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塞評論】momo 賣書 66 折,卻在出版社、獨立書店燒起一片大火

為什麼 momo 這個動作,會延燒出如此大的反彈?這是因為出版業、實體書店普遍害怕消費者發生「定錨效應」,一旦消費者對 66 折活動習以為常...
評論
amomo1
Photo Credit:截自 momo
評論

就在雙十一前夕,原本看似正常的一波促銷活動,意外在書本電商、出版社相關社群燒起大火。

台灣知名電商 momo 在「好書市集」這個 campaign 裡發起了全館 79 折起、滿 111 元再加碼打 84 折的促銷活動。消息一出,也讓全台最大書本電商博客來迅速跟進,發起 11/10 (二) 19:00-23:00 限定萬種中文書下殺 66 折的活動。

但這卻引來了出版業高度關注-甚至反彈。粉絲頁《出版魯蛇碎碎念》首先發難,不僅認為長久下來不利於小型出版社跟獨立書店與大型出版社競爭,電商通路也會因折扣戰壓縮書本成本,導致書籍定價會越來越貴,出版社、消費者雙輸的局面。

隨後《做工的人》原著林立青特地發文聲援,而松鼠文化也宣布將從 momo 徹底下架所有出版品。不僅如此,目前就連青鳥、三餘書店、南方書店等全台數十間獨立書店也決定響應這波活動,在 11/11 這天歇業抗議。

當讓利戰法遇到黃昏產業

網路業內皆知,這其實是 momo 擅長的戰術。它們本身就是一間相當精於「讓利」的電商,例如上一期商周就報導得很白,「momo 至今仍賠錢賣衛生紙,因為它體積大、毛利低,但家家戶戶都需要定期採購,衛生紙每年為它帶來 5 億 7600 萬元營收,占比整體營收約 1%,是重點帶路雞。」

有跟 momo 做過生意的供應商也知,momo 只要打起折扣戰也都不手軟,低於廠商進貨價的流血價格強力促銷常常發生。這次全館 66 折、滿 111 元加碼打 84 折的活動也是類似狀況,跟出版社原進貨價進卻事後自己讓利促銷,雖沒有讓書商、經銷商在這次活動裡吸收成本造成額外負擔,但 momo 本土電商數一數二的地位,卻引發了出版業的集體焦慮。

出版業怕引發「定錨效應」

為什麼 momo 這個動作,會延燒出如此大的反彈?這是因為出版業、實體書店普遍害怕消費者發生「定錨效應」,一旦消費者對 66 折活動習以為常,就容易只等到雙十一這天才會大量購書,或是到實體書店買書時容易大喊「你們怎麼那貴,網路都比你們便宜」...等等。

至此就如前述,各通路一旦為了折扣戰削價競爭,長期下來將會要求出版社增加折扣讓利空間,連帶壓縮出版社的淨利或只能把書的定價往上堆疊。松鼠文化負責人賴凱俐的發文有更傳神地說明:

「 一直以來,松鼠盡可能在進貨價格、折扣承諾上,公平地與各通路合作,希望可以減少不同通路之間的競價,也希望避免因折扣戰而左右讀者的購書管道。為此,松鼠一直不願以 79 折為訂價基準,將折扣空間疊算進去,進而推向更高的定價。因為過高的書籍定價,會導致讀者必須比價,對於各家實體或網路書店,以及想購書支持的讀者,都非常不公平;我不能一手支持以定價購書,卻放任另一手讓自家出版品互打折扣戰。」

但出版社是不是該典範轉移了?

愛書人擔心這對原本已日漸式微的出版業,無疑是雪上加霜;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起 momo 電商折扣事件,背面更反應了出版業目前商業模式未典範轉移,顯得脆弱的那一面。

怎麼說?音樂產業算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如果現在哪家電商要流血價賣 CD,恐怕沒有幾間唱片公司會吭一聲;不敢說現在唱片業很賺,但唱片公司、歌手的營收主力早已從實體 CD,典範轉移到串流平台的分潤機制、或是直接舉辦演唱會上。而就連影集能上 Netflix,出版業是少數沒有數位轉型的 PGC 產業,但也顯示了有商業模式上破壞式創新的可能性,比起抗議通路,自己找到新的出路可能才是一勞永逸的做法!

