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納德拉的執念,微軟還有哪些用 75 億美元買 GitHub 的原因?

本文來自合作媒體極客公園,INSIDE 授權轉載
上個月 GitHub 把自己賣給微軟了,售價高達 75 億美元,這是自微軟內部框架調整後發生的最大收購交易。作為全世界最負盛名的工程師社區之一,GitHub 在 2015 年最後一次融資時的估值是 20 億美元。不到三年,身價翻了三倍有餘。
收購發生的前夜,數以萬記的工程師們仍然在這裡創造、搬運、討論「程式碼」;當收購的消息傳來,幾乎所有業內人士都異口同聲的表達: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但這次收購有三個關鍵問題。
GitHub 成立於 2008 年,由四個工程師創立,是一個面向開源及私有軟體專案的托管平台,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開源社區之一。 除了 git 程式碼倉庫托管及基本的 Web 管理界面以外,GitHub 還提供訂閱、討論組、文本渲染、線上檔案編輯器、協作圖譜(報表)、程式碼片段分享(Gist)等功能。
與被戲稱為「全球最大同性交友社區」相比,GitHub 其實更像工程師界的「Facebook」。工程師在上面會大量公開開源程式碼,互相尋求幫助。發展到現在,GitHub 的作用已經不僅是一個工程師交流地,更成為一個獵頭挖人平台,普通工程師甚至可以將自己在 GitHub 上的經驗寫進履歷。
過去十年,GitHub 的發展幾乎沒有遇到什麼阻礙。它擁有一切成功創業故事所具備的特質:創辦人在解決自己工作困難時「無意」創造的產品,準確刺中了市場的痛點。憑借著獨特的產品調性和一點點運氣,GitHub 在十年間打敗了幾乎所有挑戰者,其中甚至包括微軟和 Goolge 的同類開源平台。
從 2011 年開始,主要依靠程式碼托管的 GitHub 就宣佈公司已經開始盈利。到被微軟收購前,GitHub 已有超過 2800 萬多名使用者,超過 8500 萬的程式碼存在這。但風光背後 GitHub 其實一直存在著一個底層隱患——工程師出身的創始團隊在對公司管理既無經驗,也無興趣。
創辦公司和管理公司不同。在成立四年後的 2012 年,日益壯大的 GitHub 才選擇接受外部的投資,其中 A 輪融資就拿到了 1 億美元。然而,拿了投資人的錢就要受投資者「監督」。GitHub 近兩年一直受到投資者挑毛病,後者指責 GitHub 管理層在招聘員工,建造辦公空間時花錢太不手軟了。2015 年,當時員工不足 600 人的 GitHub 在工資和福利方面的開銷達到了 7100 萬美元。而從 2016 年 1 月到 10 月,這數字更是進一步攀升到 1.08 億美元。
另外,包括現任 CEO Chris Wanstrath 在內的四位 GitHub 的創辦人對管理公司興趣不大。去年 8 月份,GitHub 的聯合創辦人兼 CEO Chris Wanstrath 就表示將辭去 GitHub CEO 一職。與做 CEO 相比,他更想做一個改善產品的人,而非公司的管理者。
越來越多外部競爭者的出現使 GitHub 面對的局勢變得更糟,其中又以 Goolge 參與投資的 Gitlab 對 GitHub 造成的威脅最嚴重。Gitlab 擁有與 Github 類似的功能,能夠瀏覽源程式碼,管理缺陷和注釋,但它比 GitHub 更便宜且專門為大型企業服務。在 2017 年前,Gitlab 已有超過 11 萬個客戶。這種專為大型企業商業服務的模式正在對 GitHub 的「自由」社區形成衝擊。
對於 GitHub 而言,在經歷長達接近一年的內部近乎無序發展後,是時候做出一個選擇了。外敵當前,是繼續無序發展還是出售自己,現任管理層給出的答案是出售,買家選擇的是微軟。
微軟將接手 GitHub 其實算不上「新」聞,因為在過去幾年,類似的消息總是反反覆覆出現在各路知情人士的口中。
