabet(Google 母公司):
Pichai 擔任執行長的歷史不算長,但是 Alphabet 的股價已從 Pichai 掌權初期的 1294.74 美元(2019 年 12 月)上升到了本週二的 1919.12 美元,營收則從 2019 年的 1619 億美元成長到去年的 1825 億美元。
自從擔任執行長之後,Pichai 就拿不出更多時間進行創新,他花費更多的精力在解決內部員工不滿、應對新冠疫情帶來的危機,以及應對美國監管機構發動的反壟斷調查。雖然此時評價他還為時過早,但是 Google 員工普遍尊敬 Pichai 擁有技術背景,是公司穩固的力量。
和這些接班的執行長類似,接班 Bezos 的 Andy Jassy 在 Amazon 公司內部逐步成長,創建並灌溉 AWS 茁壯成另一個大器,且備受員工和同輩的尊崇。
而對 Facebook 來說,短期內不太可能出現權力交接。Zuckerberg 今年僅 36 歲,外界目前並未看見任何他打算離開執行長職位的跡象。
核稿編輯:MindyLi
延伸閱讀:
- 【Wired硬塞】美國國會玩真的!一場驚濤駭浪的 Big Tech 4 反壟斷聽證會
- 亞馬遜近 30 年首次執行長交棒,取代貝佐斯的 Andy Jassy 是誰?
- 祖克柏放棄新年願望!2020 過的好嗎?盤點臉書滿城風雨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