有人可能會質疑不是有電子書嗎?但事實上電子書普及率目前並不如串流音樂 APP,出版社、書商好好聯手認真重新把電子書內容編輯的更友善,並且培養作者適應電子書環境,讓數位讀者看電子書比現在更舒服、更有趣,是不是就是一種破壞式創新呢?

甚至在粉絲經濟當道的現在,培養作者在網路上的知名度比過去任何時代都來得重要,那數位行銷力,是不是也該成為我們評斷一間出版社的核心能力?

13:07 更新:momo 發表正式回應,稱此波「下單 79 折,滿 111 元再享 84 折」,為限時、滿額折抵、「非常態性」的優惠活動,雙 11 活動結束後將回歸一般活動優惠。

核稿編輯:MindyLi

最新發展:


Yahoo 展開業界最大的生成式 AI 消費者調查,挖掘消費者洞察

「AI」儼然是 2023 年最火紅的名詞,截至十月,市場上已有將近九千個 AI 工具,且持續高速增加中。Yahoo 國際消費者洞察暨數據分析部總監蘇建勳,率領團隊進行「生成式 AI 消費者大調查」,挖掘台灣消費者對生成式 AI 的洞察。
評論
Photo Credit:Yahoo!
評論

AI 人工智慧,儼然是 2023 年最火紅的名詞,截至 2023 年十月,市場上已有將近九千個 AI 工具,且持續高速增加中。Yahoo 國際消費者洞察暨數據分析部總監蘇建勳,率領團隊進行「生成式 AI 消費者大調查」,挖掘台灣消費者對生成式 AI 的洞察。

無庸置疑!AI 已經置入人類的日常生活

AI 將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從早起床、運動、工作、午餐、瀏覽網站等,都有結合 AI 的應用,更不用說,在通勤中的歌單、影音 Video、推薦書單,都有 AI 著墨的痕跡,可口可樂更甚至在 2023 年九月,發表了人類與 AI 共創的未來可樂 Y3000。

從金流來看,2023 年第一季,生成式 AI 領域就吸引了百億美元的投入,是 2022 年全年度四倍的資本投資,其中以介面、文字與視覺上的應用,是最吸引創投的三個主要應用領域。但就細部來看,許多領域尚未出現優勢領先者,這也就意味著:未來幾年,AI 有如戰國時代,持續競合,在未來還有更多改變。

Photo Credit:Yahoo

台灣消費者對生成式 AI 的使用 多集中在工作、學習上

回到台灣,用戶和市場對持續發展中的 AI 皆充滿期待,為了瞭解台灣消費者對生成式 AI 的看法,Yahoo 在 2023 年九月透過網路問卷調查,針對台灣 13 歲以上的消費者,搜集近八千個有效樣本數,這是台灣在 2023 年對消費者進行的最大樣本數調查。

Photo Credit:Yahoo

首先,在參與調查的消費者中,有半數曾經使用過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工具其中 11% 經常使用

根據調查發現,有半數參與調查的消費者曾使用過生成式 AI 工具,相近於日本的 56.5%、新加坡 54.4%、瑞典 54.3%,而其中有 11% 是經常使用、25% 偶爾使用。

Photo Credit:Yahoo

最大的應用則集中在查詢疑問解答(49%)上。同時,除了工作及商務事務(42%)的應用;生活上,消費者也期待生成式AI工具應用在旅遊行程建議(43%)、健康諮詢監控(40%)與投資財務規劃(39%)領域的使用。 此外,從各年齡層分佈中也觀察到,年輕族群經常使用的比例較高,Z 世代使用者(13-24 歲)中有近 3 成是經常使用者、千禧世代(25-40歲)則為 1 成 。

