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時期,那時候網路剛起來沒多久,瀏覽器才剛從 Mosaic 換成 Netscape 的時候,學校作業就有老師說 FTP 上傳來交作業。時至今日,網路被應用到教學上的做法已經很多,也是日新月異。
那麼有沒有學校開始使用社群媒體來進行學習輔助了呢?也是看到國外 Jenna Lebel 寫的的 這篇文章 ,我翻譯並補充了一下文章上描述的案例,以饗讀者,也希望有類似使用經驗的教育單位也能留言分享您的做法。
----------------------------------
史丹佛大學
在史丹佛大學,很多的學習是在講堂以外的地方發生的。其中,最深刻的學習經驗往往發生在學生與老師一對一的互動,或是小群體的互動中。兒史丹佛大學傳統上就有的 Office hour 時間-教授每周特定時間必須坐在辦公室裏頭幾小時,就是為了等著學生來跟他交談、詢問。主題涵蓋了教學、研究或是職涯建議。
現在,史丹佛大學把 Office hour 的傳統延伸出來,創造了"Open Office Hour" 這樣的新做法,也屬於"公開版"的 Office Hour,對 Facebook 上史丹佛大學的粉絲開放。
他會將下一個要在特定時間值勤的教授介紹影片發布在史丹佛大學的 Facebook 粉絲專頁 上,告知下次可討論的主題,使用者有問題想詢問,便在該影片下留言。當 Open Office Hour 時間到了的時候,教授看著粉絲專頁上的問題,一一回答,並錄製成影片,史丹佛大學就會把影片公布在粉絲專頁上。
這樣的確很酷。學生不用離開宿舍就可以跟教授互動,得到問題的答案,且所有其他同學也都能在同樣的問答中得到啟發。
普渡大學
普渡大學做了一個叫做 hotseat 的應用程式。
這個應用程式整合了 Facebook, Twitter 以及簡訊,協助學生在課堂上的溝通。學生可使用社群網站或簡訊在課堂上教學進行間提問或評論,而且這些內容會即時地打到投影幕上,老師跟學生都可以看得到。截至目前為止,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都非常接受這個應用程式。由於學生增加了討論與互動的機會,老師也覺得對於增進學習效果有幫助。
University Laboratory High School, Illinois
這個學校的一位高中老師叫做 Steve Rayburn,希望學生閱讀但丁的神曲,也希望學生們能喜歡這個作品。因此他給學生出了作業,叫做 Twitter in Hell(地獄中的推特?)作業中他要學生針對每一級的地獄 tweet 一個 140 字的描述,等於是要將整本書濃縮成每章 140 字的作品。學生反應奇佳!
Marquette University
這個美國大學的西班牙語系學生運用 skype 來做虛擬語言交換,對象是另一所南美洲正在學習英文的學生。透過 webcam 來跟他的"筆友"聊天,學習。等於是雙贏又免費的教學系統。
德州大學
歷史系教授 Monica Rankin 在學期初就為學生設立了 Twitter 帳戶,以鼓勵學生參與並組織相關主題,進行討論與發問。每堂課都有預先設定的 hashtag 來對應,因此方便分類與搜尋。在每堂課進行的時候,預定的 hastag 裡可能會有學生剛送進來的 feed,老師也把這個畫面投影到大螢幕上讓大家都看的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