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mo 挑戰」讓小孩自殘?騙到的大人可能比孩子多

你可能看過這個詭異的圖像:照片中顯現留著一頭過於服貼的長髮、不成比例的大頭掛著突出大眼、鼻孔外翻,加上裂到耳邊的詭異微笑,這看似女子卻又非人的形象實在讓人坐立難安。
這就是紅極一時的「Momo 挑戰」主角,其本尊原來是一座雕像,由任職特效公司 Link Factory 的日本藝術家 Keisuke Aisawa 製作,並於 2016 年在東京 Vanilla Gallery 的幽靈畫廊活動展出。其作品原名為「姑獲鳥」,是一種綁架小孩的妖怪,除了網路流傳照片中的頭部,完整的雕塑還包含女性胸部與鳥足。
(注意下方貼文有原雕塑照片,有些讀者可能會感到不安。)
從 2016 年公開展出後,網路上就開始流傳這座雕塑的照片。一開始主要從阿根廷流行到墨西哥,但它詭異的形象無意間在網路上發酵成了都市傳說:Momo 挑戰。傳說 Momo 的照片或內含其形象的 YouTube 影片在兒童與青少年間流傳,並且有孩子受到唆使,做出自殘或者傷害別人的行為。
Momo 挑戰後來不斷持續發酵,媒體甚至報導阿根廷警方根據 WhatsApp 對話紀錄開始懷疑一起 12 歲女孩的自殺案是受到 Momo 挑戰影響,並呼籲阿根廷家長關注,至此事件終於從口耳相傳的故事登上主流媒體。
接下來,Momo 挑戰也傳到了美國最大論壇 Reddit,一口氣加速擴散,家長在社群媒體上開始互相警告 Momo 挑戰對孩子帶來不良影響,各地學校、警局相繼為了 Momo 挑戰發出警告。雖然隨著時間經過,這股恐慌漸漸歇息,但 2019 年初流言又開始死灰復燃,最近美國名媛金卡戴珊(Kim Kardashian)又在自己的 Instagram 限時動態上提起 Momo,再度激起歐美家長們的集體恐慌。
但相對於「大人」們的恐慌程度,針對 Momo 挑戰引孩童自殘的傳言,美國薩瑪利亞人慈善機構與全國受虐兒防治基金會(NSPCC),還有英國網路安全中心、北愛爾蘭警方皆指出目前沒有案例可以證實 Momo 挑戰真的有造成孩童自殘,甚至有專家擔心家長若因此向孩子加壓管控,反而可能造成孩子自我傷害。
核實網站 Snope 資料中可以看到,像阿根廷的案例中,其實警方聲明原文中主要專注在某個 18 歲青少年與女童的對話紀錄,並沒有提及 Momo 挑戰,比起妖怪 Momo,更可能是某個真實存在的人唆使女童上吊。傳說中其他像是印度、哥倫比亞、俄羅斯的兒童自殺案例皆沒有直接證據或相關文件,卻在媒體上引起大篇幅報導,直指與 Momo 挑戰有關。
因為缺乏證據加上家長們不成比例的大動作,對 Momo 挑戰的過度恐慌現象也引發了不少批評。除了社福與官方機構開始澄清所謂 Momo 挑戰的影響力過於誇大,其他以較熟悉網路現象的族群為首,科技記者、影音評論家、YouTuber、心理學家等不少人開始提出反思。根據觀察網路挑戰風潮與都市傳說的經驗,雖然真的可以在 YouTube 找到 Momo 挑戰的影片,畫面看起來也真的令人不舒服,但整體看起來更像是在「製造傳說」與惡搞,說兒童看了就會自殺未免太過聳動。
而針對大恐慌現象,佛羅里達州史丹森大學的心理系教授 Chris Ferguson 受訪時認為,該現象可以歸納為一種在社會中有幾千年歷史的「道德恐慌」。
這有好幾個面向可以探討,比如成年人總是認為兒童甚至青少年完全沒有判斷能力,並深信自己的判斷一定較優,加上對幼者的保護本能就會出手干涉;或者類似中年危機般,原本掌有社會主導權的成年人感受到年輕世代將取而代之,自己對新文化卻一知半解而憂慮⋯⋯ 種種心理因素揉合在一起,會引起社會中堅份子抵觸甚至污名化新的文化潮流,產生世界會因此道德崩壞的恐慌。從柏拉圖的語錄中可以觀察到,道德恐慌甚至能追溯至雅典人排斥希臘戲劇,當時就有人提出擔心對孩子有不良影響、敗壞道德等指控。
其他類似的道德恐慌還可見於社會容易認同「網路遊戲導致暴力行為」、「恐怖影片影響兒童心理」等直覺式的擔憂,同時這些指控在研究領域卻都還存有許多爭議,並無定論。至於 Momo 本尊姑獲鳥雕塑,Keisuke Aisawa 表示展後隨著時間過去已經損壞,加上後來的風波因此目前已經銷毀。
責任編輯:Mia
核稿編輯:Chris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