在漫長的「傳聞」中,微軟一直都是除了 GitHub 創始團隊之外最好的選擇之一——沒有人比對手更瞭解自己,即使這個對手曾是手下敗將。微軟對於 GitHub 的鐘情,要和微軟現任 CEO 納德拉聯繫起來。
在鮑威爾時代,微軟對開源軟體的態度是排斥的。鮑威爾曾有一句被廣為詬病的名言——「開源軟體是知識產權的癌症」。可事實上,微軟早在 GitHub 誕生的兩年前就推出了開源平台 CodePlex ,但這種以「微軟」公司為中心的開源平台,很快就被對開源充滿熱情,保持平台中立的 GitHub 所衝垮。不過,雙方存在的競爭關係,使得微軟和 GitHub 的關係算不上如何友好。
當微軟進入納德拉時代,這種緊張的關係立刻得到了緩和。納德拉看到了開源背後的廣闊市場——用哪家的底層程式碼就意味著更可能接入哪家服務。從 2014 年開始,微軟在 GitHub 大量公佈開源程式碼,其中包括微軟.NET 等核心程式碼;2015 年,微軟貢獻了 16419 個開源專案,成為 GitHub 上公開程式碼最多的組織;在今年的 Build 大會上,微軟還宣佈旗下雲業務 Azure 和 GitHub 將開展更密切的合作。
收購 GitHub 是微軟在 2018 年三月底架構調整後進行的最大收購。收購後的 GitHub 將歸屬於微軟現在兩大部門中的「雲端計算與人工智慧平台」。顯然,微軟希望 GitHub 能幫助其拓展雲服務市場。在接受極客公園的採訪時,馮大輝也表示「(微軟)收購 GitHub 用意在擴大雲計算市場份額上,微軟雲計算市場佔比會進一步擴大。長期看,GitHub 的重要性甚至比 LinkedIn 還要大。」
GitHub 上的程式碼主要是被工程師使用,但幾乎所有工程師都有工作,背後都站著一家家公司。這些工程師在使用哪家的算法框架時,很大程度上就決定了它更適合接入哪家的雲服務等後續服務。
對微軟來說,GitHub 一定程度上將幫助微軟縮小同亞馬遜在雲業務之間的差距。2018 年微軟第二季財報中,Azure 在國際市場已經排名第二,為財報帶來的收益增加 98%。但分析師數據顯示,微軟雲業務佔市場份額只有 20%,而排名第一的亞馬遜則高達 62%。
在 GitHub 將被微軟收購消息放出後,GitHub 的主要對手 Gitlab 的使用者迅速成長。很多工程師在很多社交平台上表達出對微軟未來操控 GitHub、盜取使用者程式碼數據,GitHub 將無法像現在一樣獨立自主發展的擔心。
但目前從業界瞭解到的資訊來看,這種可能性不大。
一方面,微軟在收購公告中指出,未來將讓 GitHub 保持獨立營運發展;另一方面,從微軟的整體規劃上來說,為了更好的推動核心業務「雲業務」方面,加上之前的 CodePlex 失敗案例在前,微軟也不會做出這類竭澤而漁的舉動。
鏈家技術副總裁惠新宸也表達了相似的看法。他認為,GitHub 的存在更可能和微軟的雲服務和程式碼核心提示等服務相結合。微軟對開源的態度是非常開放的。「目前鏈家 PHP 核心開發組中就有一個 Windows 開發組,雖然開發組成員是微軟的僱員,但一直非常配合 Windows 下的版本開發升級。」
開源本身是相對去中心的,微軟硬幹只會毀了這個社區。「微軟不至於這麼傻」,微軟更可能借助 GitHub 的數據庫來分析 code 或者招募人才。
透過GA分析進站者發現, Safari的新客數越來越多,難道這表示 iOS 的用戶數也跟著增加了嗎?注意了,這有可能是 Apple 封鎖第三方 Cookie 帶來的影響。隨著 Google 即將淘汰 Chrome 上的 Cookie ,這個幫助廣告主記住用戶受眾的小工具,將要再一次地影響數位廣告產業。
各大廣告平台在過去幾年不斷地透過 Cookie 以及其它方式,悄悄收集使用者的用戶數據,隨著這幾年用戶的隱私權意識抬頭, Apple 與 Google 對於藉由 Cookie 辨識用戶資料的廣告投遞方式,持有不同的態度,這也將是所有廣告主的極大挑戰。當 Cookie 不復存在,要如何辨識使用者資料?
