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來學是什麼?】專訪彭啟東:未來每個人每十年要回學校一年接受義務教育

科幻小說家除了文學外,也能成為科技社會領域的「專家」?
第一次聽到「未來學」這個名詞時,會直覺聯想到《星際效應》、《第五元素》、《駭客任務》、《銀翼殺手》等電影場景,或是想到光明會躲在華爾街精明打算盤的樣子,感覺好酷好帥好科幻,卻無法想像未來學家的實務面在做些甚麼。
這次 INSIDE 邀請畢業於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的彭啟東,身兼科幻小說作家的他,來聊聊大眾普遍陌生的學門——未來學(futures studies)。
何謂「未來學」?
這是個計畫與規劃未來的學問,用於城市願景、國家政策、未來產品服務。
說起未來學,彭啟東滔滔不絕地「傳教」。
未來學近代起源於 20 世紀初期,在一戰期間受到政府重視,尤其是俄羅斯的國家電氣化委員會計劃(ГОЭЛРО)。當時剛革命成功的蘇聯,由平民掌政,創立了「五年計畫」,目的是預想五年後的國家會變成模樣,進而推展現在的政策發展。
隨著時間推進,美國知名智庫公司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於四零年代成立,那時的未來學進入高峰期。很多國家開始研究,讓二戰殖民國獨立會發生什麼事?或是把針對戰爭的軍事計畫改為研究國家政策,包含研究在當時聽起來「很科幻」的事情,例如人類如何去外太空?
到七零年代,歐洲智囊組織羅馬俱樂部(The Club of Rome)發表《成長的極限》(The Limit to Growth),以數學模型推論地球、環境與人類系統的未來,成為經典。更有謠傳一說:中國一胎化政策是因此書的理論而起。

現在,未來學者出現在智庫組織、科幻小說家的群體裡,並且在政府機關、大型私人企業也有未來學者的存在,例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未來學部門、法國國防部創新局、Google、Intel、三星等,為了預測國家或產品的未來做努力。
例如日本總務省由年輕官員組成的「未來設計小組」,在 2018 發行了一本《新時代家庭:聯繫分離縫隙間的新羈絆》,就是對 2030 年 5G 日本生活的未來研究,而發展出的科幻小說。
為何未來學這麼「神秘」?
彭啟東直言有三點。第一,名字太特別了,一般人很難想像這個學門在幹嘛?第二點,辦學的學校太少了,世界上僅有 50 所大學教這門學問,台灣也只有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一家獨辦。
最後一點,「很多未來學家不認為自己是未來學家」。未來學身處政治學、經濟學、教育學、社會學等跨領域學門的交會處,很多研究無法被明確定義,這到底是未來學還是其他研究?因此在學術定義上,出現模糊界線。
例如,核廢料隔離先導型處置設施(Waste Isolations Pilot Plant, WIPP)為了研究能在地球上保存三十萬年以上的核廢料,該如何處置時,除了找核能專家、環境專家等專業領域的人士組成團隊探討外,也找來了符號學家坐鎮!原因是人類被滅絕,我們要如何透過符號告訴外來物種或新人類,「這裡有核廢料很危險!」像這樣的小組,其實也算是廣義上的「未來學家」。
未來學的研究方法
要怎麼預測未來?彭啟東說,最重要的是對「關鍵事件」的理解。未來的進展是隨著關鍵事件的發生,若現在已發生了足以撼動未來的關鍵事件,那未來學家就有證據去推估未來,對每條時間線做設想。若關鍵事件沒發生,那未來學家就需要去想有什麼樣的事件可能會發生。這樣的預測,不只要有厚實的知識資本,還需要有超乎常人的想像力。
如何解析關鍵事件——
- 觀察力:洞悉世界脈動,提前發現關鍵事件的能力。
- 判斷力:現在是否已發生關鍵事件,認知問題的能力。
- 想像力:如果關鍵事件還沒到或尚未發生,那關鍵事件會是什麼?
以 5G 為例,5G 成人類科技重大的關鍵事件。你能在 5G 出現前就預測此技術的問世嗎?或是 5G 出現了,但它被大眾關心或正視了嗎?又或是你能預測 5G 將會帶給人類什麼樣科技的進展?透過 5G 技術,我們能改變死刑執行的方式、重塑人類的飲食習慣,甚至穿越蟲洞?有些問題看似天馬行空,但都是未來學家努力思考的命題。

預測未來是為「現在」而服務。
彭啟東表示,未來學家之所以可貴,是因為傳統學者雖然擁有知識,但缺乏想像力,他們太重視量化證據而欠缺勇敢假設的勇氣。這就是未來學家的不同之處。
但恐怕對傳統學者來講,只想像並提出假設,卻沒有辦法以實驗驗證,最後產出的是科幻小說而不是學術論文,這樣的研究也不算科學,這則是未來學的困境。
科幻式的社會解決方案
擁有設計背景的彭啟東,將靈活的設計思考加上未來學的脈絡,創立「未來敘事工場」。本身也是科幻小說家的他,創作以科技改變未來死刑樣貌的《記憶死刑》,明年也有不少地方政府的合作專案,未來他將持續朝政府、民間推動「科幻式」的思考,告訴大眾跳脫框架的優點。
彭啟東分享一個自己對台灣人口的狂想:平均壽命是國家政策的重要指標,現在台灣平均壽命已超過 80 歲,而現在 80 歲以上的高齡者都是約二戰時期出生的人,他們經歷那麼艱苦且衛生條件差的年代,都能夠活到 80 歲。因此彭啟東大膽預測:2020 年出生的人肯定不止活到 80 歲,甚至可能活到 130 歲!這時候教育成了問題,科技變換絕對比現在快,高齡者會很難跟上新世代的知識。
他提出一個方案:高中畢業後的人必須每十年回學校一次,接受為期一年的義務教育,透過這樣的方式,不只高齡者可以持續增加新知,還能把業界知識帶回校園,分享給不同年齡段的同學,促成社會對教育革命的重新組合,形成良善的循環。
看似天方夜譚,對吧?但就像一百年前的大眾認為,「人類飛出外太空」是不可能的一樣,「隨時對所有方案開放」才是未來學的 mindset。彭啟東認為,「相信」這個詞過於浪漫,要保持開闊的心胸觀察世界,才能靈活對應未來社會的挑戰。
核稿編輯:李柏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