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Google 搜尋引擎上任意打上一串亂碼,搜尋關聯詞中便會出現「陳菊 善款」,本週在社群引起一陣討論,對此 Google 聲明回應表示,這是 Google 搜尋 (Google Search) 自動完成功能 (Autocomplete) 功能的錯誤,今日 Google 官方再次針對以下疑慮進一步說明,也坦言,這並不是一項簡單的修復,Google 的團隊正在努力中。
以下來自 Google 官方回應:
1.自動完成功能如何於Google搜尋運作?
概念上,當使用者於 Google 搜尋開始輸入字串,自動完成功能會對查詢內容顯示相似的字串,以協助使用者更快找到所需資訊。預測字串是採用演算法自動產生,並根據使用者在搜尋時所實際輸入的內容生成。預測查詢字串不是針對使用者的查詢提供的回答,也不是其他人或 Google 對使用者搜尋字詞所做的相關聲明。
當使用者在 Google 搜尋欄位裡輸入查詢字串時,Google 的目標是確保使用者在幾秒鐘內就能得到最相關的預測及資訊。Google 搜尋不會用於任何政治目的的設定,同時Google不會對任何政治意識形態帶入偏見。每年,Google 都會對演算法進行數以百計的改善,以確保使用者在搜尋查詢後可以獲得高品質的內容。Google 持續努力提升 Google 搜尋服務,更不曾為了操縱某些政治性情緒而去或更改搜尋結果或自動完成功能的預測字串。
在變化快速的產業趨勢下,無論是個人或國家都必須不斷強化競爭力,在變革中保持優勢。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簡稱WEF)提出的《未來工作報告》(the Future of Jobs Report)[1]預測,在自動化科技與疫情的催化下,到了2025年將有8,500萬個現有的職位消失,但也將產生9,700萬個新崗位,這意味著人才技能的提升與重塑事不宜遲。
但實際上,我們應該從何著手?綜觀歷史,文明的精彩總是源自於「開放」。以新加坡為例,根據世界銀行2021全球創新指數(Global Innovation Index 2021[2])調查,新加坡在全球最具創新力國家中排名第八,這得益於他們吸引對外投資及海外人才的豐碩成果。
除此之外,計畫也積極辦理諸如數位技能、職場軟實力、文化議題之論壇與工作坊,結合大師對談與企業參訪,讓知識與實務間的距離更為縮短。過去曾舉辦的大師對談講座包括「Hacking for Good : AI in Cybersecurity Forum」,邀請到數據分析公司鄧白氏(Dun & Bradstreet)的高級副總裁兼首席數據科學家 Anthony Scriffignano 博士擔綱演講;另外也和美國在台協會(AIT)於 2021 年共同辦理「看見科技業多元與共融的職場文化」講座,邀請來自科技業的傑出領導者擔任與談貴賓,分享企業如何在職場中實踐 DEIA(指多元 Diversity、公平 Equity、共融 Inclusion 與可及性 Accessibility)的理念,並鼓勵來自不同身分與背景的優秀青年積極投入科技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