Cookie 消失了,或許會有新的數據辨識工具來取代,但是任何試圖跟蹤受眾的方式,都難以符合大眾對於保護隱私權的期望。另一方面,也極有可能無法再通過日趨嚴格的媒體監管限制。無論如何,數位廣告不能像過去一樣,無條件地使用類似 Cookie 的追蹤方式,來達到與現在同樣的廣告效果。
後 Cookie 時代內容辨識類型的廣告鎖定方式,將成為未來具指標性的投放策略。廣告與瀏覽平台或內文主題的高相關性,不僅能顯著提高受眾的互動度,更重要的是,完全不需要收集任何個人數據。
FreakOut Taiwan 不斷嘗試更友善的廣告投遞形式, 自 2016 年進入台灣市場的原生廣告,到 2020 年末引進「 Mirrors 」 AI 影像視覺內容辨識系統,都是以網路使用者的角度出發。「 Mirrors 」不需要使用傳統的受眾興趣設定,即可針對「目標受眾在觀看的影像內容」、「品牌自身競爭對手或相關指定系列產品出現的影片」來投遞 YouTube 上的影音廣告。
傳統的內容比對廣告皆為自然語言處理 NLP 中心,基於「純文字」的比對來顯示相關廣告,如大家很熟悉的 Google AdSense 。但是,結合新興的 AI 演算和複雜的圖像辨識,已然能夠達到「影片」的內容偵測,透過增加多個比對層和基於自然語言處理 NLP 的基準定位,可深度學習並提供更精細的辨識洞察力。
舉例來說,若想要將汽車廣告投放給對汽車有興趣的人,我們要先從可能對汽車感興趣的受眾中開始推估,並且根據過去的經驗加入不同的興趣條件,最後針對素材更進一步地測試。透過 Mirrors ,我們可以讓廣告出現在有滿足特定條件的影片內,例如:在消費者觀看的影片中,出現汽車評測報告、自家品牌或競爭對手的 LOGO 、代言人等指定條件,再依照不同廣告主設定的預算判斷是否露出廣告。
藉由這樣的影像比對方式,可以更有效地根據消費者行為觸發廣告投遞條件,而不再是現行的用戶受眾數據。人的興趣是多樣且多變的,當對汽車有興趣的用戶在完成汽車的選購後,短期內將不會再瀏覽相關資訊,轉而瀏覽其他更具時效性的內容。透過消費者當下正在觀看的影片內容,取代消費者身上被貼上的數位標籤,將更貼近消費者本身的使用行為。
2021 年台灣數位報告指出,台灣人在各網路內容服務中,最愛「網路影片」的比例高達 97.9%,遠超過 Vlog、串流音樂、網路廣播、Podcast 。
影音廣告早已是品牌經營的趨勢:根據 DMA 2019 年台灣數位廣告量統計報告指出,台灣各類型廣告中,影音廣告以 37.2% 的成長比例大幅領先奪冠。其中 YouTube 持續蟬聯台灣最常被造訪網站第 2 名(僅次於 Google ) ,在台灣各大影音平台中的觸及率及影響力不容小覷。
2021 年 FreakOut Taiwan 已與客戶合作,進行搭載新系統的 YouTube 串流內廣告投遞,在針對品牌及產品客製化的多層鎖定策略建議下,房地產廣告的 CTR 表現高於平均,並發現「人臉」群組辨識表現為佳,其中多為財經、名嘴等名人。而美妝品牌廣告 VTR 表現優異,則以品牌「 Logo 」、「人臉」群組有最出色的表現。
本文章內容由「驚點股份有限公司( FreakOut Taiwan )」提供,經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廣編企劃編審。