在調查中發現,大部分的用戶尚未使用個人化的應用,因此調查近一步探究,除了工作用應用,消費者想在哪些領域應用 AI?得到的結果是:旅遊、健康與投資三個領域。

Photo Credit:Yahoo

消費者正面看待 AI 生成的內容,但不能缺乏規範與監督

當 AI 生成的內容開始進入人類的生活中,台灣消費者又是如何看待?有 68% 認為無法完全取代人工生成的內容,有 55% 認為在不久的將來將取代人工內容。

最受消費者青睞的是 AI 生成 + 人工的內容,無論是「AI 生成 + 人工驗證」,或是「人工生成透過 AI 建議強化」,都有六成的接受度,甚至比「純人工產出」(55%)的偏好還高,但是只有 25% 的消費者可以接受「純 AI 產出」的內容。

Photo Credit:Yahoo

就內容種類而言,電影、影音、音樂、藝術作品,消費者對 AI 生成內容的接受度較高,但是個人原創相關的內容,例如小說、動漫、論文報告、Podcast 的接受度就偏低了。

Photo Credit:Yahoo

普遍來說,台灣消費者對 AI 生成內容的接受度高,但 63% 認為「AI 內容和當前其他社會及政治問題一樣令人擔憂」,像是透過 AI 創造的假新聞、假訊息、影音、音檔、改編故事,用來誤導或愚弄用戶,都十分令人擔憂,有 78% 消費者就認為「與人工內容相同,AI 生成內容需要規範與監督」。

Photo Credit:Yahoo

媒體使用 AI 消費者最在意「事實查核」

當媒體使用 AI 時,消費者在意什麼?首先,台灣消費者最在意「事實的查核」及「有沒有完整的人工審查監督機制」,另外,「數據的公正性」和「使用上的規範」也是消費者重視的,「完整的員工教育」和「透明揭露」,消費者不排斥 AI 內容,但特別在意媒體有沒有告知內容是由 AI 生成的。

Photo Credit:Yahoo

Yahoo 奇摩新聞創新實驗:生成式 AI 與人工智慧結合,即時編輯總統候選人全方位政見

作為廣納各方新聞來源的聚合平台,Yahoo 奇摩新聞致力以可信賴的科技技術服務讀者,今年的總統大選特輯,Yahoo 奇摩新聞首度嘗試運用生成式 AI、與既有智慧新聞彙整技術整合,在每日海量的新聞報導資訊中,即時生成、歸納出各方參選人在各項重要話題上的觀點看法,如:兩岸關係、居住正義、能源政策、經濟發展、教育文化、勞工權益、育兒福利、年金改革等,讓用戶更快速掌握參選人全面的政見,幫助用戶做投票決策的參考。為確保在生成式 AI 實驗嘗試的應用上保持可信賴、確實等價值,編輯團隊輔以審查把關,同時蒐集網友回饋,即時做出相對應調整。

Photo Credit:Yahoo

 AI 人工智慧一直以來都是 Yahoo 的 DNA 之一,從 Yahoo 的首頁、郵件、廣告產品、電商體驗,長期都有將 AI 應用在自身產品的經驗,因此 Yahoo 在使用 AI 工具時,強力堅守「提供更好體驗」、「更聰明算法與性能」、「透明與問責」和「數據安全與保護客戶」的四大準則,希望以 AI 帶給帶給用戶與客戶更好的體驗與成效。

AI 帶來便利的同時 不能缺少人性化

總結來看,我們可以肯定生成式 AI 的內容將擴及消費者日常生活,同時消費者期待媒體負責任的使用 AI,媒體與消費者間的信賴感變得更加重要,最重要的是,即便 AI 帶來許多便利,但不能缺少人性化,消費者相信人工監督和人類原創才能創造最好的結果。

2023 Yahoo 生成式 AI 消費者大調查:下載連結

本文章內容由「Yahoo」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